高校图书馆场景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探讨——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2018-2022年)为例

  文/中山大学图书馆汤罡辉

  一、前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秋,中山大学部分院系已设有图书馆场景的劳动教育课。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将正式升级为一门独立课程。显然,劳动课即将走出曾被忽视的教育误区。但高校目前还未普遍设置专门的独立劳动课,相关主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都极其稀少。只是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知,第5条第1款条件建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认定图书馆等事业单位作为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基地。笔者认为,在具有鲜明政策引导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把握好时代机遇,勇于探索及丰富图书馆场景的劳动教育。

  二、案例简介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下文简称该馆)馆藏丰富,纸质文献已超2百余万件,服务内容包括阅读推广、科技查新、论文收录证明、流通借阅、馆际互借、纸质文献资源固定资产办理、读者培训等常规业务。2018年至2021年间每年新增购纸质文献10万~15万余册,2022年1月至6月累计新增8万余册。纸质馆藏量的年增幅及经费支出都是行业领先的。但在岗馆员人数年均不超过17人。为了维持有序运作,每年都招收150名左右勤工助学学生,也会吸收学生志愿者,并引入“劳动教育”概念用于实践。通过4年多的摸索,已逐渐积累了一些基于实践的劳动教育教学经验。

  在当前回归兴起劳动教育的热潮下,为避免一些高校院系走形式主义的图书馆场景劳动教育,浪费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误导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笔者认为有必要分享一线实践经验,吸引更多图书馆及教育研究人士一起探讨有益的图书馆劳动教育施教方法,让学生在协助劳动的过程,获得劳动教育效果。

  三、基于实证的图书馆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1.馆员要建构学高为师的施教自信

  高校图书馆馆员历来都是教辅系列职工为主,往往缺乏一线教学经验,面对学生讲授劳动课,会担忧劳动内容浅显易懂、讲解的知识深度不够,不能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重。但这种担忧是可消解的,馆员老师可通过重温图书馆发展史,了解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教育部门推出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就可逐步养成施教自信。例如,预先了解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了解当前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就能强化劳动教育的自觉意识。马克思曾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还创造了人类自己。毛泽东曾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也曾指出,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在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还可了解其他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论述,例如在《同日本政治理论杂志<世界>主编的谈话》书中,也有劳动教育的思想阐述。通过系列文献的学习,馆员就可深信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深信其在校内的教辅作用可借助劳动教育发挥到极致。

  图书馆的服务性工作,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在长期实践中,还总结形成了一门学科。因此,馆员要积极重温图书馆学概论、业务用书,从而让自身的教学语言变得更有条理性、说服力。为了重构学生对馆员形象的再认知,馆员也需要非常熟悉馆藏。例如,向学生介绍馆藏时,可有意让学生讨论个别藏书内容,如《2013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的内容特色及著者情况。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馆员对馆藏具有一定的鉴别欣赏能力,是热爱图书,又懂得区别图书质量的爱书之人。只要馆员敬重图书馆学科的理论知识,自身也爱好阅读,平时又多注意观察、积累跟图书馆行业相关的奇闻轶事,就可在施教过程中随时随地地插入有趣、有启迪性的典故,在学生面前,自信的形象分也就跟着提升了。

  总之,馆员有意识地不断积累劳动经验、钻研专业知识、熟悉馆藏,再充分结合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面向学生时,自然会获得受人尊重的劳动教育施教地位。

  2.馆员之间重视通力合作的施教

  首先,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众多,每个业务环节又都有详细的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借还工作岗位,也要熟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无线射频识别(下文简称RFID),疫情期间还要掌握文献消杀方法。馆内有多个二级馆藏地时,还要准确分流。纸质文献的上架、排序,则需了解分类法、排架法。面向读者时,还需了解常见问题的解释。基于RFID管理的书库,又需进一步熟悉智能管理设备。学生在不同业务环节中均参与劳动锻炼时,一般会先后接受多个不同岗位馆员老师的指导。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馆员需要互相讨论,确定好统一的劳动难度、劳动质量和劳动时间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允许馆员展现个体的教学方法差异,但不能有太明显的落差,更不能有互相抬杠问题出现。

  其二,馆员之间的合作,也是考虑到图书馆劳动教育有别于课堂理论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有差异,往往只体现在纸卷分数上。但图书馆的劳动实践不允许有太多错误发生,频繁返工、一环扣一环地纠错会严重影响工作进展,因此,一旦发现存在问题时,馆员就要非常重视合作,一起查找问题原因,杜绝负面问题的反复再现。

  其三,图书馆开放时间较长,从馆员排班时间来看,馆员老师下班后就应该休息,不能总是在线即时回复学生的疑问。因此,不同班次馆员之间的各种交接都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让劳动教育指导的接力棒无缝延续。

  总之,馆员老师之间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书馆场景的整体劳动认知。尤其是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时,馆员老师的团结,无形中可让学生感受到,馆员是紧密合作的一个有力群体,从而避免学生接受的信息出现错乱。此外,馆员之间的合作,可尽快消除学生对某个馆员老师的误解。

  3.馆员要重视劳动教育质量的及时评价

  学生不是同质化的机器人、工具人,总有个体差异。结束劳动课后,馆员老师要让他们报告劳动数据,而且核实需要及时反馈,这样,可让学生知悉彼此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激发竞争,同时也让懈怠的学生在数据面前可自觉反思,更快获得进步。

