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探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23

  秦红丽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犹如一张白纸,若能够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能够让孩子们从小便建立起文化自信。这既有利于幼儿今后的个人发展,又能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要想实现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幼儿教师还要多进行教育策略的探究和实践。本文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出发,对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是人民勤劳、智慧的重要结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文学、思想、民俗、礼仪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国民的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够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有较多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等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基于此,我国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文化自信的建设,各级教育机构则是落实文化自信建设目标的重要主体。幼儿园的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也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开始进行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更加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文化素养,提升个人气质,同时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习惯、性格、品德等。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落实幼儿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传统的文化渗透,还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本文主要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融入礼仪文化,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年龄小,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都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学习。由于每一名幼儿所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存在差异,这也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行为存在一些差异化表现。其中一些幼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有的幼儿喜欢动手打人,有的幼儿说脏话,有的幼儿总是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等。这些都是缺少礼仪教养的表现,是需要及时进行纠正的。如果幼儿这些不良表现未能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延续到学校之中,会引发更多不良的问题。为此,幼儿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应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是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礼仪文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对幼儿开展相应的教育,让幼儿长期处于礼仪文化的熏陶之下,更加懂得礼义廉耻,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提升幼儿的个人素养,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1 给幼儿讲故事

  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教育形式。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幼儿讲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让幼儿既能掌握更多成语,提升文化水平,又能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吸收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方面的小故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懂礼貌、会谦让、学会尊重他人等等。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听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分析小孔融身上的优良品质,如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等,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学会谦让。再如《孔子尊师》的故事,让幼儿知道,无论多么有名的人,都应虚心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从而培养幼儿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1.2 注意日常礼仪规范

  幼儿阶段的礼仪教育应当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而是要让各种礼仪成为幼儿的自发行为。如早上进入幼儿园,教师和幼儿要互相问好,晚上放学,幼儿要跟老师、自己的好朋友说“再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犯了错误,如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玩耍的时候撞到了其他小朋友等现象,要马上说“对不起”,并想办法弥补错误;向他人请教问题、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要学会说“请”字,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要及时道谢等等。

  1.3 播放古代礼仪视频

  中国古代的礼仪形式和现代的礼仪存在一些不同,现代的日常礼仪相对随意一些,而古代则有很多专门的礼仪形式,如古代学生见到老师之后如何行礼,子女对父母如何行礼,各种餐桌礼仪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古代礼仪形式,向幼儿进行礼仪文化的渗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幼儿们的礼仪素养会得到不断提升。

  2 融入传统美德,培养幼儿思想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囊括了一些礼仪方面的文化,但是又不局限于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2.1 勤俭节约美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奢靡、浪费的不良风气,一些幼儿也受到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浪费行为。为了让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这一美德的培养。如,可以给幼儿播放一些艰苦年代山区儿童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们了解这些人都吃些什么,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多么珍贵。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画面,让幼儿知道我们吃的食物来之不易,让幼儿产生珍惜食物的意识。幼儿园日常就餐时,教师要询问幼儿大概吃多少食物,了解幼儿的意愿,同时要考虑幼儿日常的进餐表现,给他们盛适量的食物,告诉幼儿,如果不够吃,可以再跟老师说。这样可以避免食物盛太多吃不完的情况,防止食物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一段时间,幼儿便会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自觉杜绝浪费行为。

  2.2 诚实守信美德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说谎的行为,做了错事不敢承认,让其他人为自己承担后果等。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并进行纠正,会导致一些幼儿将这种行为延伸到今后的生活中,养成爱说谎的习惯,甚至犯下更大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不断向幼儿强调要诚实,当发现幼儿说谎之后,教师要及时了解事情原委,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承认错误。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组织幼儿展开情景表演等方式,向幼儿进行“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的渗透。

  2.3 自强自立美德

  幼儿对于他人通常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幼儿园里,教师会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事情仍然是教师代劳的,而回到家中之后,很多家长会对幼儿的一切生活包办代替,幼儿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和对大人的依赖心理。另外,这也会进一步导致幼儿的意志力较差,在尝试做一些小事后没有成功便直接放弃了,还会产生挫败感,并期望他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以上表现对于幼儿的生活以及学习都是不利的。要想让幼儿变得更加“自强自立”,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事物时,教师尽量放手,给予幼儿更多信任和鼓励,帮助幼儿建立信心,让幼儿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当前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等,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2.4 尊老爱幼美德

