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应用分析
  • 发布时间:2025-05-10 10:37

  冯冬梅,张 辉,张晓燕

  (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山东菏泽 274000)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手段,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分析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应用效能的对策,旨在提高检测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保障。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应用分析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衡量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尺”,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日益复杂,传统检测技术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检测需求。因此,深入分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探讨,以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与启示。

  1 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作为守护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其核心要素构成评估食品安全性与适宜性的坚实基础。

  (1)感官指标。其作为直观评价食品质量的首要依据,依赖于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系统。通过对食品的色泽、气味、口感等进行细致观察与品味,消费者能够迅速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与基本品质。感官指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食品在生产、储存环节中的卫生条件,为食品安全提供初步保障。(2)理化指标。它是构成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科学基础,通过精密仪器对食品的水分含量、酸度、过氧化值等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检测,可以精确判断食品是否符合既定的食用标准,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理化指标的引入,使得食品安全评价更加严谨、客观,为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3)微生物指标。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精准检测,可以准确判断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指标的应用,对于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微量痕量物质检测技术瓶颈

  微量痕量物质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尤其是针对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其精度和灵敏度尚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有害物质常以极低浓度潜藏于食品中,现有技术难以精准检测到,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同时对食品质量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升检测技术的精度与灵敏度,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多组分同步筛查技术的精确度难题

  在复杂多变的食品体系中,多组分同步筛查技术的精确度面临严峻挑战,食品成分繁多,相互间可能存在干扰,这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构成威胁。部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限,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组分,进一步增加了检测难度。精确度问题影响了检测的可靠性,也给食品安全评价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提升多组分同步筛查技术的精确度,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2.3 高通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足

  高通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提高检测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标准化程度明显不足。不同实验室在设备、试剂、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不仅削弱了检测的权威性和可比性,还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困扰。标准化不足还可能导致实验室操作不规范、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如何推进高通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进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应用效能的对策

  3.1 开发与应用前沿痕量物质精准检测技术

  3.1.1 探索高灵敏度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微量物质检测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通过优化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极大地增强待测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从而实现对极低浓度化学物质的准确检测,结合先进的信号放大策略,如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与聚集效应,可进一步提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荧光光谱技术也是微量物质检测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量子点、碳点等新型荧光材料,结合能量转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机制,可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这些新型荧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为微量痕量物质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新的可能[1]。

  3.1.2 优化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是当前痕量物质分析的金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提升其检测性能,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度优化。通过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调整流动相组成与pH 值等,可以实现复杂基质中微量成分的高效分离。提升质谱检测器的灵敏度与分辨率,如采用高分辨质谱仪、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等先进设备,可以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精确定量。引入先进的离子源技术,如电喷雾电离、大气压化学电离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离子的产生效率与质量分辨率,增强检测的特异性与准确性。

  3.1.3 创新研发新型传感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生物识别元件的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这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成本低等优势,为微量、痕量物质的快速、现场检测提供了新途径。基于纳米金、石墨烯等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构建特定的传感界面与信号放大策略,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基于抗体、酶、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元件的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准确识别与定量,这些新型传感技术的创新研发,将为微量痕量物质的检测提供更为丰富高效的方法[2]。

  3.2 构建高效多参数同步检测技术平台

  3.2.1 深度优化创新检测方法

  针对食品中不同组分间的相互干扰问题,需要开发具有更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例如,利用同位素标记、化学衍生化等手段,可以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检测信号强度,同时减少背景干扰,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算法的应用,可以为检测方法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并校正干扰因素,进一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2 持续提升仪器设备的性能

  高性能的检测仪器是实现多组分同步筛查的基础,为提升仪器设备的性能,需要不断推进其升级换代,如提高质谱仪的质量分辨率、灵敏度与扫描速度,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更精细分析。同时,优化液相色谱的分离效率与稳定性,确保复杂基质中微量成分的高效分离;引入新型检测器与传感器,如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微流控芯片等,进一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与通量。

  3.2.3 引入多通道并行检测技术

  多通道并行检测技术,如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在同一平台上同时检测多种组分,大大提高检测效率与通量,这些技术的战略引入,将为多组分同步筛查提供更为高效与便捷的方法。微流控芯片技术通过构建微通道与微反应器,实现样品的高效处理与分离;高通量测序技术则通过并行测序的方式,实现对大量目标分子的快速检测。这些技术的结合应用,将为多组分同步筛查技术的精确度提升提供有力支持[3]。

  3.3 推进高通量检测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

  3.3.1 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

  为提升高通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水平,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涵盖各类食品、各类危害物的检测要求与方法,包括检测方法的选择、样品处理流程、仪器校准方法以及结果判定标准等关键环节。这些标准的制定应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行业标准,确保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的统一与协同。

  3.3.2 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

  在检测标准的基础上,需要细化操作流程,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包括样品采集、处理、分析以及结果报告等全过程。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可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在执行检测任务时的一致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同时,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标准化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与交流会议,可以分享最新的检测技术与方法,促进检测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技能提升[4]。

  3.3.3 加强实验室间比对与认证

  为确保高通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需要加强实验室间的比对与认证工作,定期组织实验室间比对试验,评估各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与水平。这些比对试验可采用盲样测试、结果互认等方式进行。对于表现优异的实验室,可以给予认证与表彰,提升其公信力与影响力;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室,需要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改进情况,确保整个检测体系的持续改进与优化[5]。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关键所在,通过持续研发和应用前沿检测技术,能够搭建起高效且精确度高的检测体系。同时,注重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发展,能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率与可信度,为食品质量构筑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这些举措增强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实用效能,还保证了检测结果的严谨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徐文斐, 丁鹏.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与对策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自然科学,2023(3):181-184.

  [2] 孟凡欣.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探讨[J]. 现代食品,2022(9):86-88.[3] 艾晓丽, 曹玉倩, 姜璎娣.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J]. 现代食品,2021(1):161-162.

  [4] 刘智英. 大数据技术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评估体系构建[J]. 中国测试,2021,47( 增刊1):64-66.

  [5] 李嘉宜, 丁义文, 艾民珉. 光谱检测技术在禽蛋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2):185-19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