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远的格局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广远,格局,历史
  • 发布时间:2024-03-31 11:11

  黄文科(广西靖西)

  许多重大并取得好成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必须珍藏下来。

  2021年10月6日,人们都记住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广西梧州德艺双馨的摄影师何华文同志拍摄的平江田园风光的图片,以及由杨杰、黄文科、杨进等同志精心策划组织的“平江小山村,登上大舞台”,祝福祖国生日,庆贺田园丰收的民间公益活动,双双荣登人民日报头版报眼新闻。

  新华社、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当代广西杂志、右江日报、靖西融媒体中心等,靖西平江生活圈、靖西平江老表等地方自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平江;各大小微信群、朋友圈全面爆棚,振奋人心。

  这是一个时代的巨变,它标志着平江(平江,即平江片区,广西靖西市禄峒镇农贡、平江、大院、小瑞四个行政村的简称)人民从此扬眉吐气,走入了崭新的历史新时期。

  早在那次活动的前段时间,时刻关注、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的农长江同志,就对这些年来有着卓越远见的有志青年,尽心尽力助推各项事业,宣传家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长江说:近几年,美丽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同心协力,宣传力度稳步提高,家乡名片闻名全国,继续加油。

  农长江接着对我说:“你在微信公众号两个自媒体平台靖西平江生活和平江老表视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或者小推文,我都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感触颇深,满满的正能量;我理解字里行间的真正用意,更深感受到你的家乡情怀,对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们的情结。”他话语刚落,旁边的众人都会心的笑了。

  农长江随后眉毛一扬,意味深长地说:以后如果有时间和机会,你要写20篇关于禄峒镇的,写30篇关于靖西县城的文章,然后再转回来写平江的风土人情。

  作为家乡的形象代言人,那时那刻我明白,明白农长江同志的良苦用心。其实,在我的身后,有无数的亲人、师长、同学和朋友都在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前进动力,是我认真学习的好榜样,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原因。

  盛世中国,泱泱华夏,乡村振兴嘹亮的号角己然吹响,中华儿女向前迈进的脚步铿锵有力。豪情在胸,我何尝不想全力以赴?力所能及做更多有利于群众的实事,写更多赞美新时代,讴歌家乡,帖近新生活,深得民心的东西。

  也就是那年的国庆黄金周,在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遇见了仰慕己久两位摄影大咖:广西大画幅摄影学会会长,广西民族摄影学会副会长,广西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广西大画幅摄影俱乐部主席张小宁老师和

  国际摄影协会(lPA)广西分会主席,崇左市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赵成艺老师,这是家乡人民的福缘。

  两位闻名全国的顶尖级摄影大师不远万里、不辞辛劳率团而来,在景色宜人的平江采风创作,出大片,出好片,出新片。就平江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给我们出点子、谋布局,提出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顿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是的,因地制宜,发展符合自己的道路,利国利民;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一切都以长远的新时代发展的战略眼光看问题。

  张小宁同志明确的指出:平江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白纸一张可画最美的画图。要做好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最根本的利益来源。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农贡村伏农屯,位于两江汇流之地,孟花河、孟浪河在网红打卡地孟花桥交汇处,河水从一条狭长的入水口流入村前的圆湖,圆湖有足球场那么大,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从高处望形如“9”字,故有“九曲朝堂”之称。

  在我们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天常看见大人们在湖里捕鱼捞虾摸河螺,村民们在涨水时大家干脆不耙田,整天都乐哈在湖里,收获满满的战利品。

  枯水季节小伙伴在湖中的草地上捉蚂蚱,翻滚跳跃,打闹嬉戏,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大人们在这里用牛拉的原始木制榨糖工具榨取甘蔗汁,而后把甘蔗汁倒入大锅里,生火煮制加工成糖块,供节日做糍粑享用。那时这样加工出来的糖块又香又甜相当珍贵,简直是奢侈品,就曾记得邻居大人用竹箨叶把糖块小心翼翼、严严实实的打包好,用一根绳子高高挂在木屋的牵梁上,孩子们看着直流口水。

  从平江小学远望伏农屯,村前一片开阔,沃野稻浪飘香,沁人心脾。千里嘉宾云集,壮乡情怀;四海才子身处此间才思如泉涌,舞文弄墨。龙虎山瑞气升腾,隐隐透着灵气,洞匠山与布碧库坝旁的小山秀丽端庄,沉稳对称;屯后西北方向有纳聪墓园,雕龙画凤,十二生肖雕刻得栩栩如生,一望便知古时是文官的墓园。纳聪墓园的正前方对着一泓泉水,泉水名曰:凌慕多,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据地理先生说,这种环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偌大的靖西周边村屯并不多见,此等地形地物,容易造就文人和将才的地方。

  很可惜,父辈那年代集体劳动,挣工分,年头到年尾整日劳碌奔波仍然食不饱。造田造地那阵子,村民们干劲十足,争先恐后在圆湖里深挖泥土改造成几块良田,如今只剩下形似长方形的小池塘。像这样人为的改造自然环境,在整个片区不胜枚举。

  黄通健同志,作家,农贡村伏农屯人。退休前在广西百色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工作,曾跟随过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时任专员)负责秘书工作。他在一篇2002年8月2日发表在《右江日报》的文章《檀香树》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建设成果,要人为地将它毁于一旦确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要把它的原状恢复,那真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啊!读完这篇文章,受益匪浅,我陷入了沉思…

  真情满怀的期待,期待一切美好属于绿水青山的家乡;属于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的家乡人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