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挑一的海螺珍珠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珍珠,宝石
  • 发布时间:2013-09-26 14:01

  一般人都以为只有贝类才能孕育珍珠,其实海螺也可以。有一种海螺珍珠产于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的大凤螺体内,一万只螺中才有一颗,极其珍贵。大凤螺肉质柔嫩鲜美,备受高级料理爱好者青睐。海螺珍珠往往是在清洗和加工螺肉的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如今,大凤螺因过度捕捞数量骤减,已步入濒危动物行列。

  粉色的诱惑

  大凤螺的螺壳曾被某些前哥伦布文明用作礼仪乐器,但是在19世纪中叶以前都没有将海螺珍珠作为珠宝使用的历史记载。海螺珍珠精微而生动的粉红色调对白金首饰的美化作用,没有任何宝石能比得上。19世纪晚期英国爱德华七世时代的设计师们对此一清二楚。到了20世纪早期,宝石匠们将海螺珍珠优雅地融入具有自然创意的作品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海螺珍珠的兴趣大减,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们才重新获得设计师们的注意。1987年,好莱坞电影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以佩戴一套海螺珍珠首饰的方式,来为美国海瑞·温斯顿珠宝公司背书。日本御木本珍珠公司每年发布一款专门的海螺珍珠系列产品,经过整整10年的推广,日本市场已成为第一个对海螺珍珠具有重大消费意识的市场。

  稀有而独特

  海螺珍珠稀有而独特,它们可能比任何其他天然珍珠都要昂贵得多。虽然一万枚野生螺里有一颗珍珠的概率被广泛认可,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个概率可以提高到千分之一,但只有十分之一能够达到“宝石级别”。纯粹的海螺珍珠项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十分罕见的。与1920年就开始人工养殖的普通珍珠不同的是,一项养殖海螺珍珠的技术新近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海洋学院港口分院的科学家们开发。研究团队声称,他们已经能够养殖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有核珍珠是用贝壳、铁、瓷等作珠核刺激形成的珍珠。

  从一万只螺中挑出一颗珍珠显得很浪费,但人们寻找大凤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大凤螺肉质柔嫩鲜美,备受高级料理爱好者青睐。新鲜、冷冻或晒干的大凤螺螺肉的实际出口量,每年达3000吨左右。海螺珍珠往往是在清洗和加工螺肉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因此,被认为是该行业偶然得之的副产品。

  火焰纹与变彩

  不论是颜色、形状还是独有的火焰纹,海螺珍珠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机宝石。颜色有洋红色、三文鱼的粉橙色、金色、粉色以及白色。大多数海螺珍珠都是椭圆形或卵形的,正圆、接近正圆的难得一见。最为独特的是它的火焰纹,而且火焰纹不会出现在每一粒海螺珍珠上。最为理想、最有价值的海螺珍珠是粉色的,卵形,带有火焰纹和变彩。

  对于一般的珍珠,闪亮的珠光是其重要特征,而变彩对于海螺珍珠则更为重要。二者外观悬殊:牡蛎和贻贝珍珠有珠光(表面上有彩虹一般的颜色),海螺珍珠的变彩则是薄云状的火焰纹理,有时如同人类虹膜的结构。变彩并不独属于海螺珍珠,许多矿石都有变彩效应,例如虎眼石或猫眼金绿柱石。然而在珍珠世界里,只有海螺珍珠拥有变彩效应。这种变彩来自向心的纤维状结晶,火焰状的纹理来自珍珠表面垂直结晶的光学效应。

  有传言,海螺珍珠的颜色会因日晒而退色,所以建议晚间佩戴。但有科学家对海螺珍珠进行了大量的紫外线测试。经过4个月持续的曝光,并未发现有任何程度的颜色改变。

  大凤螺已濒危

  大凤螺,又名女王凤凰螺或粉红凤凰螺,是一种大型可食用的海蜗牛,长可达30厘米,重约3公斤,寿命一般为25年。它们背着巨大的螺壳生活在加勒比海峡、佛罗里达群岛、百慕大与南美中部和北部的浅海暖水区域。一只雌螺在一个繁殖季内可产卵9次,但只有很小百分比的幼体能活下来,而且有一部分大凤螺还会被鱼类、海龟、龙虾等吃掉。

  大凤螺捕捞主要为小规模或手工规模。一人负责开船,1~4人潜水捞螺。他们的方法通常是,先自由潜水至12米深处,再用带钩的竿子钩取。随着浅水种群数量的减少,现代潜水设备(水肺和虎克)能使潜水员的潜水深度达30米或者更深,已经成为捕捞大凤螺的主要工具。由于他们能在水下待的时间较长,配备这种工具的潜水员通常在水中就将螺壳扔掉,而把更多数量的螺肉带上船。

  产业化的大凤螺捕捞业已在牙买加、洪都拉斯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这样的一些国家得到发展。该产业使用能靠近海岸的大型船只,每只船搭载40名或更多的潜水员,捕捞过程可长达整整一周。实际捕捞使用较小的船只来完成,与在手工规模的捕捞中所使用的船只一样。比较大的船只用作“母船”,潜水员可在那里过夜,并把它作为他们每天往来的基地。有时这些大船也用作“包装船”,每天捕捞的大凤螺在此汇集后运往加工厂。

  由于现代捕捞工具的使用和产业化捕捞所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已导致大凤螺种群数量在曾经丰富的区域减少。30多年前,在佛罗里达群岛几尺深的地方就能找到大凤螺,如今渔船要开很远,潜水员要潜得很深才能找到零星的一两个,还是在运气好的情况下。

  1992年大凤螺被纳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二附加条款。政府机构对大凤螺从捕捞到产品出口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严格控制。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了恢复性的努力,包括成年海螺的再安置、设立海洋保护区、休捕期和原种复原养殖等。由于效果不理想,CITES官方机构已经对包括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内的数个国家的大凤螺产品实施国际贸易禁令。

  寻找替代方法

  大凤螺养殖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为了对过度开发的产地给予补充,并生产市场所需的螺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养殖一直在进行之中,但第一家商业海螺养殖场到1984年才在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建立。

  大规模海螺养殖技术如今十分成熟。在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海螺场已发展成用海中大围栏来饲养7厘米的海螺,直到它们达到15厘米的市场尺寸。每座围栏能容纳5000只海螺。如此高的密度要求每周数次给围栏里的海螺补充配制饲料。培育一只海螺达到市场尺寸,平均成本为9美元。考虑到如此高昂的成本,专家建议,以水产养殖为基础的原种繁殖,只能在禁止采集的海洋保护区域内进行。

  以哥伦比亚为例,尽管CITES给的捕捞配额在递减,哥伦比亚仍然位居大凤螺产品全球出口十大国家之列。哥伦比亚的大凤螺主要产自圣安德列斯、普罗维登西亚和圣卡塔利娜三岛,是许多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保护原种和恢复种群数量,严格的条例已付诸实施。这些条例包括给每个渔业公司定额,禁止使用虎克和水肺(潜水设备),禁捕19厘米以下的大凤螺,以及规定从6月到11月为休捕季。目前,有研究团队正在寻找替代的办法,让传统的渔民们在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保护大凤螺和恢复种群数量的工作中来。

  王世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