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及改进方向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问题
  • 发布时间:2025-02-13 11:50

  赵秋月1,李勤勤2

  (1. 平阴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济南 250400;2. 欧陆分析检测技术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112)

  摘 要:食品流通环节中检测标准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检测方法的多元性、设备技术的差异性以及样品处理流程的非统一性,使得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化的推进,不但能提升检测质量,而且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为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对检测标准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剖析,涵盖方法选择的差别性、检测设备技术参数的不一致性以及样品处理标准的不统一性等,并提出了强化标准化的改进路径。通过对检测方法适用范围的优化、设备校准标准的统一以及样品处理流程的规范,切实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问题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食品流通环节已然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伴随食品种类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流通方式的复杂化,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广泛关注。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作为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举措,既关乎食品本身的质量把控,又与消费者的健康紧密相连。然而,当下在流通环节中食品检测于技术、标准、设备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检测方法与流程的持续优化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测予以加强,不但有助于及时察觉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还可推动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本文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展开探讨,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1]。

  1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的重要性

  1.1 标准化增进食品检测的一致性

  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化乃是保障检测结果具备高度一致性与可比性的关键所在。于食品流通环节而言,在市场中流通的食品品类繁多、来源复杂,且流通环境存有较大差异,在检测过程中倘若缺失统一标准,便极有可能致使不同地区或不同机构间的检测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此,不但会增加监管成本,还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标准化,可以为食品检测确立统一的检测方法、技术流程、检测仪器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等,能够切实有效地消除检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例如,在重金属检测方面,标准化对采样方法、实验条件以及检测所用仪器的精度要求做出了规定,进而避免了因操作差异或仪器性能不一致而导致结果不准确的现象。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第三方检测机构,或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部门,都可以依据同一标准展开操作,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1.2 统一检测标准提升跨地区合作效率

  在食品流通环节中,涉及众多部门以及跨区域的监管合作,因此统一的检测标准显得格外重要[2]。不同地区的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法规和检测要求,倘若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跨地区的食品流通必然会遭遇诸多合作阻碍。标准化不但有益于破除这些阻碍,推动各方合作,还能够确保食品在流通过程中不会因为地域差异而产生安全隐患。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差别较大,检测标准和限定标准各自独立且具有不同要求。由于检测标准侧重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流程,而限定标准则涉及食品的具体成分、限量要求等方面。因此,在跨境流通过程中,食品可能难以满足不同国家的标准要求,从而导致退货。而标准化可对这些要求予以统一,保证食品在迈入不同市场时能够符合各方的检验标准,以此加快市场准入的速率并增进流通的效率。

  2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

  2.1 检测方法的多样性导致标准化难度加大

  食品流通环节中,检测方法的多样性是当前食品安全标准化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不同检测方法于不同实验条件下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的差异,致使统一标准的制定极为复杂且具备较高的技术难度。例如,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MS)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等,这些方法分别有着不一样的灵敏度、选择性以及适用范围。就某些特定重金属而言,如铅和镉,ICPMS往往被视作最具灵敏度的检测方法,然而其设备价格高昂且操作繁杂[3]。而AAS 尽管较为经济且操作简便,不过灵敏度偏低,或许难以符合某些高精度的要求。此种方法的差异性致使标准化难以顺利施行。

  在某些地方,监管部门会根据资源的可利用性来选取不同的检测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在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上存在差别,有可能致使不同地区的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同一批食品在不同地区运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测试,就可能呈现出重金属超标的结果与合格的结果,这不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性有所影响,还可能对消费者的信任度产生影响。故而,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特别是针对复杂食品成分或者低浓度污染物的检测,成为当下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一项重大难题。

