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之我见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年味,风俗,习惯
  • 发布时间:2024-03-31 11:10

  何尤贵(黑龙江密山)

  每年的腊月一到,人们都纷纷的准备和盘算着今年如何过年,在那里过年,和谁一起过年,怎么样过年的事情了。这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谁也不能把它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回家过年,是所有它乡游子最想往和幸福的事情了。

  无伦你身在异国,还是它乡、或是在外地打工、再或是在家乡与家人一起生活,也无伦你的职业是什么、职位高低、你的生活怎样,经济状况如何?中国人总是把过年,看成是每个人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来对待的。

  走在街道上漫步,时常听到路人在议论过年的事情。“现在,我感觉过年没有意思。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了……”;“就是,以前,人人都想过年、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有好的,生活富裕的人家,还免强为个别孩子们添件新衣服。有勤快的母亲,把孩子们的衣服裤子拆了翻新一下,孩子们都高兴的不得了。现在,再穿的好,吃的好,再也没有那种想过年,盼过年的感觉了……”

  笔者试想,现在是不是有上面的说法的人不在少数?不是个例,而是社会上人们普遍的的一种观点和认知呢?对于这个问题,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分析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属于意识形态”上面的问题吧?笔者是个没有学识的人,这个问题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分析?就请上层建筑中的有学识,有意识形态学科的高人们去解折,去谈论它吧……

  在这里,笔者相信许多人都应该看歌剧《白毛女》和电影《白毛女》吧?剧中人的喜儿与父亲杨伯劳当时过年时的情景描述吧?:“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卖豆腐赚了几个钱,爹爹称回了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当时,穷人家的孩子买不起新衣,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鸡鸭鱼肉吃。

  过年,出去躲债的喜儿爹爹,只能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买上二斤面,包上一顿饺子吃,就算是“欢欢喜喜过个年”了。那个年代,二尺红头绳就是女孩的装饰,就是幸福。全家吃一顿饺子,就是幸福。现在,人们天天吃饺子,天天不缺肉吃,天天吃的饱,穿的暖。有多少人认为这就是幸福呢?有的人说,现在过年的味道缺失了,这是不是人们对幸福,对过年氛围缺失了认知,在意识形态方面出了问题了?笔者不得而知。

  笔者相信读者们更有学识和知识去解读现在人们的观念吧。八十多年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杨靖宇的故事都熟知吧?“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难万险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毡泥沾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现在,人们在生活幸福,社会祥和的环境下,却缺失了年味中的幸福感。这究竟是何原故?却是让人不得而知了。

  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一军总指挥杨靖宇,在日寇围剿中,几天几夜没有吃没喝的他,仍顽强坚持战斗。他英勇就义后,敌人将他的胃剖开,看看他胃里究竟吃的是什么。当日本医生剖开杨靖宇的胃,竟然没有一粒米。胃里是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花……

  成千成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

  现在,人们有住草栅的吗?有食不果腹的吗?应该是没有吧?人们都住上了高楼大厦、不再愁吃穿,不在受穷。冬天开电热风,夏天开空调,上班骑摩托车,开小轿车。过年回家有动车,有高铁。不知道人们年味的幸福感去那里了……

  而七十多后的现在,社会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而和谐的生活天天如此。人们从不发愁吃不上饭,穿不暖衣了。现在,人们天天有精米白面吃,从不缺少鱼肉的人,对于吃顿饺子,吃顿肉,已经是每天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了。天天吃得饱,吃得好的人们,却是对于过年的味道不满足,失去了幸福感了,没有年味了……

  我想:是人们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迷失了自我了……

  笔者试问一下:假设现在让你吃不饱,穿不暖的走在荒野里,顶风冒雪的在山路上前行。你将如何应付呢?若是三天没有进食,你偶遇好心人,吃到一顿饱饭,又给了你一件破棉衣。此时,你就该知道了什么是幸福,怎么去报答搭救你的人了……。

  现在,有多少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一直被幸福而和谐生活包裹的社会和人们,会被幸福的生活而包裹久了之后,失去了对

  幸福的认知和解读。没有吃过苦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含意什么?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据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回忆她儿时的遭遇时,有过这样的真实的故事:“一农奴主家很富有,他的女儿把一块糖掉在地上了,她不消一顾的把糖踩了踩就走了。才旦卓玛见四处无人,就偷偷的把掉在地上的糖块捡了起来,放在了口袋里。在无人处,用舌头舔一舔。真甜呀,然后又放进口袋里……”一块糖,她用舌头舔食了几年。当时,她年味和幸福感却是满满的。当然,笔者的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儿时,在芦溪镇乡下挨饿过,灾荒年当时的情形,永远的烙在了心间……

  记得在十多年前,有人在说:“以后打电话可以在电话里看到对方……”有人在质疑,但是:这些早已成为了现实……

  也曾记得在六七年前,有人说:“以后出门不用带钱,拿着一部手机可以到处购物、坐车,坐船乘飞机了……”这些,我们所有持五G手机者,也早就在运用之中了。

  有许多人,住着高楼大厦,住进高档小区,也不以为然。不知道什么是他(她)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式?

  有的人,开着奔驰、宝马车,带着喊着“儿子”的宠物狗,天南地北的逛。也没把生养他们的父母亲带上,随其一同去旅游………

  还有许多人,在银行存款的存款数额几万,几十万。而更有甚者存有上百万,上千万元的人。也感觉没有幸福感,过年的年味也没有什么意思了。请你看看现在俄乌战场的废墟上,挨饿受冻的人们。就知道什么是幸福的年味了……。

  以笔者看:正是现在人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而幸福的生活太好了,太久了。他(她)们才被幸福的生活包裹太严实了。对年味,对幸福感指数的认知迷糊了吧?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定意,对春节年味的品味也在变化吧?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我们的初心,初衷不能变哟?

  当年,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建立政权前,从西柏坡乘敞篷车“进京赶考。”许多大元帅,大将们都是骑马,步行的。毛泽东主席教育全党全军将士们:“我们不学闯王李自成进北京,打了天下,坐不了天下……我们要建设一个独立自主、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人民当家作主,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祥和社会,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社会。”

  而现在有的人,开着宝马、奔驰车还有说“社会不好,少了过年的味道……”不知道这些的意识形态出了问题?还是良知有所缺陷呢?

  现今社会幸福生活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当每天用餐时,我总会想起六十年代儿时灾荒年的苦难遭遇,“能吃顿饱饭该有多好啊”。所以,我常对家人说,我感觉每顿饭都比灾荒年的年夜饭要好。每顿饭都像过年一样。

  年味到底是什么?年味是大洋彼岸游子在除夕打给父母亲、亲人的电话,或是返程机票;是在远在它乡打工者,每年提着大包小包回家看望父母亲和儿女的脸上喜悦;年味还是

  一家几代人围桌吃团圆饭、长辈给小孙孙压岁钱的其乐融融画面;年味还是正月里走亲串友时拿着各自的土特产互相赠予、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的热闹场面;年味更是家家户户购年货、贴春联、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年三十晚上爆竹声声、烟花齐鸣声中的张张喜庆的笑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