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广州某工科职院为例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理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6 16:56
文/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叶琳琳
围绕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形成了“一依据三结合四融入”模型,涌现了一大批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专业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思政教学有别于专业课程,并且与实践类课程接壤,可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作为公共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程,点亮教学环节、情景、内容的思政灯塔,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社会情感、行为举止产生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是应有之义。党中央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融入红色元素实施课程思政,一是要巧用属地红色基因,增强情感共鸣;二是要联结专业职业特点,实现职业认同,发挥公共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作用。
一、课程思政理念
核心价值观承载积极进取的追求。新时代以全民健康为基础、以人人出彩为过程、以幸福中国为愿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要求,是青年学生面对强国大任、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课程教学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使青年学生获得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品质、自助成长能力。
(一)目标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工科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强化学生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融于一体,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统一,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内容,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宏伟目标引领个人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二)原则
1.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围绕心理健康,就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心理原因的认识和分析,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育心与育能相结合
围绕职业心理,将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等职业场景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心理素质的认识和分析,培育安全可靠的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的劳动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围绕全面发展,基于学生学情特点、德育心理机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形成心理和谐的统领作用、心理和谐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心理,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增进学习获得感、自我效能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六方面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本身自带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不是凭空增加思政元素,而是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与新时代的联结,补充有助学生通过积极心理体验、情感共情、认知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学资源,使课程思政针对性更高、亲和力更强。
(一)围绕立德树人,挖掘思政资源
1.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育德内容,落脚于担当意识、劳动态度、工匠精神,以及健全自我、完善人格、幸福生活。比如自我意识部分,既要带领学生探索“我是谁”,又要推动他们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他们从自己、他人、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现在的自己、健全未来的自己、实现理想的自己;比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生命价值等部分,培养他们从自我走向他我,学习在小我和大我中寻找平衡点,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投入生活、感受生活。
2.汲取时代的红色资源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所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育心内容。围绕家国情怀、奋斗拼搏、使命担当等中国精神,生命至上、尊重科学、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丰富内容供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关注内心世界、慎独自省的哲学思想中吸收文化营养,从优秀企业文化对员工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目标的引领影响中分解心理元素,建构与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关联,穿针引线,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一体化课堂。
(二)对照岗位需求,融入课程教学
1.课前,开展资料阅读打卡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理品格”系列文章,在呈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光辉的个人事迹的同时,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他们闪光的个人品质。对应课程目标,开展阅读打卡活动,一起追忆党史和党员足迹,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发展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启发,用心探寻个人品质的宝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眼时代,联系实际,从自身出发,完善品格、涵养人性。
2.课中,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活动
一方面,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通过情景创设、游戏互动、量表分析、团体辅导等方式,建构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田野调查、视频剪辑、行为观察、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增强对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的认同,厘清自我和他我、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与评价相结合。将效果评价落实到课程目标核定、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团体辅导、作业考试、拓展训练等环节。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课程是否能够被学生自然接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课后,开展教育基地探访活动、真人图书互动活动
比如学校地处广州,共产主义在这里传播,陈独秀亲自创立广州共产党小组,中共中央局曾在广州办公,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农讲所办在广州,广州还是国际工运、青运的策源地。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都发生在这里,广州还缔造了中共党史上“十二个第一”。带领学生阅读《走进羊城红色记忆感悟百年奋斗初心——广州红色教育读本》,循着100个故事,实地探访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足迹,让学生了解广州的红色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革命传统得以传承发扬。
再如起源于荷兰的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其多样融合性、开放互动性、动态发展性符合当代人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开展阅读活动,发挥在阅历分享、对话交流、榜样示范、价值引导的优势。学生在思想上解了惑、精神上解了忧、文化上解了渴、心理上解了压,爱国情感更深厚、理想信念更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牢固。
三、课程思政触手
“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教育活动,相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学习活动,两者都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当代青年学生总体“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也存在“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心理危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不应局限在课堂主渠道,更要挖掘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新媒体优势和重要节日资源,用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生活化方式进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线上媒体平台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衍生出更多的微媒体和自媒体,改变了生活方式,拓展了思维时空,成为人们沟通对话、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舆论场。应因势而新地通过互联网,凝聚学生、促进师生交流、与学生同频共振,发挥更强大的课程思政功能。
在以宣传栏、报刊专栏为主要代表的实体宣传阵地之外,既要开发和利用心理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健康生活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弘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能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还要引入创作符合学生使用特点的互联网心理产品,如解忧杂货铺、倾诉树洞、朋辈微课等,鼓励指导学生创作展示青年心路历程的互联网心理作品,如漫画、广告、音频、短视频、心理剧等,把握、把准、把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二)线下节日载体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调查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发展性内容,匹配每月的节日,形成“一月一节日一主题”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实现生活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
秋季学期,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主要节点,再增加“9·10”“11·11”“12·1”,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指导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防微杜渐,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春季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主要节点,再增加“3·20”“4·4”“6·23”,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幸福,建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促进全面成才。
四、课程思政教师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成为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时刻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审视自己,在设计、实践、反思、改进中持续浓厚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课程思政能力。
(一)明确责任
以更大的视野,理解领会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高个人的政治站位和境界,感悟课程思政建设的情怀,从培养健康阳光时代新人的高度,坚持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本职责任和三全育人格局,不仅教好心理健康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培育积极心态、自觉自主发展,更要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化解常见心理困惑,健全自我意识,使他们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将个人发展融于时代发展,主动成长、自觉担当。
(二)细致学习
持续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论述,深厚思政、职教理论功底,滚动调查学生心理需要特征,找准心理健康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结点和逻辑关系。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心理课堂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辩证看待西方心理学理论,吸收中国本土心理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应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增强文化自信、职业认同。
(三)深入研究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内容,要求教师具备思政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知识方法的讲解传授者,而且是意志行为的主导协助者。教师要提升心理育人意识,用育人责任衡量自身能力,从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自我加强、均衡发展。要将心理健康课程视作课程育人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育人贯穿知识模块、体验模块、训练模块,课程教学向课程教育升华。
(四)笃定实践
围绕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结合职业,解析学生心理过程发展和个性心理品质优化中所含的思政因素,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然接触课程思政内容,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将课堂由接受知识向感受体验转变,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多元互动、增强情感体验、启动心理内化,避免为思政而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自然的教育状态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实现巩固应用,强化健康心态,实现潜移默化。
五、结语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十分重要,帮助当代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是每一名大学教师的时代使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不应单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健康心理方法,更应该成为学生能力培养、品格修养、人性涵养的园地,以及学生提升职业心理品质的沃土。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为一体,使课程教学跳出课本、走出教室、融入时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21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全人多景理念的铁路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2020123112),2021年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务发〔2021〕18号)。]
责任编辑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