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中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24

  侯丽娟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格外地关注,大部分家长开始追求幼儿在园内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量,以求为幼儿未来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升幼儿在小学认知时成长的起点,而且一些幼儿园为了提升在家长中的认可度,也投其所好地进行知识教育,以此作为打造良好社会形象的有力手段,从而导致多学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发生,严重偏离了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正规道路。因此,教师有责任立足多学科视野去深度反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策略,优化幼儿教育区域。

  1 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区域愈加严重,反映出家长群体对于子女成长方面的偏激心理。

  1.1 数学方面:低质低效的知识获取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已经将“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活动”引入大班教学活动,很多幼儿园甚至将幼儿的计算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参数,而且家长群体的过分关注也误导教师加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偏激发展,导致幼儿的数学探究活动成为一年级数学知识的“教学附庸”,从而使幼儿的数学探究活动毫无趣味性、体验性与想象性。因此,数学探究活动的知识化与教学化极大地占用了幼儿实物的把玩时间与主体感知空间,更加弱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与刺激性,难以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兴趣,更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2 语文方面:死记硬背的信息积累

  在语文知识学习中,一些教师要求幼儿识记大量的古诗、古词甚至是古文,并以此为幼儿教育的“亮点”,借助“教得多”得到家长的肯定。古诗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滋养,然而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快乐成长,而且幼儿背诵一首古诗或古词能够直接反映出幼儿在园内的知识积累量,从而使教师格外注意推动幼儿对古诗或古词进行死记硬背。幸好,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信息展示与反复刺激,幼儿能够掌握一点点文化信息,却失去了大量的快乐时间。因此,教师急功近利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活动,严重弱化了幼儿的文学兴趣。

  1.3 英语方面:囫囵吞枣的机械模仿

  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情况要比数学与语文要稍好一些,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在英语素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说教活动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一些生活用语直接告知幼儿,推动幼儿对生活用语进行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然后,教师再使用一些视频信息与生活场面进行反复强化,推动幼儿较好地识记住这些英语信息。虽然上述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记住一些英语方面的生活用语,却得不偿失地浪费了幼儿进行语言感悟、主体实践、生活运用的大量快乐时间。因此,囫囵吞枣式的机械模仿伤害了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

  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实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在多学科范畴内出现,而且还有愈加严重的发展倾向,极大地扭曲了幼儿教育的本质属性,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快乐成长。

  2.1 幼儿教育小学化浪费幼儿的感知时间

  幼儿教育小学化虽然为幼儿提供了“口感非常差的”知识体验机会,然而主体能力较差的幼儿无法理解与消化教师“揠苗助长式”的知识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只好一遍遍地反复进行信息刺激与知识强化。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为幼儿提供了低质低效的数学信息、语文信息以及英语信息,却极大地占用与浪费了幼儿的快乐感知时间。这样,多学科知识并没有全效发挥出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却转变成为幼儿快乐感知生活的干扰信息,因而非常令幼儿教师尴尬。

  2.2 幼儿教育小学化侵占幼儿的成长空间

  幼儿在数学知识、语文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轮番刺激下,只好静静地坐在教室内心不在焉地接受信息刺激,进行知识积累。这样,幼儿在园内的主体活动多被局限于教室之中,失去了很多感知外界事物的信息获取机会,教室自然成为幼儿低效获取认知信息的主要成长空间。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极大地压缩与侵占了小学生的成长空间,减少了幼儿接触大自然、接触外界的成长机会,自然导致幼儿难以获得全面化的成长信息刺激。

  2.3 幼儿教育小学化伤害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为幼儿开展了数学教学、语文教学以及英语教学等课堂活动,却在“过犹不及”中形成了不利影响,简单粗暴的认知过程严重伤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幼儿就会慢慢对数学、语文以及英语心生厌恶之情,毫无认知兴趣可言,甚至导致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幼儿认知兴趣的科学培养。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必然导致“粗制滥造”,也必然会伤害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热情,形成教师始料未及的不利后果,值得教师深思。

  2.4 幼儿教育小学化延缓幼儿的快乐成长

  幼儿正处于心智未开的朦胧状态之中,主体认知也具有非常强的情绪化倾向,自然会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输送的认知信息不感兴趣而拒绝接受。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因为幼儿的“不认可”与“不接受”而形同虚设、毫无价值,甚至会激发幼儿的排斥情绪与逆反心理,导致教学失败。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具有非常高的盲目性、偏激性以及低效性,难以获得幼儿群体的认可与接受,不仅浪费了幼儿宝贵的认知时间与成长空间,也伤害了认知兴趣,延缓了幼儿的快乐成长。

  3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教师不仅要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还要深度剖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找到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有效方法。

  3.1 幼儿教育小学化源于家长的急于求成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急于求成,奢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活动,以此提升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认知起点与成长高度。事实上,幼儿的心智未开,主体认知能力刚刚起步,来自于教师低质低效的知识教学活动大都徒劳无功、见效甚微,还占用了幼儿大量的时间与空间,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尊重与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不急不躁地静待花开,归还幼儿轻松快乐的开心生活。

  3.2 幼儿教育小学化源于教师的急功近利

  在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幼儿快乐认知的承载者与实现者,因而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深度反思,积极清除思想意识中的功利意识,及早纠正急功近利的知识教学活动。诚然,教师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难以“悖逆”家长群体的普遍诉求,为了较好地生存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教师也只好顺从家长,进行有悖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错误行为。因此,教师应积极自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提升自我,改变现状。

  4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师不仅要深度剖析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现实危害,还要积极作为,为立足教学实践快速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建构优质育人环境。