  当前时期,很多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家长们也将全部偏爱都给了孩子,这使得很多幼儿将家长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当他们的一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会通过哭闹甚至打人的方式发泄情绪,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信号,都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分析一些案例,让幼儿对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如果不正确,说一说应当如何去做。一个个小案例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具有吸引力,而在带领幼儿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让他们主动认识到日常中的一些错误行为。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可以让幼儿将案例中的事件、行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幼儿知道今后应当如何去做,自觉避免错误行为。

  2.5 热爱祖国美德

  “爱国”是每一位国民都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幼儿虽然年龄小,对于国家、民族尚未建立相应的概念,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了解中国,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带领幼儿认识“五星红旗”,了解国旗中五颗星星的含义;教会幼儿唱国歌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讲一些名人事迹等,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

  3 融入传统艺术,培养幼儿民族文化情感

  我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国画、书法、剪纸、皮影、京剧等等。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艺术形式,让幼儿参与学习、创作和表演音乐等等。例如在幼儿园美术课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一些著名国画、书法作品的视频,并通过视频让幼儿了解创作的过程,掌握国画艺术的创作方法。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美术创作时没有什么技巧、技术性可言,教师也不要对幼儿的作品有过高的要求,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欣赏、创作中去了解传统艺术创作形式及创作时需要使用的笔墨纸砚等工具。为了提升幼儿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对幼儿绘画形式进行创新,如可以让他们使用毛笔自由绘画,也可以让幼儿创作泼墨画、油画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创作中获得更多乐趣,让他们逐渐爱上这种创作形式,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情感。而在户外活动或是专门的音乐课、舞蹈课中,教师则可以引入适宜的古典音乐,向幼儿介绍演奏乐器,使幼儿了解相应乐曲的名称等知识,还可以教幼儿学跳一些民族舞蹈,让幼儿在载歌载舞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相应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而相较于现代普遍流行的服饰,民族服饰无论是在色彩方面还是造型、材料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这也是比较吸引幼儿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绘画、剪纸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民族服饰的制作。以上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让幼儿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也能够带领幼儿认识中华民族多彩的艺术形式,促使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起到美育、德育、智育等多重教育效果。

  4 融入传统节日,培养幼儿民族文化自信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等,着重强调团圆,也体现了我国人民非常强烈的家庭观念;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这个节日还有赛龙舟等其他传统。幼儿园可以抓住各个节日契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幼儿们一起包粽子,感受浓郁的节日氛围。除了这项活动之外,幼儿园还要布置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在特定的区域张贴宣扬节日文化的图片、文字,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对端午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编五彩绳、做香囊等等,让幼儿有更多不一样的节日体验。这类活动内容有趣,还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在过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节目排练,教师也可以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让幼儿进行古诗歌朗诵。为了呈现更好的节目效果,教师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幼儿充分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幼儿更快地将诗歌背诵下来,还可以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更高的文化自信。此外,也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在元旦的时候写福字,带领幼儿认识“福”字的同时,了解为什么我国有倒贴“福”字的习俗。还可以组织幼儿学习剪窗花,充分感受这一民族文化的奇妙之处,尤其是当教师和家长在折叠好的红纸上沿着画好的线条剪好,展开红纸后得到一幅精美图案的时候,幼儿通常都会欢呼雀跃,这样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非常适合在幼儿园中开展。随着此类活动越来越多,幼儿园会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幼儿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进而使他们的文化素养、文化自信都获得较好的提升。

  总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成长,教师应当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活动中引入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通过规定日常礼仪规范、讲述礼仪故事等措施,让幼儿自觉做出遵守礼仪的行为;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渗透传统美德,让幼儿的思想道德、个人品质获得较好的培养;通过引入多种传统艺术形式,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之下建立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契机向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帮助幼儿建立文化自信等。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形成常态,才能够使幼儿素质得到发展,文化传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镇原县华夏未来天人智慧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