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下加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

  文/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黄文祥

  东莞理工学院颜彪

  一、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教师评价改革新内容的主题是“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简明扼要地指出对教师评价的新要求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从《总体方案》的字面上来看,要求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使命,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是否称职的第一标准,明确了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不可亵渎的崇高的教师形象。近年来,有关教师做出违背道德伦常之事的新闻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全面加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素养迫在眉睫。作为一名称职甚至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深刻读懂明白“师者,授业传道解惑者也”的内涵,不仅要扎实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教学工作,还要身体力行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明道”“传道”,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同时,在《总体方案》中着重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地将学生工作放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这一新要求的提出,是要一改以往师生关系只存续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旧象,是要一改以往学生工作只是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的事,是要一改以往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不着边的现象。以各级各类学校各学段的学生为本,将学生工作一一明晰清单化,让专业教师、辅导员或领导干部有的放矢地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工作计划,防止教书育人“去人性化”。这一新要求就强调了不同的施教主体除了完成好各自的岗位职责外,还要更多地下沉到学生群体,多聆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尤其多关心关怀“困难学生”(含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不全等),这一过程会给教育工作者开拓工作新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和协同育人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步入了世界前列,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体系。但由于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平均的格局仍存在,导致各地学校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学生质量的全面提升难以保证。同时,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教育逐步走向合作办学、开放式办学的过程,这是要求教师加强合作育人的鲜明现实反映。大学生成长阶段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外部的诱惑或影响,尤其是境外不法分子的蛊惑,这就要求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责无旁贷。

  做好专业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是以点带面,促进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的关键。要在“三全育人”要求下,做好育人工作是一系统性工程,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要求,无论主责是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还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专业教师,都要参与其中。教师要以师德为范、明树人责任之道。两者的共同使命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致性。不仅如此,专业知识讲究的是科学性和严谨性,思想政治教育则较多时候为主观的,完全处理好两者的边界和融合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唯有专业教师与高校辅导员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计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契合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学和育人效果。正由于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侧重点不一样,更加有必要实现两者在育人方面的协调,无论是从内容、形式或是节奏上都应相互配合协调,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三、阻碍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障碍

  (一)缺乏统一规范的机制保障

  《总体方案》中提出了要加强育人工作,重点指出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但在实际层面缺少比较规范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和操作指南,往往导致专业教师只是在原有的教学上融入思政元素,而辅导员就埋头忙于开展学生工作,两者之间缺乏联动,难以形成合力。而且对于立德树人水平的评价难以用指标度量,由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也存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别,没有形成对两者协同育人比较明确规范的引导、评价、考核机制,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协同育人工作开展。

  (二)缺乏参考借鉴的示范引领

  在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中,对如何开展好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并没有权威的代表性的案例示范。《总体方案》对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都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在“中国知网”等知识平台搜索“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相关关键词,筛选出与其相关的参考案例基本没有。在现有的教学竞赛或辅导员大赛中对于协同育人的主题要求较少,缺乏示范可参考借鉴。

  (三)缺乏对立德树人的重视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阻碍我国教育事业新发展,也误导了不少学校和教师制定了违背学生健康成长的所谓的人才培养计划。对立德树人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不乏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硬地搬到课堂上,甚至有些教师套以个人偏激的言论讲解,这适得其反。也有专业教师偏爱个别科研能力强、理论知识水平高的学生,过于期望他们斩获各种赛项的名次,给自己职称晋升添砖加瓦,而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存在辅导员为了完成既定任务,蜻蜓点水式地开展学生活动,而缺少对活动意义的总结,没有考虑学生从中获得的教育和启发,也是不利于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四、推进协同育人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机制建设

  根据《总体方案》的规定,加快做好协同育人评价机制,适当增加育人评价在激励考核中的占比,从制度层面上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视。而评价方式可分为自评、他评和互评三种方式按比例结合进行总评。其中“他评”部分可分为学生、学生家长和所属教学分管部门等进行,一方面要求教师用心用情教书育人的效果是让学生深有体会的、让学生家长和主管部门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引起上述主体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的重视,要形成“阶段式成长台账”。另外,要将“互评”的内容具体化,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服务对象是学生,是单一的,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提高与否、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与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辅导员在谈心谈话过程中,都应该有所察觉。

  (二)加强平台搭建,做好示范引领

  注重打造搭建教育大联盟交流平台,强化优秀教师、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者不应只是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更应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多思考,高校要与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学习的双向交流平台,让教师更多地接触社会,吸收养分。除了每年度的继续教育培训外,也可多举办教学经验分享会、学生工作研讨沙龙、人才互派学习等。另外,以做好立德树人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赛事,锻炼、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并从中挖掘优秀的做法和案例,形成可推广参考的典型范例。除了各地各级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等传统赛事外,也可创新赛事内容和形式,如增加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合作育人的元素、将实际的教书育人纳入比赛周期内等,在认知层面与行动层面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性飞跃。

  (三)加强沟通交流,做好优势互补

  术业有专攻,是要求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辅导员加强协同育人的主要原因。辅导员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并且熟悉学生个体情况,能很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而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系统专业,现场教学能力强,能科学有效地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从协同理论视角来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作育人可以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在大学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日常交流,通过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开展的党建活动、举办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多接触沟通,也可多参与工作之余学生团建活动或主题班会等多深入了解。也可建立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机制,让兼、专职辅导员打破岗位职责壁垒,加强双方的认同感。通过有意识地加强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交流,围绕如何更好培育学生为学生服务的主题一起思考,相互交流学习,或许有推动育人工作更有效开展的创新做法。

  参考文献:

  [1]李文英.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动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论丛,2018(6):121-122.

  [2]王洁.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134-136.

  [3]杨卫东.高枝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言人研究述评——以协同理论为视角[J].吉林示范大学学报,2016(6):106-110.

  [4]宋贵斌.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61-63.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