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贵森(江苏扬州)
《扬州晚报》2005年8月20日A7版娱评《超女,平民主义的胜利》一文开头写道:“印象中,上一次,如此万人空巷地看电视剧的场面还是 80年代的事情,那时放的是《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彼时、彼景很好理解,今天央视这样集大成者都吊不起观众的胃口……”
读罢此文,不仅让人吊不起胃口,还真有点倒胃口。这让人想起几年前某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守在家里注视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有很多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断,结果统统丢掉3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高考中一分就可以压千人,何况是3分呢?丢掉3分,对考生来说,丢掉的可能就是前途命运!不禁令人喟叹:这“万人空巷”真是坑万人。
但这能怨谁呢?
主考官当然没有错。“万人空巷”语出宋代大诗人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海潮,万人空巷斗新妆”,说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况,即“倾城而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也明确解释为:“家家户户都从巷里走出来(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盛况)”。把这样一个形容词理解为人人都在家中呆着,南辕北辙,该扣分,但这能怨莘莘学子吗?
如今传媒从业者语文素质不高,导致语文质量每况愈下,汉语的失范,日益严重。饼干成了“克力架”,蛋糕叫做“黄派”,分明是大厦硬要叫做“广场”,山庄变成了“水岸”。后汉语时代的到来汉语成语词典快要变成堆废纸,汉语将要变成谁也听不懂的语言。
据山东卫视《北京聊天室》报道,有一博士的儿子写了一篇不超过百字的小短文,却有20多个错别字,问其缘由,原来3岁就开始强化英语了。
不知何时、何人、何地曾说过:爱母语者爱国。汉字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唯一集欣赏、收藏适用为一体的艺术品(那怕是一个字),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用到汉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母语骄傲、自豪呢?
如今的语言环境真让人不敢恭维,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来自典故:稍不注意就会误用,起初有人望文生义,其它人以讹传讹,久而久之,正确的用法反而掌握的人少了。
新闻从业者大多数都是才华横溢的文科生,其大作“惊天都可以”,“惊人更不难”。难的是怎样沉下心来“返朴归真”。
成语最容易用错,但又不能不用,以至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七月流火”也“首当其冲”了。
权衡来,权衡去,吃不准时还是不用为好,如吃不准还要用,不仅坑了万人还害了自己。
2005年8月24日于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