  2.2 检测设备的技术参数差异

  食品检测的标准化方面,检测设备技术参数的差异是一个重要体现。众多食品安全检测对高精度仪器存在依赖性,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高效液相色谱等。这些设备的技术参数,诸如分辨率、检测灵敏度、分离效率等,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不同生产厂商的设备,其在参数设置、操作方式以及软件平台上存在差异,致使即便运用同一类型的设备,最终的检测结果也会因操作细节的不一致而产生偏差[4-5]。例如,其灵敏度和分辨率会因仪器品牌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部分设备或许在高分辨率方面表现良好,然而在低浓度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方面却有所欠缺,从而造成检测结果不稳定。不同仪器的校准标准与使用方法的差异,同样有可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构成影响。例如,某些仪器对标准物质的校准有着较高要求,而一些低端设备在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宽松,这更进一步增大了食品检测标准化的难度。检测设备技术参数的非统一性,会对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控成效产生直接作用,进而给消费者的健康保障带来影响。

  3 标准化问题改进方向分析

  3.1 统一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进程

  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不同检测方法存在差异,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每种方法均具独特的优劣势。ICP-MS 的灵敏度与精度颇高,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物的检测,然而其设备价格昂贵且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而AAS 在成本和操作简便性方面占据优势,但其灵敏度相对较低。为降低因方法选择差异而引发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性,标准化应当着重于明晰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因此,国家以及国际标准化机构可以拟定更为详尽的检测方法指南,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别和污染物,明确适宜的检测方法及其操作要求。

  3.2 强化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机制

  对于全球食品安全检测而言,数据的共享与技术的交流对标准化进程的推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往往会使用不同的技术设备与方法,致使食品检测的技术标准难以实现完全的统一。因此,构建跨地区、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平台,有益于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及标准的持续完善。构建全国性的食品检测数据中心乃是推进标准化的关键一步。借助数据共享平台,不同地区的实验室能够对其检测结果予以对比,进而察觉潜在的技术差异以及标准执行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优化检测方法与设备选择的目的。并且,该平台还可定期举行技术交流会,推动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经验共享。经由这一机制,能够汇集来自不同检测机构的反馈,及时对检测标准予以调整和更新,保证食品检测方法和技术始终处在最优状态。同时,数据共享平台可强化与国际食品安全组织的合作,及时引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可将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与国内实际状况相结合,推进标准的全球统一,降低技术壁垒,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整体水平。

  3.3 检测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标准化建设

  食品安全检测的直接执行者为检测人员,其专业素养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紧密相关,于标准化进程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检测人员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存在差异,对各类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以及适用场景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可能致使在实际操作中,即便运用相同的检测方法,也会由于人为因素而致使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在对高精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设备进行操作时,倘若检测人员对复杂仪器参数的设置原理不够明晰,那么便难以将设备的最佳性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获取精准的数据。此外,检测人员在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上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别,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够高效且规范地完成检测流程,而新手则可能在样本处理、仪器校准等环节花费较长时间且容易出错。为此,需构建起系统的检测人员培训体系。要依据不同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难度,分层次、分领域地制定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理论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演练等内容,并且周期性地组织培训与考核,以确保检测人员的知识持续更新、技能保持娴熟。同时,还应设立行业检测人员的资质认证标准,明确各等级检测人员可承担的检测任务范围,从而在人员层面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

  3.4 完善检测设备校准维护标准化规范

  检测设备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硬件支撑,其性能的稳定性对于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检测设备校准流程及其维护周期标准,各检测机构必须严格遵行。要定期由专业计量校准机构对设备进行校准,出具校准证书并予以归档,同时要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时长、维护状况,依据设备特性提前规划好易损件的更换计划,保证每一台投入使用的检测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以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有力推动标准化进程稳健前行。

  4 结语

  食品流通环节检测标准化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而言至关重要。检测方法的多样性、设备技术参数的差异以及样品处理流程的不统一,均会致使检测结果出现不一致,从而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统一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规范操作流程以及校准统一设备标准,可有效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保障食品流通环节安全可控。标准化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的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龙珍. 新时期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分析[J]. 现代食品,2023,29(12):167-169.

  [2] 江凤平. 食品流通环节安全检测现状与对策[J]. 中国果菜,2020,40(1):66-68.

  [3] 李杉杉, 昝加志. 食品流通环节自建快检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现代食品,2020(1):6-7.

  [4] 郭国栋.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问题及处理方法[J]. 中国食品,2023(12):73-75.

  [5] 王艳超, 郭文丽, 戈文婧, 等. 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外食品工业,2023(5):123-12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