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蚕学?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蚕学专业,神秘感,冷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5 13:12
2013年9月17日,一则“华南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黄自然捐资40万元,为动物科学学院蚕学专业(蚕业资源与生物技术方向)2013级9位本科生设立自然奖助学金”的新闻在各大媒体上报道,蚕学这个略带神秘感的专业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可是,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蚕学是一个稀有且冷门的专业,近年来华农每届只有几名,最多十几名学生就读,且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蚕学相关专业。为什么学蚕学的人这么少?大家对蚕学有多少了解?读了这个专业,将来是不是只能养蚕务农?作为华农蚕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我有话要说。
为什么没人报?
我是蚕学专业(蚕业资源与生物技术方向)大四的“老人”了,还记得刚踏入校园时,得知自己的专业只有13个人时,当时确实惊了一下。后来和高中同学聊天,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惊呼:“天哪!怎么人这么少!这么少的人怎么上课呀?”而我们的助班师姐却很欣喜:“今年录取的13人都来了呢!”其实这几年学校的招生都不太理想,每年我们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都是30人,但实际报到的人数却少很多,比如说09级只有8人,我们10级有13人,11级11人,12级17人,13级9人。
人数少是我们蚕学历年招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其中的关键是,读蚕学的同学中,几乎没有人是第一志愿填报的蚕学,多数是被调剂过来的。在此之前,他们几乎对蚕学这个专业完全没有了解。得知自己被蚕学录取时,大多数人感到的是惊讶,是对蚕学专业的好奇和疑惑: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专业?学养蚕能有什么出息?带着这样的困惑,有的人选择来报到,有的人就放弃了,而且经过一年学习后,还会有同学陆续转专业离开。
不过除了转走的,也有转来的同学。11级来自广西的覃同学就很坚定从事蚕桑的信念:“我来自南宁,现在整个自治区政府大力扶持蚕桑,父母非常支持我转来蚕学这个专业。全国开设蚕学的大学在我们广西只有一所,“十五”期间广西大力发展蚕桑业,当时整个广西只有朱方容一个高级人才,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未来一定急缺蚕桑业的高级人才。另外,广西作为中国的东盟大门,年年搞博览会,年年都有国际性交流,就算以后我不想从事科研方面了,也可以做文化或贸易的交流。所以蚕学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专业。”
而我作为蚕学为数不多第一志愿填报的人,似乎显得有些“另类”。一方面由于我从小就喜爱昆虫,可是与动物相关的专业并不包含昆虫这一项。而蚕作为昆虫中的一类,加上“蚕业资源与生物技术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特别吸引我,便受到了开明父母的支持来到了这里。
不过像覃同学和我这样一心想学蚕学的人还是少数。我们的班主任,从事家蚕遗传育种方面的钟杨生老师在每次谈及招不到人时,都会感慨:“可能由于社会对涉农专业的偏见和对就业方面的考虑,家长大多倾向于孩子以后从事老师、医生这类‘体面’的工作。加上整个农科类专业的招生都不景气,蚕学更成了招生的重灾区。此外,以前蚕桑业属国家统管,效益较好;现在随着轻、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行业被划分到企业行列,经济效益不太好。即使在一些桑蚕重镇,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养蚕务农这样的工作。而且随着‘东桑西移’,西部本来人就少,能够知晓从事蚕桑工作的人便更少了。种种因素都让如今的招生成了大问题。”
究竟学什么?
蚕学蚕学,听上去好像就是种桑养蚕,实际上这只是字面意义而已。那我们到底会接触什么,学到些什么呢?
