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骨折的治疗与康复

  文/杨婷婷 商丘市立医院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可能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青少年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本文将从骨折的特点、治疗原则、康复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及预防4个方面进行介绍。

  青少年骨折的特点

  青少年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和生长潜力,但骨皮质相对较薄,松质骨较多,易发生粉碎性骨折。此外,青少年活动量较大,受伤机制往往较为复杂,如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常导致关节面的压缩、塌陷和移位,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构成较大威胁。

  青少年骨折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塌陷不严重,且能通过手法复位恢复到原来位置的青少年患者。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恢复情况和有无再移位发生。同时,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如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手术治疗

  当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超过2~3 mm,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胫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并通过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实现骨折端的固定,以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青少年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此阶段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为主要目标。在石膏或支具固定期间,可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以及小腿肌肉的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同时,要注意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血回流。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根据骨折恢复情况,可逐渐开始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但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器,辅助踝关节进行屈伸练习,初始角度设置不宜过大,之后逐渐增加。同时,继续加强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如直腿抬高练习等,为后期负重行走做准备。

  3.后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

  骨折初步愈合后,可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从部分负重(如体重的1/3~1/2)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在此期间,可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超声波等,促进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

  青少年骨折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1.感染

  切口感染是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感染,术前、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旦发现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2.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面复位不良、关节软骨损伤等因素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术中应尽可能精确地复位关节面,减少关节软骨的损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过度负重。

  结语

  骨折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患者的骨折特点、身体状况和生长发育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配合科学的康复训练。患者及家长应了解治疗环节和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治疗效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