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安全,储藏管理,环境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13 11:53
谢转弟
(广州黄埔粮储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760)
摘 要: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还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粮食储藏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安全风险,提出加强储藏环境管理、选用合适的储藏方式、完善设备养护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引入先进数字技术的应对策略,旨在降低风险并提高储藏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储藏;食品安全;储藏管理;环境管理
粮食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粮食储藏是确保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储藏过程中,因环境、设备、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面临微生物污染、储粮虫害、化学药剂残留等食品安全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粮食储藏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如何有效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成为提升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将系统分析粮食储藏中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改进粮食储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保障粮食安全。
1 粮食储藏中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
1.1 微生物污染风险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微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这些微生物不仅影响粮食品质,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例如,黄曲霉毒素常出现在储藏不当的玉米、花生等粮食品种中[1]。一旦粮食受到这种霉菌污染,不仅会发生霉变,而且霉菌毒素可能进入粮食内部,造成毒性累积。在储藏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黄曲霉毒素的浓度往往超过安全标准,从而导致粮食的品质严重下降。此外,粮食存放期间若没有定期通风或清理,残留的有害微生物会逐步繁殖,进一步加剧污染风险。
1.2 储粮虫害风险
储粮虫害是粮食储藏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虫害不仅会直接减少粮食的数量,还可能通过传播病菌和寄生虫影响粮食质量,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常见的粮食储藏虫害包括粮食象鼻虫、米虫、蠹虫等,这些害虫不仅以粮食为食,还会在其生长周期内留下虫卵和虫体,污染粮食[2]。当这些虫害发生时,尤其是在粮食储存不当的情况下,虫害的蔓延速度加快,并且难以完全消除。例如,稻谷在储存过程中若存在虫害,米虫的繁殖会导致大量稻谷腐烂,从而造成粮食资源的浪费。此外,在粮食储藏中,由于虫害的侵害,粮食中的营养成分可能会被虫体消耗或破坏,导致粮食的蛋白质含量下降,甚至产生有毒物质,最终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食用价值。
1.3 化学药剂残留风险
为有效防止虫害和霉变,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菌剂、防霉剂等。然而,这些化学药剂的残留物已成为粮食储藏中的另一大食品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药剂残留量可能超过安全标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例如,在储藏过程中使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若未严格遵守规定的使用剂量或清理时间,可能会在粮食中残留,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某些杀菌剂,如苯并噁唑类化学物质,虽然能有效防止霉菌感染,但如果在粮食收获后使用且未能充分清除,则可能在食用时进入人体,引发慢性中毒反应[3]。此外,部分农药的残留物在储藏过程中难以完全去除,可能在长期储存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从而进一步危害食品安全。
1.4 环境因素风险
储藏环境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及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当,都可能成为粮食储藏中的风险来源。例如,高温潮湿的环境为微生物生长和虫害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或湿润的地区,不适宜的储藏条件容易导致粮食发生霉变、腐烂等问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粮食储藏过程中若不及时进行通风和温湿度调控,霉菌和细菌的污染风险将明显增加,从而影响粮食的长期安全储存[4]。此外,空气流通不畅也会进一步加剧湿气积聚和微生物滋生。而温度过高则可能引发粮食的老化或质量下降,尤其是在不具备空调设施的储藏仓库中,外部温度变化对粮食的影响更加明显。光照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长期暴露于强光下,某些粮食(如小麦、玉米)可能会由于光氧化反应而产生有害物质。在一些老旧的储粮设施中,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维护不当,环境条件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环境因素成为粮食储藏中的潜在安全隐患。
2 应对粮食储藏中食品安全风险的策略
2.1 加强粮食储藏环境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为了有效降低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需要从储藏环境的管理入手。良好的储藏环境是确保粮食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因此加强环境管理是关键。①储藏场所的温湿度控制至关重要。过高的温度和湿度不仅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还容易导致虫害的发生[5]。因此,储藏环境应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设置合适的温湿度标准,并使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进行实时调控,以保持储藏环境的稳定性。②定期检查储粮仓库的通风状况至关重要。封闭式的储粮设施容易导致空气流通不畅,湿气积聚,这种环境有利于霉菌和细菌的生长,增加了粮食腐败的风险。因此,必须保证仓库内的空气流通,通过合理设计通风系统来减少湿气积聚的可能性。③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也是避免污染的重要手段。定期对仓库和储藏设备进行清洁,去除积尘、霉斑等,可以减少外界污染物对粮食的侵害,确保储藏设施的清洁无污染。④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建立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实时跟踪储藏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防范环境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2.2 针对不同粮食储藏需求,选用合适储藏方式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粮食具有不同的储存需求。因此,根据粮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藏方式至关重要。①储藏方式的选择应考虑粮食的水分含量。对于水分较高的粮食,如稻谷、玉米等,应采取低温冷藏或通风干燥的储藏方式,以防止霉变和微生物滋生。低温冷藏储藏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和湿度,延缓粮食腐败,减少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产生。而对于水分较低的粮食,如小麦、大豆等,密封储藏是理想的选择。密封储存能够有效隔离空气,防止外部湿气和氧气的侵入,从而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虫害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氮气置换或使用防虫剂来进一步提高粮食储藏的安全性。②粮食储藏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储存期限来决定。对于需要长期储藏的粮食,推荐采用低温、低湿、通风良好的设施,以确保粮食质量。而对于需要短期储藏的粮食,则可以选择简单的通风干燥储藏方式,以节省成本和资源。③在选择储藏方式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储藏地点的气候、环境等因素。例如,在湿度较高的地区,应优先选用能够有效防潮的储藏方式,而在寒冷地区,则应特别注意防止粮食结冰和冻害。