我们专业第一次座谈会是在蚕桑楼举行的。一走进会议室,我的眼中就充斥着各种标本、彩色茧、蚕茧工艺品、蚕桑副产品等,光看到这些已经让人满是好奇了。这次座谈会系里邀请了黄自然教授给我们传授关于蚕桑的知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当黄教授讲到“蚕全身都是宝”时,我不禁好奇:除了蚕丝以外,一条小虫子,有那么多本事吗?直到听黄教授娓娓道来,我才知道原来蚕沙(俗称蚕粪)可以用来制作蚕沙枕头、蚕沙茶、还可以用来提取入药的原料;蚕蛾可以泡酒;蚕蛹可以食用,还可以培养虫草;蚕茧、蚕丝在食品、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桑同样也是,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枝灵芝等都让我们见证了蚕桑的神奇。
在以后的课程中,除了传统的种桑养蚕方面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更多有关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生物技术方面的内容。但要说真正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并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的,那就非实验课莫属了。
大三伊始,我们有一个多月的养蚕实习:要从蚁蚕开始,养出白白胖胖的蚕,让它们结个大洁白的茧子,产量多质优的卵。同学们纷纷拿出看家本事,个个力争养出最好最健康的蚕宝宝。我们的同学杜爷,虽然一副西北爷们的粗犷样,他对蚕宝宝可是最悉心照料的,给它们吃最好的叶子,也将它们放在通风适宜、光线良好的地方,以便它们健康成长。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蚕老是发病,到最后能够上蔟结茧的也就可想而知了。相比之下“二师兄”的蚕就是粗养粗放,甚少打理,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可惹得杜爷妒忌了一番。引用“二师兄”的话:“蚕就和人一样,太过精细的照料就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不过,粗线条的“二师兄”在养蚕时也出过不少洋相,蚕蛹刚化蛾的时候需要排尿,“二师兄”就拿着纱网去把尿,没想到蛾尿溅了他一身,真可惜了他那身准备去约会的衣服。但郁闷是暂时的,下午一给蚕蛾交配,他就特别来劲:“来来来,你们快来看,这里有两只雄的……看那里那里!还有3只的!”老师看了一眼,笑着说:“是这样的哦!不仅人类有同性恋,昆虫界也有很多同性恋,就像蝴蝶还有阴阳蝶咧!”
实践课上总是欢声笑语不断。有一次我们做蚕沙的果胶分离并制果冻的实验,其中有一步需要用纱布过滤。“火山”兄顺手拿起一旁洗手台上的抹布就过滤,等了半天也不见动静,就纳闷了:“你们都过滤两遍了我这一滴也没有……我这布有问题吧!”代课师兄闻声赶来,边捂着嘴笑边说:“你……你这用的是抹布啊!”待凝固的果冻成品出来后,师兄看着这些橙色的“美味”对我们说:“这些都是可以食用的哟,你们拿回去吃吧!”然后“火山”盯着他那“抹布果冻”,在一旁哭笑不得。
当然,实践课不仅仅是这些,还会解剖鱼、虾、鸡、蚕;制桑叶茶;缫丝;也会去桑园识别桑树品种,学习嫁接、种植;去乡下抓捕桑树病叶、害虫等等。以上种种,都让我们像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地在大自然中玩耍,释放最纯真的本性。
出路怎么样?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专业好玩是一回事,在这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年代,蚕学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隅又能有什么好出路呢?
确实,蚕学也曾有过很辉煌的时代,鼎盛时期一个班多至百人,那时候的师叔师伯们如今也都成了各界的精英。虽然近年来蚕学规模确实缩小了许多,但蚕桑学子们一直秉持着优良的传统,人虽少,却自强不息。历年各大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70%左右,我们蚕学专业却几乎年年100%。当然人少是一个原因,正是人少,才造成了蚕桑行业人才的稀缺,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每年各省市蚕研所都会向我们抛出橄榄枝,湖南省蚕研所的招聘启事甚至公开注明本科需蚕学专业;而广西蚕研所给出的条件更是诱人:凡是员工均会分房。面对不断上涨的楼市,付不起的首付、还不完的房贷,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此外,各大丝绸集团也急缺熟知蚕丝性能的专业人才。
除了直接就业,考入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深造的比比皆是;也有师兄师姐抓住市场空白选择自主创业,在蚕桑初级产品、综合利用方面颇有建树。有位师兄看到了蚕桑界的希望,果断“弃政从桑”,生产出来的高端蚕丝被主打天人合一,最贵的一床高达1.2万元!另外他们种植的生态桑也销往各大酒店、度假村,造就了餐饮业的新理念。学了蚕学,并不意味着以后就在乡下种桑养蚕一辈子。现在出路很多,在现今环境下,只要努力,就会有更多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校园记者 张迎迎(华南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