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突袭应急联动过关

  高速封路、机场关闭、菜价上涨、电煤紧张……在一切要素高度流动的时代,一次次的极端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再战寒潮我们虽然交上了及格的答卷,但是否能做的更好呢?

  “快查下高速公路还能不能通车,能走就赶快走,下大雪了!”女友的一通电话将午睡的记者惊醒。

  1月3日,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在京郊度假的记者如大多数人一样,准备赶回家整顿整顿,开始新年第一个工作日,而突如其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破坏了计划。看窗外,白茫茫的“厚棉被”掩埋了一切,天空中漫舞的雪片密如蜂群,午后的光线让人感觉像是黄昏。在记者的记忆中,北京还没下过这么大的雪。如此大雪,高速会不会关闭,公交会不会停驶?

  记者赶忙打开电视、电脑查找大雪影响交通的消息。果真,记者回城必经的京承高速,部分封停了。

  假期里的橙色警报

  受影响的还不止是京承高速,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均采取道路封闭和分流措施,八达岭高速、110国道北京段因路面结冰车辆通行困难,北京60条公交线路均受到影响,首都机场部分出港航班延误。为了找到更全面的消息,记者登录了北京市气象局、应急办、交通委、北京之窗和市公交公司的网站。

  记者发现,早在1月2日10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已发布了新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台也于当日下午同时发布了波及全国更大范围的寒潮橙色警报、暴雪橙色警报以及大雾预报。

  能如此的准确预报得益于我国天气预报系统的进步。据了解,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而早在奥运期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就启动了静止卫星双星加密运行模式,每15分钟即可获取一张卫星云图。截至2009年,2416个气象站已全部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已达27796个,可提供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数据,明显提升了对中小尺度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但因为庆祝元旦,恶劣天气的预报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其实,12月31日北京市气象部门就将会商室得出的预测结果传向市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但由于假期中,很多职能部门的网站并未更新。

  不仅信息未及时更新,高速热线也一直占线。记者只得从公交站值班室打听,京承高速的公交还没停驶,而这条平时40分钟的进京路程,却走了3个多小时。

  而此时,各地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1月3日,北京全面启动红色扫雪铲冰预案,融雪指挥部利用先进的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指挥融雪铲冰工作,对各分公司融雪铲冰车辆统一调度指挥。而公安部也于1月3日上午召开视频调度会,部署相关地区交管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还好,有政府各部门积极应对,即使发布消息,疏导交通,记者没能体验如2008年冰雪灾害堵塞的经历,各地也没发生大的事故。

  紧急通知,停课扫雪

  “北京全市平均降雪10.6毫米,城区平均降雪达12.9毫米。”回到北京市区,记者从新闻中得知北京降雪量创下了40年来最大降雪纪录。而待降雪结束后,气温将达到8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这意味着,201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班和上学的人潮将给特殊时期的北京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而严寒和冻冰的路面也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安全威胁。

  正盘算上班路上会经历什么痛苦,记者收到了一条来自公司的短信。短信称,公司收到有关部门通知,决定员工1月4日可以不用到报社上班。而1月3日晚北京市应急指挥部门已经向全市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停课,建议企业灵活掌握上班时间。而这一决定并不是拍脑袋做出的。

  据北京市应急办的相关人士介绍,仅1月3日上午北京12345热线就接到200多个建议停课的电话,建议很快被传递给有关部门。而在此期间,北京市气象台已连续发出了4次预警信号。1月3日午后,北京市政府发出停课和错峰上班的紧急通知,并号召各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扫雪铲冰工作。

  “信息发布后15分钟,公众就可能得到信息。”应急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当气象台通过书面传真将信息发给各部门时,相关部门就通知电视台、电台等机构,同时也会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分批分次通知给公众。

  及时的信息公开和贴心的短信通知发挥了作用。1月4日,北京城内的车辆明显少了。一些主干道也得到的基本清理。但是,因为准备不足或资源有限,辅路上积雪依然很厚,打滑、抛锚造成的拥堵时有发生。直到1月6日,记者出行依然很难打到出租车,而久等公交的乘客们都被冻得瑟瑟发抖。“怎么没人进行调度”不少乘客抱怨道。

  供菜、供暖,仍需紧急调配

  “坐不到车还是小问题,买不起菜吃才要命。”1月6日,在北京朝阳区的某菜市场内,一位邻居大妈向记者诉苦说,好几天了菜价一个劲儿涨,快吃不起菜了。而记者当日为买一捆芹菜、两个西红柿也花去了9块5,价钱是平日的两三倍。“就这么贵,我们上的就贵,没办法。”虽然熟识但菜摊老板依然不能给记者太多优惠。

  寒潮袭来,供暖和食物的需求量也被放大。但大面积寒潮影响了交通,进而也给包括食品、电煤在内的各种要素的供应带来了压力。受影响的不仅是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宁波等地的蔬菜副食品供应也吃紧;电煤在全国大范围告急,而一些地区的电煤储备甚至不足3天。

  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各地和相关部门全力做好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工作,确保城市运行。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在减灾委联席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搞好交通和群众生活必需品调度工作。为应对电煤库存不足的问题,除了紧急调运以外,北京等地经过合理计算采取了减少商场等场所供暖以保障居民的措施。而农业部在雪后就启动了应对应急工作预案,坚持每日监测、汇集价格变动数据,监控市场供应,及时发布信息供求信息,尽可能协调市场调度。近日,农业部又决定在1月22日组织北方的重点批发市场到海南去进行现场的产销对接。

  截稿前,记者收到消息,本月的第一个周末,华北部分地区还将迎来一场降雪,低温还将延续。但愿我们的准备能更充分些。

  评论:

  应急不只是“马后炮”

  一次次的极端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考验着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这次暴雪寒潮,应急指挥的高效、信息发布的及时,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在信息化如此发达,预报又能做到及时准确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能把应对灾害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在冬天来临之际,多储备些必要能源;可以提前调度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查询系统,进而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可以把群众行为也纳进应急预案,加强减灾教育和应急演练,以使灾害发生时民众有更多主动性。

  应急不只是“马后炮”,变被动为主动减灾才能取得更好效果。(文/李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