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北展,在炙热骄阳下迎来了“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展馆内人头攒动,论坛上亮点纷呈。为期3天的“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由国家金卡办、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内外100多家物联网、智能卡和电子标签(RFID)相关企业参展。
本次博览会智能卡与RFID展览的内容相比以往更加丰富,从感知、传输、应用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现出物联网在中国蓬勃兴起的趋势。18年来参与国家金卡工程建设的23个部门行业和30多个试点城市积极参展、参会,展示成果。主办方还联合交通部、卫生部、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举办了物联网公关平台建设与服务业发展、移动支付、物联网与数字城市、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与物流中的应用、三网融合与广电物联网的发展、食品药品安全与智慧医疗等专题论坛。
重点行业深化应用
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在开幕式上做了“物联网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张琪认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与切入点是感知与应用,要全力支持并加快制定物联网各相关标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上,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与物联网息息相关的技术是RFID,从它的热度就能感受到物联网应用的深化。2010年中国RFID产业进入了成长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RFID纯收入达到121.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2.8%,首次突破百亿规模,预计今年可达160多亿元。
卫生部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介绍了物联网在智能医疗中的最新趋势:“物联网在健康感知领域的应用很多,包括医院内健康监测,如心电遥测、生命体征监测等;急性传染病人监测与管理;远程可持续的慢性病监测。”
利用物联网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进而大大降低公众医疗成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倪江波介绍说,RFID显著提高了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是在建筑、装修材料上的应用,建筑节能材料在生产、流通等环节加装了RFID电子标签后,可逐步建立统一的节能建材认证识别的质量监管网络,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可以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房屋产权证书、各类注册师、资质管理等从业人员及企业进行全面、动态、统一的管理;第三,可实现对公积金、项目报批、招投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第四是在产品检测领域的应用,运用电子标签技术实现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市场准入产品单元信息的透明度与可视性。
除了上述的行业应用外,物联网还在电力、金融、交通等方面深入渗透。今年5月,财政部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的发展,主要用于支持物联网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自主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公共服务等项目。专项资金的设立,也会更快地推动RFID的应用研发。
物联网前路漫长
不难发现,目前的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在特定行业或企业的闭环应用,信息的管理和互联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行业或企业内,不同地域间的互通也存在问题,没有形成真正的物物互联。显然,物联网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球物联网应用主要以RFID、传感器、M2M等项目体现,大部分是试验性或小规模部署的,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覆盖国家或区域性大规模应用较少。
张琪在介绍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时客观地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困难。比如,95%嵌入式CPU为进口,硬件还是依赖国外;嵌入式软件规模超过1600亿元,但国外品牌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中占据绝对优势;嵌入式应用软件缺乏产业链协同、标准化程度低、软硬件同步研发能力弱。
基础电子制造产业方面,集成电路、智能控制系统、微纳器件、微能源、新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相对薄弱,通用件和基础件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较差,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依赖国外。
传感器方面,产业链涉及企业1000多家,但95%以上属于小型企业。传感器芯片研发生产薄弱,集中在低端基本物理量传感器研发,中高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包含20个门类,产值接近5000亿元,企业超过5000家,90%为小企业。高档仪表与国外差距很大,满足物联网需求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仪器仪表尚未真正发展起来。
从技术应用规模而言,RFID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驱动技术,其应用相对成熟,RFID在金融(手机支付)、交通(不停车付费等)、物流(物品跟踪管理)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应用,但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程度仍然较低。其他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而全球范围内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应用部署规模并不大,很多系统都在试验阶段。
物联网发展前路漫长,还需政府与产业界共同坚持。
本报记者 许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