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专业,学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22
张 敏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是高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伴随着行业的细分,人才的精准化发展趋势更加突出。这就对专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在充分分析了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后,结合当前教学特点、教学方式、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设立二级课程,建立校企循环学习机制等意见建议。
1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是以人物造型设计、色彩设计、舞台造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科专业。伴随我国影视业、美容业等行业的发展,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由于行业变革较快,受到教学体制和院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限制,现有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忽视职业特点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人物造型基础、化妆技术等,其具有较为鲜明的课程分类。虽然这种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但是却忽视了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综合性需求,导致学生在使用专业技能时始终不能融会贯通。由于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就业包括色彩顾问师、形象指导、个人诊断师、私人衣橱顾问、个人形象设计、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等多种方向,而不同就业方向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现有的课程追求全面性、系统性,却在精专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1.2 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个体诉求
目前,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仍保持以“书本为主”的方式,教学内容严格遵照书本章节或教学大纲。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学情,一味地遵照既定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诉求无法得到重视。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知识技能输出,却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容易导致冗余教学。
1.3 缺乏工作经验
缺乏工作经验是整个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虽然部分院校引进了校企合作的机制或建立了实训基地,但并未充分结合实践工作。实训基地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操作训练的平台,却不能真正地与客户诉求进行充分的结合。学生在实训过后,只能提高专业技术,却依旧无法积累工作经验,教学与就业之间的断层始终存在。
2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分流的特点
2.1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指教师与师父的联合教学模式,是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化与升级。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产业对教育的赋能,强调了师父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以及企业平台的引入。现代学徒制打破了传统校园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桎梏,实现了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平等地位。
2.2 职业分流的定义
职业分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分流是精细化人才培养的一种体现形式,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在不过度增加教学负担的基础上,通过以职业需求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实现教育资源与学生就业的精准匹配。同时,职业分流体现的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化、个性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普适化教学”的现状,通过对职业的分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者,以便于结合自身情况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2.3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分流的关系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分流都强调了企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前者更能突出企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而后者则更能强调学生对企业与岗位的自主选择。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现代学徒制为职业分流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在进行职业分流时,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结合自身进行职业选择。而职业分流为现代学徒制的精细化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其让现代学徒制具备了更加真实客观的职业背景,使企业师父可以与学生学徒进行更好的匹配。
3 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
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是以尊重人才个体职业规划与真实学情为前提,以企业师父为引导,以专业课程教学为支撑的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以提高人物形象设计相关专业教育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衔接性为特色,依托“生本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方向、专业特点等角度入手,尝试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按个人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培养具有职业特长的专项人才
人物形象设计涉及多个职业领域,不同的职业领域具有不同的技能要求。通过职业分流的方式,以职业技能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在某一岗位或某一职业方向上形成专业特长,减少非目标岗位技能的学习精力投入,将更多精力放在专项技能的深化方面,改变扁平化的技能教学模式,形成“以职业技能纵深化发展”的技能结构,使其成为具有某种职业的专项人才,令专业技能更加具体化、岗位化。
3.2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人才
在职业分流的育人模式下,改变传统师生教学关系,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以及职业岗位特性的逐渐清晰,形成基于岗位的师徒制教学。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借助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资源和师父指导,令学生能够将学习的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融合,通过项目化、任务化的技能培训方式,令学生真正地将工作要求转化为学业目标,达成以岗位特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以便于其将知识技能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经验。
3.3 培养一专多能的现代化人才
以多元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入职业分流,实现情景化的教学。不仅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实践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实践工作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对目标职业岗位中的人际关系、职业环境、沟通方式等有所了解,令学生在进入真实的工作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4 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法
4.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
专业学习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基本素养储备,也是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基本工具,但是单纯的专业学习容易出现学习盲目、丧失积极性等问题,这就需要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统领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即从学生入学开始,便由学校教师协助企业师父根据学生学情和理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进度,不断地调整职业方向。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成果来开展相关专业的学习。如以色彩顾问师为职业方向的学生,可在素描与色彩、化妆技术、服饰风格诊断与搭配、职业形象塑造、人物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中进行深造学习。而以影视人物形象设计为职业方向的学生,则可在发型技术、化妆技术、创意化妆与造型、人物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中进行深造。
4.2 设立二级课程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基础化”的问题。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多数职业院校选择教学难度较低的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教学。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真正的重点技能却由于其他非重点课程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对此,可设立二级课程。二级课程是指将人物形象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拆分,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作为一级课程,将专业程度更高的章节以及职业实践技能作为二级课程。其中,一级课程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二级课程则需要学生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选修。通过一二级课程的划分,可以有效节省学生精力,按照其职业规划,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应用到与其职业岗位息息相关的课程中,而对于应用度较低的课程则可以只学习基础,避免浪费学生的学习精力。同时,教师在二级课程中也可以实现小班教学,便于对学生的专项技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4.3 建立校企循环学习机制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主要以学校为阵地,学生的学习始终不能真正沉浸到实际工作环境当中,影响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客观认知,更不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对此,可建立校企循环学习机制,即学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交替学习。校企循环学习机制是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替学习,如学生在完成一学年的在校学习后,即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中,在企业师父的带领下,参与一学年的工作。在完成一学年的实践工作后,再返回学校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深造。校企循环学习机制中,应明确学校与企业学习的目的,其中学校学习主要以“知识深造和问题解决”为目的,学生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将其作为学校学习的任务,在返回学校后,围绕任务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和技能的查漏补缺。企业实践主要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践行与论证,是学生建立深造任务的过程。通过该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确保在第三年的学校学习中,有选择地进行个人职业深造。
4.4 开展项目化教学
提高工作能力是职业分流教育模式的重要目标,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都需要转化为一个个成熟的多人物形象设计案例。任何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具体人物的形象设计。而在人物形设计中,设计者需要结合不同的情景、需求、条件开展设计工作。为了更加逼真的模拟实际设计工作,在进入职业分流后,应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由若干相同职业方向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设计任务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在不断的实践磨炼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任务背景、任务目标等,其后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自行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启发性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攻破活动,进而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5 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体系
5.1 建立三方评价体系
学生、教师、师父三者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中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对于学习成果的反馈反映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主观认知,其评价结果对教师和师父的精准化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其对教学的评价直观地反映了教学的整体质量,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师父是教学职业化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的评价反映了院校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衔接性。因此,实现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应建立学生、教师、师父为一体的三方评价体系,结合三方评价结果,为下一步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与指导。
5.2 建立增量化评价体系
增量化评价是指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进步程度而开展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平局学习成绩为参照的,其评价结果只能反映学生在整个院校中的技能水平,却不能体现学生个体通过教学而实现的个人进步。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并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立增量化的评价体系,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考核与观察,对学生的个人学情进行纵向评价,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对其学习的进步程度进度评价,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自身特点,通过评价发现个人成长空间的薄弱环节,进而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以提升学习效率。
5.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对此,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其也应结合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多元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更好地以职业人的视角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判定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为学生及时调整职业生涯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6 总结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正在逐步发展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核心专业,伴随着专业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及残酷而高速变化的行业氛围中,社会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适应这一变革,就需要构建基于职业分流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只有全社会合力,才能有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衔接,才能够不因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甚至为企业造成负担,进而保持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一般规划课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1】GHB1855。
(作者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