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卡二十载 枝头硕果累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卡工程,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25 14:29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6月3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工程——国家金卡工程迎来了20岁的生日,一场隆重而简朴的“应用成果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数字说明了一切
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5.34亿张,其中统一标识的银联卡累计发卡量达30.1亿张,市场占比85.2%。
境内联网商户438.9万户,联网POS668.9万台,ATM机39.14万台。境外共有141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银联卡受理业务。这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一连串翔实而令人欣慰的数字,犹如沉甸甸的果实挂满金卡这棵大树的枝头。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金卡办)主任张琪在做主题报告时显得很动情,这位67岁的老司长,用“艰辛与辉煌”五个字,概括总结了金卡工程20年走过的历程。
金卡工程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其他三个为:金关、金税、金桥),1993年,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倡导和国务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它以电子货币等各类卡基应用为重点启动实施,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直接普惠大众,是一个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琪认为,“四金工程”启动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使我国在当时的国际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20年的艰辛与辉煌,凝聚了国务院23个行业主管部门和上百个城市、上千个骨干企业组成了国家级的金卡团队,共同铸就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求真务实、拼搏奉献”的金卡精神。
金卡工程的实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信息化进程。金卡工程积极支持银行卡应用不断创新支付业务,基于银行卡的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机顶盒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进一步普及,不仅方便了持卡人,同时使我国逐渐变成非现金国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信息化发展。
智能IC卡应用利国惠民
20年来,智能卡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信息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伴随着金卡工程智能卡应用的发展,我国智能IC卡发卡总量达90亿张。其中包括40多亿张电信智能卡(40多亿张)、13亿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非接触IC卡)、3.02亿张劳动社会保障卡,3.5亿张智能交通卡与各种公用事业缴费卡,以及大量的医疗卫生卡等行业性IC卡应用及城市“一卡通”工程建设不断深入,智能卡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行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改善民生,方便百姓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成绩属于过去。在谈到金卡工程下一步发展时,张琪表示,20年后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又处于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新的抉择,以史为鉴,将认真总结中国信息化走过的20年艰辛与辉煌的历程取得的利国惠民的成效,继续发扬“金卡精神”,让创新驱动国家金卡工程的发展,为“新四化”建设和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不断奋进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赵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