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界的技匠们

  在德国,有这样的一类“驴友”,他们本身就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这些人身着中世纪时代工匠的服装,手拿特制的拐杖,背着行囊走在路上。当然,他们可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他们还要在沿途工作,靠手艺吃饭、住宿,他们被称为“技匠”(journeyman,熟练的手工匠人)。

  行走3年的女石匠艾米

  有一天,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来了一个女子,她叫艾米,26岁,是德国的技匠。这是她首次来英国,此前她已在路上行走了3年,这是最后一年。作为石匠,她得在旅途中积累经验。3年来她已到过欧洲大陆多个国家,她决定到英国闯闯。

  身为技匠,必须在路上找活干。来这个教堂前,她在别处没找到工作。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正好需要石匠,她可在这里工作3个月。她终于能够在旅途中暂时安顿下来,有机会挣些钱,然后好好逛逛这个国家。

  艾米接受过正规教育,后来又到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在艺术学院学习的第二年,一个女技匠来到该校,告诉学生们有关技匠的精神及其个人经验。艾米听得津津有味,完全被这个女子的经历打动了。艾米暗下决心,完成学业后也要当这样的“驴友”。

  技匠曾被纳粹禁止

  技匠这一行当,可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时,德国境内手工艺业发达地区普遍设有行会组织,行会的成员按入会时间长短、技艺熟练程度等情形,划分为学徒(Lehrling)、技匠(Geselle)及师傅(Meister),学徒经过长期训练后,经过证照考试而循序晋升为技匠、师傅。

  当时,学徒结业升为技匠后,需要到处走走,以便积累经验,方能成为所在行业的师傅。如果不完成这种特殊的旅行计划,就不会被当时的行会接纳,甚至无法参加晋升为师傅的考试。

  在离开家乡之前,他们必须通过考试。他们随身携带的,也只是一个背包(里面装有工具)和一个手杖,别无长物。在“走世界”的3年训练期间,他们不得回家,不得乘坐公交车。他们需要敲开陌生人的家门,询问是否需要修葺屋顶、做家具或者缝纫衣服等,以此换得免费食宿。

  按照传统,他们离开家乡的城镇前,通常会在耳朵上戴金耳坠,一旦客死他乡,为他们办丧事的人就可拿着这些东西,为他们办一个体面的丧礼。而现在,这些人改为用锤子在耳朵上嵌入一枚小钉子。

  可别小看这些人。欧洲绝大多数的大教堂,都是他们参与修建的。不过,到了工业化时代,这种行当开始式微。19世纪,这一制度逐渐衰落。直到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然而,德国纳粹攫取政权后,禁止了这一行当。二战后,这种技匠已为数很少。后来的柏林墙又阻碍了技匠行进的步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行当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有比较一致的行头

  目前,在德国有5种旧式的技匠协会及两种较新的技匠协会。他们的成员都需要拥有这种经历,沿途要遵守本协会的规章。法国也有类似的协会,但德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旧式的传统。

  德国技匠奇特的打扮,至少有150余年的历史了。这套行头包括一顶大礼帽、双肩背包、宽袖子的白色衬衫、喇叭裤和夹克。他们的行囊里,还有睡袋和衣服等。不同行业(如木匠、石匠、制陶匠)的衣服,其材质、颜色也不相同。例如,石匠的衣服是灰白色的,木匠的衣服是黑色的。这些衣服通常是由师傅级的裁缝缝制。技匠工作时穿一套,在路上行走时穿另一套。在世界行走的两三年里,他们就靠这几套服装了。

  作为技匠,通常需要旅行两三年:第一年在自己的国家闯荡,第二年开始到外国闯荡。

  当几年期满后,技匠顺利返家,会爬上家乡为其建立的“欢迎牌”。

  “三无人员”才有资格

  近几年,这种古老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旅行方式,吸引了一些追随者。这或许跟近来德国的失业率相对较高有关。所以,年轻人将之作为提升自己以及消磨时光、游山玩水的机会。

  女权运动的发展令这一行当现在也出现了女性。据德国驻美机构“德国驻美使团”估计,目前在全世界奔走的技匠有600至800人,其中10%是女性。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些人的衣着都很整洁。这是因为,如果衣冠不整、脏兮兮的话,他们很容易被视为无家可归者。

  不过,这种旅行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身份的限制:必须是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债务的人。

  出发时不得携带交通费、食物和住宿费,为避免染上重大疾病,他们不得随意闲逛,也不得乘坐公交车。他们出行要么步行,要么搭便车。他们甚至不能拥有手机,以防路途中给他人打电话。

  技匠还不得在离家50公里内的地方“转悠”,防止他们轻易回家。如此一来,他们沿途只能依靠自己的手艺和民众的善行了。他们不但要学会多种技能,还要通过结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语言,尊重各种习俗,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如果没找到工作,他们会拿出包裹里的睡袋,露宿街头。

  市长给他们盖戳

  艾米已经到过瑞士、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沿途主要靠搭便车。在德国,“journeyman”(技匠)计划广受认可和尊敬,很多城镇都欢迎像艾米这样的旅行者,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技匠旅行者通常需要到市政厅走一趟,在那里,大家会被穿同样服装的同行认出来。

  技匠们随身携带《旅行簿》,这可不是让他们随意在上面写东西的,而是盖章用的。多数情况下,市长会亲自接待这些人,在他们的《旅行簿》上盖上本市的章,以证明此人来过此地。技匠还可以选择让路经的邮局盖章,显示到过某地。这是不是很像《西游记》里的情节?唐僧师徒就是在路上行走、过关需要盖印的中国技匠了吧。

  给孤独行走者一些善意吧

  在德国,技匠的这种生活相对容易些。一旦出国,麻烦就会接踵而至。艾米说,在国外穿着这种不寻常的服装,在大街行走时的确感觉不舒服。而在有些国家,一个女孩孤零零地外出旅行,也有些落寞。

  虽然他们靠手艺换碗饭吃,但这种旅行显然是一种冒险。有时候,旅行者会遭白眼,有些人也不愿让这些身着“奇装异服”的陌生人搭车。“驴友”罗伯特已在路上行走4年了。有时候,他想搭便车,如果遇到车主是老人或者妇女,他往往会碰一鼻子灰。

  罗伯特坦承,沿途看到别人成双成对,而自己孤孤单单,着实感到寂寞。更难受的是,由于身上没有手机,他无法打电话和发短信。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旅行能够净化灵魂,感受一段纯粹的里程。

  有人呼吁,如果大家遇到这样的“驴友”,多给他们些善意,让他们睡一宿,吃顿饭吧。毕竟,他们在追寻一种理想。

  朱力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