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 来源:商业2.0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业财融合,国企,全面预算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24 10:03
张中霞(南京莱斯网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国企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企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效能,国企应从业财融合的视角出发,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优化。本文阐述了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完善业财融合管理体系、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等,旨在为国企提供实践性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业财融合;国企;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企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营环境,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管理效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业财融合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渐受到重视。业财融合通过加强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国企应从业财融合的视角出发,积极推动全面预算管
理的顺利实施,这对国企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与国企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契合
在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财务资源的配置和控制,而是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相连。这表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成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国企在业财融合视角下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明确各部门预算指标任务以及各部门权责,确保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能够紧密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使自身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明确发展方向。
二、强调业务活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促进作用
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关注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还重视业务活动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国企在编制预算时会充分考虑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确保预算计划能够紧密贴合业务逻辑,为业务活动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也会与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业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预算计划,提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国企整体运营效率。
三、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促进业务和财务数据共享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国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国企通过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为预算方案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持,然后对预算方案编制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部门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预算指标。同时,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国企可以实现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处理,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从而降低国企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国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想提升经营效益,就要加强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牢牢牵住“牛鼻子”,合理压减各项可控费用,实现降本增效。在这一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国企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完成的基本保障,但是部分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情况脱节。二是预算管理职责不明确,对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晰,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国企现有的考核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是现有的考核标准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是考核过程透明度不足,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业财融合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质量。
三、业财融合深入性不足
业财融合作为提升国企全面预算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应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然而,部分国企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未意识到业财融合发挥的作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依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预算编制及其执行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得业务部门缺乏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融合不深入的情况下,国企难以制定符合业务需求的预算方案。
四、预算控制与执行存在偏差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国企的预算控制与执行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一,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第二,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内部经营情况调整,预算调整机制不够灵活。第三,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业财融合视角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应从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构建业财融合管理体系、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健全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提升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管理层应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一,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国企应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确立预算管理的核心任务,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并确保财务稳健性。明确的目标和原则不仅能够为预算管理指明方向,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还有助于统一各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误解。
第二,细化预算管理的职责分工和流程安排。国企应明确预算管理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在流程安排上,国企应从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调整到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设计,确保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责任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能够顺畅传递。
第三,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国企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监督机构或岗位,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为了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企还应建立与预算执行情况挂钩的奖惩机制,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对预算执行表现优异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则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促使其改进工作。
二、构建业财融合管理体系
在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深化业财融合不仅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而且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国企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并完善业财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业财融合更加深入。
第一,深化业财融合需要国企深入理解业务与财务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业务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过程,而财务管理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企业运营管理的两大支柱。对此,国企须加强内部培训与交流,提升全体员工对业财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人员,须深入理解对方领域的知识与运作方式,打破专业壁垒,达成共识。
第二,国企应将业务和财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国企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预算编制、执行监控与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互联互通。国企还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各个环节中,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能够无缝对接,形成合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业财融合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目标设定、流程设计、责任划分、信息共享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在目标设定上,国企须紧密结合自身战略与业务发展规划,确保预算管理目标与业务目标高度一致。在流程设计上,国企须优化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与调整等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在责任划分上,国企须明确各部门及岗位在业财融合中的具体职责与权限。在信息共享上,国企须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确保数据流通无阻。在考核评价上,国企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业财融合成效,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措施,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业财融合工作。
三、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为了防止预算控制与执行发生偏差,国企应严格遵循既定的制度流程,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第一,制定科学的预算执行计划。该计划应紧密结合国企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计划,使预算配置更加合理。执行计划中应明确预算支出的优先级、时间安排及预期效果,并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和审批。
第二,实时监控和反馈机制。国企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财务管理软件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国企要设定预算阈值和预警指标,使系统能自动识别潜在的超支风险,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国企要建立预算执行反馈机制,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预算执行报告,详细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第三,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预算方案。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国企要保持预算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当预算执行出现较大偏差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国企应及时启动预算调整程序,对预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通过动态调整预算方案,保障预算管理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保持一致,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健全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针对当前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国企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以确保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而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第一,加强预算执行过程考核。国企要建立实时监控机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定期分析预算执行的进度、差异及原因,确保预算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预期,防止出现预算偏离目标的现象。
第二,推动考核指标多样化。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国企应将客户满意度、市场份额、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绩效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自身的综合绩效,还能引导各部门注重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第三,建立全员化考核机制。预算管理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系统性工程,国企应将预算管理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预算管理职责和目标,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薪酬、晋升等挂钩。通过建立和实施全员化考核机制,促使员工更加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积极参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环节,形成合力,推动国企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结语
随着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国企逐渐认识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业财融合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然而,部分国企在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业财融合深入性不足、预算控制与执行存在偏差等。国企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优化策略,在推动业财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为自身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关震.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乡镇企业导报 ,2024(14):207-209.
[2]叶静怡,王颖驰.业财融合视角下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J].财会学习,2024(21):5-7.
[3]李宁.基于业财融合视角谈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乡镇企业导报 ,2024(12):27-29.
[4]何军.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 ,2024(12):15-17.
[5]黄智健.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策略[J].财富时代 ,2024(6):95-97.
[6]贾楠楠.基于业财融合视角谈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活力,2024(8):67-69.
作者简介:张中霞,本科,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全面预算管理、业财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