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坐标的故事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价格,估值,差别,货币
  • 发布时间:2011-04-14 08:51
  最近刚兴起一本名为《无价》的新书,我翻了12页,就确定这是本好书,因为它能引发我们对于价格的思考。它认为定价其实和成本没有关系,完全是一场心理战。所谓价格,都是消费者的一场集体幻觉,和产品的实际成本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同购买者所设想的成本存在关联。按照这个逻辑,或许我们可以说,股价与所谓估值或许没有关系,而是一场心理战。价格只不过是投资者的一场集体幻觉,同他们所设想的故事有关。

  对于股票的定价,一般有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之分,绝对估值注重现金流,往往用未来现金流折现这类或近似的方法,能够给一只股票计算出明确的价值,而理论上价格则应向这个方向回归。而相对估值,则是我们常用的PB、PE之类,其实是与绝对价值相反的过程,用价格除以预期的收益,来衡量估值高低,实际上已经把价格内化了。

  绝对估值有着明确的结果,即股价应该是多少,但是前提往往很模糊、很随意,比如期限的差别、现金流的差别、贴现率的差别,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导致估值的剧烈变动。而相对估值则有着明确的价格,因为价格是事实的,是既定的条件,但估值却是模糊的,因为它的比较基准往往是历史或者同类公司,而这些基准本身就是个变量,所以你会看到相对估值往往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对比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问题不过是个悖论,只是前提或结论的不同角度而已,只是由估值到价格,或是从价格到估值的方向不同的游戏。而我们却往往执着在估值方法的玻璃窗里,看得见光明,却没有出路。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估值没有绝对,价格更没有绝对。

  股价,即股票的货币价格。货币即是度量衡,据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所以中国才有统一的价值衡量体系。金属货币,本身就存在价值,所以被称为硬通货。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却含有国家信用的隐含价值,至少是这种隐含价值的体现。由于货币本身具有或隐含的价值,意味着价值的货币价格本身就是相对价值的体现,所谓绝对价值也是相对的。因此,估值方法只有相对,而不应绝对。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衡量任何一种物品价值的时候,会本能的寻求衡量坐标,以帮助确定价值。而相对估值的坐标,可以是同类价格,可以是历史价格等等。

  举例来说,想要确定一只新发行股票的估值,我们往往倾向于在市场中寻找行业、规模、主营业务等相似公司的估值出来,作为价值坐标,用于确定新股的估值区间,这就是同类坐标。在判断一只股票的估值处于高估或低估时,我们则习惯于把它的估值走势图拿出来,看一下目前处于高低哪个区间,如果在高区间,则慌忙卖出,在低区间,则捡到宝,匆忙杀入。还有的则是以上两者的结合,比如一只小股票,对它而言最好的故事是成长,如此则可找出同行业的老大,以其作为坐标,判断如果这只小股成长为行业老大的规模需要多长时间,会有多少盈利,该给多少估值,价格会翻多少倍。

  相对估值的坐标还可以是非数量化的东西,例如我非常关注的投资者情绪,市场情绪高涨,投资者给予的估值往往更高,比如2007年,都已经透支未来几年的盈利了,而相反,市场情绪低迷,投资者给予的估值往往更低。比如银行股,整体行业增长的放缓是导致估值中枢下移的主要原因,但低迷的投资者情绪也是重要原因,一旦情绪恢复,所谓的增长放缓也就是浮云。这里说句题外话,据说有外资机构调研国内经济学家对今年货币紧缩政策的预测,结果是平均预测今年会加7次存款准备金。这样的结果使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经济学家是比散户更加具有动物精神的一类人群,他们这么悲观,那就说明悲观该到头了,我开始对市场乐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的价值坐标。而我们在判断事物时,本能的就是参照同类,参照历史,所以相对价值覆盖了所谓绝对价值,成为价值衡量的主导。

  而就是因为相对价值的主导作用,导致事后看来非常清楚的非理性行为,在当时看来都是理性的。比如熊市中的低价不买,牛市中的高价不卖。大家都熟悉的“郁金香事件”,现在被誉为最早的金融泡沫,其疯狂程度令人惊奇,但在当时的参与者来说,参与泡沫才是最理性的行为,不参与反倒是傻瓜。这就是因为整体氛围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相对估值的坐标发生极大变化,参与才成为理性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泡沫破灭,是当时估值坐标崩溃的结果,新的估值坐标要远低于泡沫坐标,自然新泡泡代替旧泡泡,小泡泡代替大泡泡。

  了解了相对估值的机理,我们会发现,要寻找投资机会,或许可以着眼于价值坐标的变化,价值坐标变化,就意味着相对价值本身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对股票估值的系统性修正,这里面的机会往往非常深远。比如资产注入的故事,之所以存在暴利机会,就是因为注入资产必然导致估值体系发生变化,一是估值坐标变化,需要依据注入资产类型发生改变。二是由于估值坐标变化,使其要讲故事发生变化,比如以前讲的是卖脑白金的故事,现在正在讲的是资产注入,未来讲的或许就是征途游戏的故事了,故事变了,估值水平当然也就变了。

  拿上文提到的郁金香泡沫的故事再说一下,当郁金香开始受追捧时,估值坐标就已经发生变化了,之前是用花的估值坐标,而现在则用的是灵芝人参的坐标,再深入下去则用的是黄金的坐标,伴随这样的估值坐标变化过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疯狂上涨,以至于最后郁金香本身成为了估值坐标,想象一下,当时有没有可能说一个荷兰盾价值几万分之一郁金香球茎呢?如果泡沫不破灭,我相信这是非常可能的。物极必反,当郁金香泡沫破裂后,估值坐标迅速修复,几乎顷刻间回到花的估值坐标上来,并且由于恐慌情绪和下跌惯性,最终的估值已经跌破花的估值坐标,改用大蒜的估值坐标了,毕竟据说郁金香的球茎是可以吃的,不是有故事说,当时有人把一位商人的球茎误当作大蒜吃掉而遭到起诉的么。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领悟得到,所谓绝对估值、相对估值,其实都是一个个用同类估值、历史估值等相似模子刻画出来的故事。而赚钱的故事与亏欠的故事之间差别或许在于,它们是否会造成估值坐标的巨大变化,越是巨大的变化,越是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毕竟相对于资产注入这类故事来说,一个公司下一季度的盈利多少的预测可能不能帮我们赚到钱。

  或许,只有估值坐标才是估值方法的本质?不知道,但至少可以确定,估值坐标的故事,才会是真正有料的故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