  4.1 借助家校共育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既然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源于家长群体的焦虑心理与不安情绪,因而教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第一站应从家长入手,首先解决家长的思想顾虑便以此强化家长群体的积极支持。这样,家庭教育环境也会得到有效改善,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加速幼儿的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家校共育来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家长群体的大力支持下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环境,启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

  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家长群为家长输送一些幼儿进行学习与生活的活动视频,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情况,充分展示幼儿教学活动的体系化建构。这样,家长就会更加了解幼儿教学活动,有效清除过分焦虑心理,不必盲目诱导教师对幼儿进行知识教学活动,而且家长还能够从幼儿的活动视频中感受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进行设计,因而有助于家长汲取其中的幼儿教育经验,直接提升家长进行亲子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施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主体信息交流,将幼儿的认知兴趣、脾气秉性、思维方式等进行多维交互,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学活动以及亲子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主体性与实效性。因此,家校共育不仅能够帮助家长转变思想,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主体信息,大幅度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

  4.2 借助趣味教学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以“揠苗助长式”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信息刺激与知识熏陶,具有较高的盲目性与超前性,难以被主体能力较差的幼儿所接受,因属于劳而无功的无效活动。因此,教师应实施趣味教学,以趣味元素与人文诱因去引导幼儿积极关注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趣味探究之中,帮助幼儿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所收获。这样,趣味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幼儿对预设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交流度,立足生命活力实现高效认知。

  在教师实施的趣味教学活动中,如游戏活动“滚铁环”,幼儿第一下需要使用稍大的力,让铁环以一定的速度向前滚动,然后再使用把手维持平衡,并温柔地始终给予铁环一个向前的推动力,而且幼儿还会总结出“滚铁环”之初速度要稍大,速度越大,铁环就越稳定,一旦铁环滚动起来,速度对于铁环稳定性的影响就小了。这样,幼儿就会在趣味游戏活动中训练与提升一定的主体技巧、平衡意识与动手能力,也帮助幼儿积累一点的生活常识与游戏经验。因此,趣味游戏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把玩意识、认知兴趣以及求知动机,自然能够推动幼儿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挖掘趣味游戏活动中隐含的操作技巧与游戏经验,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

  4.3 借助主体教学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暴露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主体成长目标的缺点,因而教师应对实施主体教学进行针对性的纠正,优化幼儿教育环境。主体教学是指教师以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发展需求为指导思想,为幼儿量身定做一些开放性、生本性、拓展性以及创新性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一些知识积累。因此,教师投其所好地创设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开心自在地启动思维进行信息处理,引导幼儿在体验性较强的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

  在“纸浆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开展配色活动、定型活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艺术尝试,可以制作鲜花、树木、宝塔、人物、狗熊、企鹅、假山等物体。另外,教师在纸浆活动中还会提供一些旧物如矿泉水瓶、废纸盒、干树枝等,以此为纸浆活动的创作骨架,并在外面涂抹纸浆,进行艺术实践。这样,幼儿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搭配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会得到实训化提升,切实推动幼儿的主体参与、实践认知与全面发展。因此,纸浆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主体化、实训化、体验化以及有效化的趣味认知机会,实现幼儿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

  4.4 借助实践教学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使幼儿长时间“被困在”教室内,剥夺了幼儿走出教室、接触自然、欣赏花草、观察虫鸟的机会,因而教师应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推动幼儿在园内环境中亲近大自然。幼儿园中的花草树木、假山水池、雕塑小亭、曲折小路等都能够给予幼儿创造一个体验大自然的好机会,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植物、动物、自然等信息。因此,实践教学能够为幼儿创设充足的把玩机会与体验空间,切身感悟外界信息刺激,一点点地主动积累相关知识。

  在“水的浮力”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水深为5~10厘米的大型塑料水槽,并为幼儿提供铁块、石头、木头、泡沫、小船模型等实物,让幼儿亲自动手,自主探究出哪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以及哪些物体不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且幼儿还能够看到泡沫上放上一个小石头,泡沫仍旧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铁块不能漂浮在水面上,铁盒却能够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因此,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幼儿获得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与心智启迪。

  5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再思考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形成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因素,每一个家长都需要面对强大的生存压力,车贷、房贷、手机贷等新兴事物,极大地提升了家庭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与竞争压力,家庭生活非常尴尬。因此,家长不想让幼儿重新走自己的路,力求通过教育改变幼儿的成长过程与人生轨迹,将来不再面对如此大的诸多压力,拥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家长便会从幼儿园时期开始苛求幼儿进行知识的积累活动,梦想着“现在受苦是为了将来少受苦”,这也说明了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无奈与决然,从而拥有了较为偏激的教育观点。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还表现出家长在心理层面的危机感与不安感,能够预想到自己子女未来可能遭遇的生存问题,因而想从幼儿的人生起点位置就开始干预,希望影响到幼儿的未来生活。这样,幼儿教育小学化就会渐渐成为一种不正常的社会需求,迫使幼儿教育屈从于社会需求而进行低质低效、得不偿失、明知故犯的知识教学活动。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是一个较为棘手、难度较大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而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拉开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序幕,建构科学、高效、有趣、快乐的幼儿教育。

  6 结束语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虽源于家长群体的错误想法,教师也应责无旁贷地深度反思、积极自省,立足教学实践尽快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不利伤害,打造一个高品质、高体验、高价值的幼儿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立足多学科视野去审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并借助家校共育、趣味教学、主体教学、实践教学去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为幼儿的快乐认知、信息悦纳以及健康成长架构人性化、趣味化、实践化的主体认知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趣味刺激、快乐体验与人文诱导,利用优质环境加速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世纪花园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