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官股”环保项目流产内幕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天津,官股,环保项目,流产
  • 发布时间:2011-06-08 09:04
  杨杰祥与紫光公司成立时大港区环保局职工股民代表、开发管理科科长王金树等人,曾把一份自行起草并各自签了字的股份重组方案拿给谭继海,让他签字。按照这个方案,公司重组之后,杨杰祥、王金树以及其他几人分别要持股15%,共拥有85%的股权,“且不实际投入任何资金”,形同“干股”

  天津商人谭继海的人生陷入困境当中。“我现在是重度抑郁症,”他对《望东方周刊》说。

  谭继海48岁,早年曾经营化妆品生意,2002年开始与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天津办事处,2003年以加盟子公司身份担任天津清华紫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为解决大港区油污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谭的公司开始与天津市大港区环保局合作,组建“官股型”公司,但在大笔资金投入之后,却泥足深陷,欲拔不能。

  “官股”公司紫光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大港以石油化工产业著名。在大港海洋石化科技园区,要找到天津紫光环保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厂房位置很容易,它与园区管委会只是一路相隔。厂区占地30余亩,几栋已经建成主体结构的建筑还未来得及安装门窗,由铁栅栏围起来的院子茅草重生,一片荒芜与破败。

  自2006年突遭停工之后,它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谭继海是在2003年认识杨杰祥的,当时他正为清华紫光天津办事处推广项目,对天津辖下18个区县的环保局进行“拉网式”拜访,杨杰祥当时正是大港区环保局局长。

  比谭继海年长16岁的杨杰祥自1994年起即开始担任大港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谭继海回忆,当时杨杰祥曾把大港一些工矿企业的污水处理工程及相关技术咨询介绍给谭继海的公司来做,双方合作愉快。到了2004年,杨杰祥开始变得“很主动”,多次到谭的公司,让他们参与大港区“HW08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HW08类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废机油、原油、液压油、柴油、汽油等不适合原来用途的废矿物油,当时天津60%的化工企业都集中在大港,大港也因此是天津此类废弃物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因为之前的合作基础,谭继海欣然同意。

  2005年6月,天津紫光环保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紫光公司”)注册成立,前期注册资本金50万元,谭的公司与大港环保局各占50%股份,环保局以83名员工名义集体入股,公司主旨是:针对大港区所有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营托管;建立全市级的HW08类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

  根据合作意向,由杨杰祥担任公司名誉董事长,谭继海介绍,后来在建公司大楼时,还专门为杨辟出一间大办公室。根据谭继海的分析,杨杰祥之所以积极争取由他的公司来做这个项目,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他当时57岁,即将退居二线,”选择谭作为合作伙伴,“可信度比较高。”

  按照相关规定,HW08类固体废弃物的运输、转移、处理必须在市环保局固体废物及物理污染管理处(下称“固体处”)的监督管理下交给有专业资质的公司集中处理。杨告诉谭,他与市环保局固体处负责人关系甚好。

  紫光公司成立后,杨杰祥亲自带上谭继海到天津市环保局固体处呈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10月24日,紫光公司正式取得市环保局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意见。

  “这个批文实质说明环保局已同意把项目交给我公司来做,”谭继海回忆。

  杨杰祥“双规”生变环评

  在谭继海的设想里,对于HW08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因其特殊性,属于“非市场行为”,必须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合作才能经营,有大港区环保局的积极合作,而且在项目征地时,大港海洋石化产业园区也提出要与大港环保局以及紫光公司对等投入并得到股东大会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发展前景看上去一片光明。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谭继海回忆,拿到市环保局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文,杨杰祥非常高兴,“在大港小古林海鲜一条街摆宴三天来庆祝。”与此同时,公司制作完成的环境影响评价表于2005年11月在大港区环保局通过。也是在这个时候,杨杰祥突遭“双规”,原因是2002年与天津市环保局纪检组组长张中书挪用大港环保局300万排污费一事事发。

  接任杨杰祥任局长的是副局长刘恩林,自2010年初他已调任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刘恩林回忆,他在2005年7月就开始担任大港区环保局局长了,杨杰祥在被调查的时候已经退居二线,被安排为正处级调研员。

  而对谭继海来说,即便是杨杰祥被“双规”,他对项目进行下去的信心也并未动摇。谭继海回忆,大港环保局新的领导班子上来后,表示要把原来杨杰祥在公司里的名誉董事长的位置由新局长刘恩林接替,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大港区委与海洋石化产业园区管委会也表示,“杨局虽然出了问题,不会影响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支持。”

  2005年11月,在滨海新区召开的由时任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主持的滨海经济发展论坛上,紫光公司“HW08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也被列为滨海新区2006年重点发展的16个项目之一,这更增强了谭继海的信心。

  让谭继海明显感觉态度起了变化的是市环保局固体处处长汪永行,“他打电话或直接跟我见面,说杨局不在了,这件事先暂停,不能在大港干了,要迁到汉沽、塘沽或东丽去。”谭继海表示为难:地方政府对这个项目很重视,大港环保局与开发区管委会都已入股投入,地也已经征了,公司前期也已投入数百万元。谭继海回忆,他去汪永行那里把这些意见汇报后不久,市环保局便来了通知:这个项目需要重新做环评。

