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沙和乔家栅

  突然说王家沙的青团上了产品质量黑名单,心里咯噔一声。虽然事后调查证明,南京西路王家沙的店堂现做现卖的青团是及格的,不及格是另一家贴有王家沙店名的其他商家生产。不理如何,王家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是将自己的品牌拿出去做交易了。这有点如事先不了解清楚对方家庭的背景教养与自身是否门当户对,就为多收一点聘礼贸贸然将女儿嫁出去。至少是不负责且有点贪小的父母。可能笔者话说重了,正因为对上海老字号深切的爱,才有此痛心之言!

  王家沙是老上海家喻户晓的品牌,初时门面小小的只楼下两间,却名气威到可以成为电车站站名、城市的地标。

  笔者就在与王家沙仅一箭之遥的南京西路上的花园公寓长大,对王家沙点心店充满感情。那时逢星期天可以起得迟一点,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和哥哥去王家沙吃早点,早午餐并在一起,有若今天的Brunch,上海人称之为“小乐胃”。

  五六十年代的王家沙店堂还是小小的只楼下两间门面,每客小笼还免费奉送一碗虾皮蛋皮汤;此外,它的两面黄和虾肉馄饨也是出名的。去王家沙吃点心,对五六十年代上海人,也算一档休闲节目了。那时,介绍男女朋友拉到王家沙吃点心,也算很有腔调的。

  到了“文革”,社会上造反派打打砸砸扫四旧,王家沙的馄饨小笼仍处惊不变、有质有量。一位性格乐观的前辈是个资本家,常常挨好斗就去王家沙吃碗馄饨。鲜美可口的馄饨令他对人生充满希望,“文革”后他开玩笑说:“光冲着王家沙那美味点心也要活下去,死了就吃不上了。”后来还自制西点苹果攀(pie馅饼)和柠檬攀,虽然对专做中式点心的王家沙为六十岁学吹打,因为认真,倒也做得似模似样的。70年代王家沙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了。

  王家沙创于1946年,地址就在今现址。老板姚子初,原是家广告公司的白领,收入颇丰,但不想捧人家饭碗,想有一份属自己的生意。此人天性好吃、特别爱吃上海点心,便选址开“王家沙”点心店。据说原名为王家厍(she是“沙”同音),因此地块原名王家厍,但“厍”字太冷僻易读错,后改为“沙”。改“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有一家建于清末点心店“乔家栅”,其“栅”与“厍”、“沙”发音都一样,姚老板将“厍”改为“沙”是希望“王家沙”可以像“乔家栅”一样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乔家栅”,于清末民初,开设在南市乔家栅路上,店面虽小,生意却煞是兴隆,开始只专做汤团,老板李一江是安徽人,用现在话为当时的新上海人,初时只是挑担叫卖,因质量考究,生意不错,便在老城厢的乔家栅路的街沿边搭起一顶油布帐篷,算有了个固定摊位,如此苦心经营了几年,略有积蓄,再将近旁一家店面租借下来。

  经商之道各有春秋,然大家都明白,若要长盛不衰,全凭诚信,也就是质量。乔家栅的糯米专门选用青浦朱家角的,赤豆就非崇明大红袍不可,做鲜肉汤团的馅心必是分量在五六十斤之内的整头黑毛猪,每天只限进三四只左右,现宰现用,以保证肉质新鲜。当时冰箱不普及,小本经营的老板分外注意食品卫生。

  汤团不论甜咸三块铜板一只,名副其实的小本生意,消费对象就是普罗大众,但老板并不因此偷工减料。乔家栅连拌进黑洋酥内的玫瑰也是专门从浦东农户那里定向包购,经加工后的糖玫瑰渍在大缸内,随用随取,保证花瓣新鲜,芳香四溢,根本想不到用化学色素,可以省时省钱。

  有了店面后,老板对质量更严格把关。老板亲自选定出手快、重质量的师傅上做台包制汤团。老年的李老板常亲临生产现场察看,若发现锅内汤团是竖着浮上来的,无论亲疏,一律从严处理。因为这说明汤团的外壁捏得厚薄不匀,制作粗糙,是次品。

  当时广告传媒不及今天发达,乔家栅身处老城厢小巷僻街却名驰上海滩,“乔家栅”金字招牌,就是如太上老君炼金丹炼成的。

  王家沙、乔家栅……这些让老上海人充满温馨和甜蜜的老字号,都是守住自己金字招牌,不求快速发财门面扩张,凭良心做生意,让老百姓吃得开心,放心!今天不少老字号已华丽转身,经营多元,呈集团化规模,家大业大了,是否还应当向老字号的创始人好好学习?要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这份先人留下的招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