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狗熊分粮食

  报禁一开,人类与生俱来的狗仔精神怎能憋住?

  皇族对大众再不是异度空间,连保皇派《时报》也搞起内阁总理人选大竞猜。报社收到读者有效票数高达8357票,猜中奕(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的3734票,其他最多为载泽(摄政王兄、度支部尚书)1942票、毓朗(宗室、军机大臣)417票、载涛(摄政王弟、曾任禁卫军大臣)124票,而袁世凯、徐世昌等呼声最高的汉籍热门人选均不满10票。

  “投票之券虽不及阅报者之半数,而得中者几达投票者之半数,于此可见阅报诸君之肯留心时事与料事之能力”。

  “庆邸(奕)如不死,必为所得”。

  如此讽喻“国是”,往前100年,不至剥皮也有望掉脑袋;往前10年,说完须立马闪到海外;而到了这个时候,智识阶级就这样笃定而促狭地在各派报纸上跟帖连连。承担清廷政改承诺的新内阁未及登场,已近见光死。

  1911年5月8日,磨蹭半年后,清廷颁布《内阁官制》:内阁包括国务大臣、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十部大臣,同时裁撤旧内阁、军机处和会议政务处。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新内阁13名成员中,汉4满9(皇族7人)。按当时媒体理解,这就是一个狡猾的狐狸和傻呵呵的狗熊的故事:从前狗熊给狐狸种地,收成都是狐狸的,现在狗熊开窍了,说我要一半,狐狸说你选呗——你选地下的就种苞米,你选地上的肯定种土豆,再改革你也得不了便宜。

  这个狐狸和狗熊分粮食的寓言,前景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尝试以西方模式建立现代化中央政府。

  从探索三权分立变成平衡八党斗争都想着尽头是挽救政权后的光明世界,中间却如隧道漆黑一团。傻子过年看隔壁,1905俄沙皇也绷不住了宣布立宪,于是清廷“恍然知专制昏乱国家,不足容于廿祀清明之世界”。

  对得起晕船的辛苦以及被当奇观围堵的尴尬,从国外学习立宪回来的载泽和端方是体制内改革先锋。颁宪法,建议会,设责任内阁和专门法院,三权分立,皇帝不直接处理日常行政,行政官员不担负司法职能。他们的奏折雪片般飞向慈禧(后来是载沣)案上,摆事实讲道理,思想性文学性兼备——因为枪手不是杨度就是梁启超。

  1910年3月,湖广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端方、河南巡抚林绍年、四川巡抚赵尔巽、两广总督袁树勋、奉天巡抚程德全、吉林巡抚陈昭常、山东巡抚孙宝琦、云贵总督李经羲等高官联合上奏,“俯从舆论、请开国会”。

  清廷答财政艰难、地方偏灾、匪徒滋扰,别再用舆情催逼政府了。

  10月,18省督抚将军联衔电奏,要求立即组阁。同一时间,立宪派正在第三次请愿运动中,而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以募款10万元为目标。

  体制内的声音是这一瞬的最强音。

  1911年1月,清廷宣布年内组阁。

  然而公布的名单却“不中不西似改非改”,新内阁被讽为旧军机处的马甲。

  怎么会这样?组阁长远目标是政改,近期目标是安抚干部群体,然而在人斗人的短兵相接中,初衷被撇到一边。

  慈禧去世,清廷从一言堂变成辩论会。摄政王载沣是个看见儿子溥仪也会紧张的人,一会对两边全说“好,好”,“过一会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

  亲贵中,载洵和毓朗一党,载涛和良弼一党,善耆、溥伦、隆裕、载泽各一党,载沣那很有事业心的福晋也搞了一党,“七党皆专予夺之权,阘茸无耻之徒趋之若鹜,而庆邸别树一帜,又在七党之外”。

  上述八党对组阁的态度鲜明而对立。载泽为首的激进派认为,“中国在国际法上实无可认为独立国之资格,我若不持急进主义,恐各国对我之真相渐将揭露。”

  奕为首的旧势力从前以军机处名义下令尚遭资政院非议,对搞分权当然更不以为然,时评说“某大老(奕)始终不赞一词,故此事卒未解决”。

  载泽以载字辈兄弟(也包括载沣)为人力资源;奕与那桐开“庆那公司”,又与徐世昌“三人一党”。

  责任内阁就这样从探索三权分立变成了平衡八党斗争。

  革命派《民立报》评论说:吾国之贵族,真有绝世聪明。龙种自与常人殊,岂不信哉。国民无能,议政也劳贵族,禁烟也劳贵族,资政也劳贵族,宪法也劳贵族。而不久组织内阁,又要劳贵族。贤者多劳,真乃万能!中国之兴,其庶几乎?