  实例:2018年4月至2022年7月,每年都有150位左右学生参与新馆藏的签收,为减少差错率,馆员老师一直在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其中较好的方法是要求学生习得工匠精神,在四道工序中都达到满分:(1)依条码号核实书名。(2)100%改变状态。(3)100%检测RFID。(4)依照馆藏地、索取号分流。但是,这种要求零差错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步到位,期间经历很多轮试验才最终排除争议。例如,最开始是单纯笼统地口头启发学生发扬工匠精神,但始终避免不了出错,而且,追求零差错是否会降低劳动效率也是馆员内部的一种质疑意见,有的馆员老师认为虽未能守住零差错的严格标准,但从劳动数量上明显起到了协助图书馆的作用。

  尽管存在争议,但由于图书馆劳动教育是一种新兴概念,会让馆员老师有兴趣一边自我怀疑是否需要追求零差错,又一边优化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探索。例如,后期引入“终身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这样操作,不但减轻了培训负担,而且学生也不敢掉以轻心。操作方法是让每位学生使用不同的颜色笔作为作业用笔,以区别劳动成绩,也让劳动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细化到过程的追踪。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出错,需要学生额外再找时间来返工(返工时间不列为劳动时间)。这种追责的质量评价方法开展后,学生更积极、自觉、主动地了解业务细节问题,主动为劳动质量负责到底。

  “终身负责”的劳动质量评价方法刚起步时需要馆员投入更多精力,例如,发现出错问题需要自己延迟下班,尽快查清楚问题根源。同时,也要把出错文档保留下来,由学生自己返炉。而高校的研究生乃至本科生,一般不易相信他们会在自认为简易的劳动内容上栽跟头,馆员老师还需把“出错证据”解释到位。有的馆员老师不适应这种方法,因为这意味着馆员老师需要把每位学生的作业成绩都穿透式知悉,还需更为密切的互相配合敦促学生纠错。但经过反复多轮试验后,差错率持续下降,甚至经常保持零差错,也就让师生都逐渐认同追责制的劳动质量评价。更为可喜的是,追求零差错后,学生放弃了“差不多就行了”的念头,对标学生的高质量劳动数据结果后,还可时常反向追踪到其他环节(如外包服务商)的质量问题。

  以上实例说明,劳动教育过程不能单纯简化为数量评价,还需进一步确定高要求的质量评价,才能让学生群体塑造出一种为质量负责到底的敬业精神。而且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评价模式及实践效果,均与学生一同分享后,学生也能体验到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在实践中是如何真实表达出来的。

  4.要重视挖掘图书馆特色的劳动成就感

  劳动教育的质量评价不仅让学生个体增强责任感,也让学生群体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劳动质量,减少返工。但图书馆劳动教育不能就此停步,还需进一步挖掘具有图书馆特色的劳动成就感。因为高校阶段的劳动教育不像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例如,小学生学习烹饪,做得不好会造成食物浪费,做得好会立刻获得并享受劳动成果,劳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馆员老师引导高校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时,需额外启发学生深入认识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例如,个别学生在签收图书时,总能发现题名著录出错,非专业人士往往以为这仅仅是校对,但站在图书馆劳动教育角度,就应该告诉学生,因为馆藏有复本,书目数据追求全球范围内的乌托邦式共享,学生一旦指出错误,就等同一并帮助中山大学其他校园图书馆,甚至也帮助其他基于联合目录共享的兄弟院校,避免错误书名以讹传讹。如ISBN978-7-5410-5700-7对应的实物书名为《梦回剑门关》,但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下辖的“出版物信息查询”,其在版编目数据书名是《梦回关山》,接着,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就套用了这类错误的在版编目数据。纠正这类错误,实质就是帮助所有追求数据共享的图书馆。这种特殊劳动成果的启迪,会让学生借此机会认识到,图书馆的劳动实践只要认真负责,总能找到其浅层及深层意义,也会由此相信经过馆员老师的指导,才能理解自己认真劳动后的重要社会意义及价值所在。

  启发学生重视劳动细节,追求图书馆特色的劳动成就感,也需要馆员老师身正为范的引导,而且,用真实案例做支撑更具说服力。例如,2003年高校签署Wiley集团订购协议时,该馆馆员除了阅读中文版合同外,还会再核对英文版,对比发现“70%discount”被错译为“打七折”,因此重新计算费用,为学校节约大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再如,有的馆员重视纸质文献在市场上的收藏、拍卖价,发现有的不起眼的小单册,竟然可竞价到高达人民币30万元,就会将小单册列为特藏,以有效保护。这些案例都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馆员老师及学生都试图挖掘具有图书馆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成就感后,也可激励学生主动了解、拓展图书馆学科专业知识。有的学生还主动参与馆员老师的科研项目,有意升华实践。总之,高校图书馆劳动教育挖掘图书馆特色的成就感案例,并转化为教育素材,有利于学生转变对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认知,对馆员默默无闻的工作也会由衷产生敬意。

  四、结语

  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时代的强音,高校图书馆人完全有理由去做好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实践。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试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见证高等教育借助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要馆员老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施教方法,对学生指导评价到位,有耐心、有自信、有亲和力,就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可贵之处。只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用心、细心,就可让劳动教育再获取具有图书馆特色的劳动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永凌.刻不容缓,全面加强劳动教育[N].光明日报,2020-04-28(15).

  [2]汤罡辉,程焕文.Wiley期刊库使用统计报告分析——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136-138.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