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9 11:28
刘晓蓉 周 俊 张愉悦 石金楼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66)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日常安全管理步入新发展阶段,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实验室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复杂且艰巨,如何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走向常规化、系统化是高校现阶段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高校需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效果,让高校实验室发挥好教学科研双重作用,为高校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一些常见问题及有效应对策略展开阐述,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策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章编号:2096-4137(2023)02-112-03 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3.02.37
实验室是高校重要教学科研场所之一,集中各种实验器材用品,安全管理若有疏漏缺失就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高校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和科研培养双重任务,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大,其安全管理较为复杂艰难。本文从实验室安全管理重难点问题着手,分析安全管理现状,探讨优化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指由于不当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电源、水源、热源等引发事故的因素。开展实验时如果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导致短路、漏电、漏水,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实验室中的各种物理因素隐患。
1.2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指各种化学用品如易燃易爆危化品使用或存储不当、实验废弃物处理不当而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将有毒害的实验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会对周围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使用和处理不当对人员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常见实验过程中因针头刺伤、实验溶液泼洒等操作不当造成人员感染,或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通过通风系统传播等环境污染。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指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日常管理疏忽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实验室监督管理环节存在疏漏缺失,未定期检查安全隐患,从而造成事故。人为因素具有可避免性,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重点是对人的管理,要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操作水平。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性
2.1 实验教学的复杂性
教学实验室特点在于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种类具有多样性,涉及到水电气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操作、各类化学和生物实验材料应用,学生数量大,需要重视的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很多。因此,日常管理变得尤为艰难复杂。
2.2 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科研实验室特点在于实验内容更深广、实验技术更精尖,使用实验材料种类和数量更多更复杂,其中毒性大、易燃易爆危化品更多,运作模式相对自由,研究生开展实验时间不固定,导师和实验教师不能保证时刻在现场指导和监管,评价体系更重视学术价值的评估而非安全规范。因此,科研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较多隐患和疏漏环节,要实现统一管理难度更大。
2.3 实验条件的特殊性
科研实验室通常以课题组为单位,具有规模小、呈分散性的特点,实验室空间有限,常常是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用品都堆放在实验室内,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这种实验条件的特殊性对安全管理产生影响较大。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
3.1 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项目的主要场所,其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整体办学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性思维。因而,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3.2 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高校实验室实现有效安全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既节约了日常管理开支,又完善了实验室安全性能。
3.3 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创造整洁的实验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操作水平,确保学生掌握各种实践技能,创造出更有内涵的教研成果,有效促进实践性教学高质量发展和科研活动稳定安全进行,有利于高校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4 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回顾既往高校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要避免再次发生,必须剖析事故原因、梳理存在问题、不断完善不足之处,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未及时更新
近年来,各高校逐步按教学章程开展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建设仍处于相对迟缓状态。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保障设施未能配备齐全,当突发性事件来临时难以迅速有效解决。陈旧老化的仪器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往往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故障,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埋下安全隐患。
4.2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高校实验室一般会配备专职实验员,实验员通常还承担安全管理员角色,实验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安全管理效能。部分高校实验员的安全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强,缺乏管理经验,对日常安全管理重视不足,操作培训不到位,定期安全检查不到位,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定期检修不够,导致出现实验器材乱堆乱放、设备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了安全隐患,无法有效保障实验过程安全。部分高校实验员流动性较大,未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人,常出现实验室管理员由学生或授课教师轮流担任,发生问题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现象,影响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4.3 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实验室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严格安全监督机制是实现有效安全管理的保障。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未能跟进时代发展,导致遇到新问题、突发状况时缺乏管理依据和应对措施。虽然实验室张贴安全宣传标语和安全制度,但这些标语及制度中的内容没有真正让实验人员入脑入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未形成严格约束,实验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违规现象。
5 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质是对各种实验设备材料以及实验人员的管理,只有重视细节、梳理风险点、堵住疏漏环节、消除隐患、做好安全防范,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5.1 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不断完善实验室日常建设
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根本性保障,增加资金投入做好实验室建设很重要。①实验室建设应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合理布局,建立排风水电系统、应急系统以及警示标识,定期开展检修并建立详实台账,让实验室安全从根本上得到保障。②要注重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质量,尽量引进高科技实验器材,采购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的器材,使实验过程更加安全。③要合理制定实验设备和材料采购计划,尽量统筹分配高值仪器和材料,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实验人员综合素质
思想观念决定事物走向,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①应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宣教和规范操作培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全面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使规范操作观念深入人心,杜绝违规操作。 ②实验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从而提高自身安全风险防范能力。③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聘高素质人才,统筹管理、定期开展高质量培训,做好考核评估,建立合理福利制度和人员晋升制度,实行合理奖惩,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实力 。
5.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监督机制
健全制度是各项工作运行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加强监督管理,让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具有实际意义。①必须颁布明确规章制度,对实验过程每个环节都有详细具体要求,每项管理工作责任都要落实到个人。②要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制定好应急预案,使所有人员都能对突发性事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或扩大。③要构建有效监督机制,将安全纳入评估考核体系,建立安全奖惩机制,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6 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从有效资源匹配、完备硬件设施、强化思想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监管和人才队伍建设几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最终方能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目标,促进科研教学高质量发展。作者简介:刘晓蓉(1975-),女,江苏南京人,遗传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纪委监督检查处纪检监察员、讲师,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医学教育管理等;石金楼(1963-),通讯作者,男,江苏盐城人,管理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伟兰,杨阳,俞小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山东化工,2022,51(3):191-192,200.
[2]于平,孙妍红.新时代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新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21,8:6-9.
[3]张艳丽,刘红燕,刘英,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2,33(1):85-90.
[4]赵小静. 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2(6):92-93.
[5]韩琴,刘新,苏春丽,等.4R理论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2(13):125-129.
[6]刘任嫔,曾令兴,金晓英,等.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思考与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4:95-100.
[7]王满意,宁信,虞俊超,等.高校危险气体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312-316.
(责任编辑:肖央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