  议会一开会,总理就生病

  奕老而不死,慈禧都拿他没辙,载字辈小朋友们干不过又气不平。

  内阁是为分皇权而设,而在总理位置上输了一仗的载沣派又千方百计要从内阁分权。

  载沣另立中央军事管理机构军谘府,其弟载涛任军谘大臣,军权绕过内阁。

  奕要管军队,陆军大臣荫昌(载字派)反问他“大元帅是否在内阁总理之下”?

  内阁听奕,军谘府听载涛,载泽以度支部为根据地时刻准备夺权。三权分立未成功,三派分立是新内阁真相。“一般稍有智识者,无不绝望灰心于政府”。

  新内阁首次会议只研究了“吏礼两部、都察院、翰林院裁撤问题”,最后决定“暂缓”,议了半天都是废话。

  直省谘议局议员联合会开大会直接反对皇族内阁。6月和7月,议员联合会两次上书抗议,并发表告全国人民《报告书》,指新内阁“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故必去皇族内阁,始有责任内阁”,而后有良美政治。两广总督张鸣岐等声援议员。

  议会一开会,奕就生病。年前资政院弹劾军机大臣时,奕也总是请病假回避,一旦资政院闭会,便立刻销假。“惟资政院开院时,亲贵内阁问题倘被攻击,仍须再请病假,以暂避其锋云”。

  内阁斗争可套用溥仪对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问题的解释——已非新旧之争、满汉之争,“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

  1917年,袁世凯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奕去世,11岁的溥仪选谥号,一心要用“丑”、“谬”,最后南书房翰林们找了个隐蔽的“密”字,意为“追补前过”,溥仪确认是坏字才批准。

  被孙中山、周恩来表扬

  “载泽公为王族中有气品之人”。奕从灵魂到面貌都陈腐不招待见,载泽形象好气质佳,是王子中的偶像派,立宪阵营的实力派。如果是他出任总理会怎样?这是当时的报纸很喜欢讨论的一个假设。

  载泽考察英国时,英国专家为他讲过三权分立、上下议院、政府组织、财政预算等,讲解一天,考察一天,好学生载泽写下一万五千余字的学习日记。

  洋人接待颇热情慷慨,载泽却读出对“半开化国家”特有的轻辱,他因此更相信“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

  “内阁总理,必须与政党联为一气,方能久于其任。”《民立报》爆料,载泽派人给宪友会、辛亥俱乐部等立宪党塞钱,“犹恐中国地方广大,与人民气息不能相通,拟组织一《忠言报》鼓吹泽公实心为民之美德,使民党知崇拜之趋向。闻订定开办费系二十万金”。

  9月29日,在保路风潮等压力下,奕再次称病辞职,说自己“非不欲报国,实因病体难支……且立宪国内阁,必有操纵舆论之大力,方能为所欲为,今余不论何事,反为舆论所攻击,殊觉难堪。”

  奕下台前却推荐载泽做总理,“年少学富,近日亲贵中实不可多得”。舆论炮轰皇族任总理,奕这么说是把载泽推到风口浪尖。载泽明白此刻去当总理,势必成万矢之的,他也只好生病。

  10月22日,资政院讨论组织完全责任内阁。此后,新军将领张绍曾等兵谏,要求清廷24小时内给痛快话,取消皇族内阁、组织责任内阁到底行不行。10月30日,皇族内阁解散,“以符宪政而立国本。”

  皇族内阁出场日距辛亥革命爆发还有155天,这套班子遭遇的最激烈反对与其说来自革命党,不如说来自体制内的官员和军队。

  载沣后来再不作为,因不作为而屡受表扬。

  孙中山夸他戊戌变法时就看透袁世凯,又看透张勋复辟是胡闹;周恩来夸他不跟溥仪去东北,解放后也不再坚持在醇王府里搞王爷阿哥格格那一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