2.3 健全储藏设备养护制度,定期更换维护老旧设备
为了有效降低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必须建立健全的储藏设备养护制度。①储藏设施中的关键设备,如温湿度调控系统、通风设备、除湿装置等,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性。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备,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保障粮食储藏安全的关键。定期检修可以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更换,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粮食储藏环境的不稳定,从而引发微生物污染或虫害。②对于已经使用多年的储藏设备,尤其是老旧设备,应制订定期更换计划。老旧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往往难以保证,且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老旧的除湿设备可能存在对湿度控制不精准的问题,进而增加霉菌和细菌的生长风险。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可以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还能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风险。③养护制度应明确各项维护工作的时间和责任人,确保所有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养护体系,可以明显降低由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到位导致的储藏环境问题,从而有效控制粮食储藏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2.4 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分工,开展粮食储藏专业培训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监管。因此,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并开展专业培训是提升储藏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①应根据粮食储藏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例如,温湿度监控、虫害防治、设备维护等不同工作领域应由专人负责,每个环节的管理人员都要了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确保流程的无缝衔接。②鉴于粮食储藏涵盖广泛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储藏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温湿度调控、防虫防霉、粮食分类储存等。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仅能够确保其操作规范,还能够增强其对储藏过程中潜在风险的敏感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此外,培训还应包括应急管理的内容,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突发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5 引入先进数字信息技术,提高粮食储藏风险预警能力
为应对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引入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储藏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①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储藏环境的温湿度、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仪等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储藏环境的变化情况,确保粮食储藏条件始终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并且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将自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防止微生物污染或虫害发生。②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优化粮食储藏管理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识别出储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提供预测分析,帮助管理人员提前制订应对策略。例如,通过分析温湿度波动的规律,系统可以自动调整通风或除湿设备的运行模式,从而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储藏环境异常。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升粮食储藏流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粮食储藏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追溯,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引入这些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风险预警的时效性,还能增强管理的精确度和效率,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
3 结语
粮食储藏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复杂且多样,涉及微生物污染、虫害、化学药剂残留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必须加强储藏环境管理、选用合适的储藏方式、完善设备养护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分工以及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粮食储藏的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使风险预警和环境调控更加高效与精准,从而更好地保障粮食质量和安全。与此同时,随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粮食储藏领域的管理水平将持续提高,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 不同储存条件下粮食质量变化的研究[J].现代食品,2023,29(22):1-3.
[2]陈忠杰,温莉,郭其.粮食储藏虫害检测技术浅析[J].粮食加工,2021,46(6):74-76.
[3] 佚名. 黄曲霉毒素: 玉米、花生中都可能有的一级致癌物[J]. 新疆农垦科技,2019,42(10):53.
[4] 韩伟, 董朋, 安西友, 等. 粮食仓储损耗原因分析及降耗减损的对策[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22,29(5):61-64.
[5] 黄静玲. 数字技术在构建粮食安全新动能中的应用[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6):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