  在被“双规”一个月后,杨杰祥取保候审,谭继海回忆,此时杨也一改对项目的支持态度,多次找谭沟通,表示该项目不宜在大港继续做下去,“要撇开环保局自己做,将项目转到汉沽。”

  谭继海的公司经过权衡,选择站在大港区政府一边。谭继海回忆,在环评报告迟迟得不到市环保局通过的情况下,大港区政府特批企业边施工边办理有关手续,并计划在2008年竣工。2006年4月26日,开工庆典举行,时任大港区委书记的张继和(现滨海新区副书记)亲自为项目剪彩,声势很浩大。

  在开工后不久,大港区环保局与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相继撤股,情势变得更为复杂。

  “干股”重组方案

  在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局的办公室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刘恩林表示,因为“接任的时候局里事情特别多,”当时并没有把精力太多放在紫光公司的项目上,“就没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做,与谭继海的接触也不多。”

  刘恩林回忆,在紫光公司成立时,他作为大港区环保局党组成员,也入了股。根据谭继海的回忆,在天津紫光环保运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杨杰祥提出,“为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之成为环保局集体参与的项目,前期注册资本以环保局83名员工的名义集体入股。”刘恩林回忆,这“也是想给大伙儿搞点福利,在这一点上,我的前任局长是没有过错的。”

  对于后来环保局突然撤资,刘恩林回忆,“是别人给我信息,说你们一定要撤出来,”“撤出来的时候我也考虑过很多问题,一个是老局长管的这事,我给人家把这事儿给结了,老局长心里干不干,我接人家班子,要否掉前任的事,理由要非常充分。”刘恩林在党组会上讲了撤资的事,尽管意见各有不同,“当那企业撂在那儿以后,都认为我这件事做得对,不然就被套进去了。”

  而在谭继海看来,大港区环保局之所以撤资,乃是出于市环保局固体处相关负责人的压力。大港区环保局新的领导班子见市环保局对环评之事迟迟不决,也曾前往固体处与处长汪永行沟通,但都无功而返。“大港是石化产业园区,招商的话,哪个化工企业没有污染?”大港区相关地方部门不会不对市环保局固体处心怀忌惮。

  2006年9月,紫光公司与石化园区管委会、大港区环保局先后达成退股协议。在谭继海的描述里,因为环评不见结果,紫光公司自此成了各方角力与争夺的待宰羔羊。本刊记者得到的一份签于2007年11月的文件,这份文件显示,杨杰祥与紫光公司成立时大港区环保局职工股民代表、开发管理科科长王金树等人,曾把一份自行起草并各自签了字的股份重组方案拿给谭继海,让他签字。

  按照这个方案,公司重组之后,杨杰祥、王金树以及其他几人分别要持股15%,共拥有85%的股权,“且不实际投入任何资金”,形同“干股”。谭继海没有签字。他曾就此举报至大港区纪检委,最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时隔数年,大港区纪检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已不记得有过此事,甚至紫光公司的名字都已闻所未闻。

  针对上述协议,大港区环保局现任局长马洪林向本刊记者表示,“这个协议,谭继海没有签字,就不生效,即使有些领导在这里面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没有形成事实。”

  谭继海回忆,他也曾到大港区环保局举报,马洪林时任副局长。马洪林向本刊记者表示,他没有接到过相关举报。

  环评“通过”时过境迁

  紫光公司厂房的建设是在2006年11月停的工,当时天津市环保局派出稽查大队到现场勘察,以未批先建为由勒令停止建设。这时厂区基础建设已基本收尾,谭继海称他的公司投入1800余万元。

  到了2008年,就久拖未决的环评问题,谭继海向天津市环保局发出律师函,环评结果这才下来,结果是“通过”。但此时已时过境迁,大港区的HW08类固体废弃物也被市环保局批给相关企业自建处理,紫光公司的项目“丧失了可行性”。

  2006年9月,杨杰祥以挪用公款罪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现在他与家人生活在大港一个居民小区中,本刊记者曾两次登门寻访,杨皆闭门不见。本刊记者致电王金树,已退居二线的王以“没有时间”拒绝采访。

  天津市环保局固体处处长汪永行在一两个月前也已退休,在电话中,汪永行表示,“很长时间不管这个事了,”“该给它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审批的审批了,该做环评的做环评了,该提出要求的也提出要求来了。”

  谭继海则一蹶不振。紫光公司废弃的厂房杂草丛生。曾经轰轰烈烈的场景不复再现,甚至无人问津。作为主管部门,大港海洋石化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徐延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园区土地紧张,这块地就这么荒着总不是办法,”“我们的目的是把它‘盘活’。”徐延琥表示,他已为谭继海的公司联络了几个买家,但仍无结果,“还需要谈。”

  大港区环保局现任局长马洪林则对本刊记者说:“说它有损失,过去地值多少钱,现在地值多少钱?”在他看来,即使紫光公司的这个项目能够建起来,运行一段时间,现在对于油污泥企业都自建处理设施了,“没有这些企业来源,你企业还是做不下去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