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小道勘察记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运河,遗产小道,公益考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5 13:41
2013年5月,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同学创建的“遗产小道”微博开通,呼吁人们去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7月,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8名同学又组建了“运河骑行者”实践队,对大运河北京段进行了骑行勘察,准备把大运河沿岸的遗产点串联起来,设计一条适合民众骑行的遗产小道。作为厦门大学骑行实践队的一名队员,以及通州段考察的组织者,我深切感受到了公益考察的辛苦与挑战。
没有“小道”遗产就不完整
“遗产小道”这个概念是由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齐欣老师提出的,它并不是现有成型的,需要通过走和定位去贯通。公众用骑行的方式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将“小道概念”变为“小道实体”的过程。
那么,我们这群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做些什么呢?在齐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头开始学习文化遗产传播方法,熟悉遗产小道的规划原则和构成遗产小道的各种必备要素。比如,考察内容要坚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产小道会经过哪些没有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单里的遗产点,这是一项重要考察内容。因为在官方的申遗文本中,列入的大多是最有代表性的遗产段、遗产点。因此,我们的考察任务,就是尽量完善这部分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大运河北京段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找到了在北京市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中公布的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名单(40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11项),以及《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中当时北京段的水利设施路线图。接着,我们在谷歌地图上一一找出它们对应的大概位置,然后在地图上勾勒出大运河遗产小道北京段的骑行路线图。但路线能否走通?遗产点的具体位置在哪儿?这些只有通过正式勘查之前的踩点才能得到答案。
8月16日,实践队派出我和李瑞华去大运河通州段“探路”。每次在户外探路的时间都不会少于4小时,为了防止中暑,我和李瑞华通常把出发时间定在清晨5点左右,这样就可以确保在中午之前完成骑行考察。清晨4点半,我们俩静悄悄地把自行车抬下六楼,按照前一天晚上规划好的路线,我们从东四环(四惠桥)出发,沿着通惠河向东骑行。
在骑行经过京通快速路时,一座高大的石亭映入我们眼帘。普通的石亭不过三四米高,但眼前的这座似乎比平常所见的要高出一倍。石柱上的红漆斑驳脱落,石亭里隐隐约约立着一块石碑。走近一看,发现这座石亭四周没有入口,亭中的石碑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但石碑周身的游龙仍然清晰可见。在石亭的北首停放着一只小型香台,里面只剩灰烬和一根根细小的木棍。四周万籁俱静,这面石碑仿佛把我带回到280年前,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大运河“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的画面,文人墨客从四面八方会集于此,饮酒作赋,好不热闹。
通过提前考察,我们还将两岸的路况和支援系统进行了综合对比,找到了最好的骑行考察路径。比如在经过惠河北街时,道路泥泞难行,而其对应的惠河南街则路况良好,沿途分布的饭店、自行车修理点很多,考察队伍可以在这里获得充分补给。
主题线路≠遗产小道
9月11日,志愿者们聚集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正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周良和刘大可等人也来现场为大家讲解,这也标志着我们组织公众参与骑行考察大运河的尝试正式开始。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以北运河为中心布局的,北起潞通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放眼望去,这段北运河宛如一匹绿色绸缎,在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湖边杨柳曼妙的身影。
之所以把考察范围选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是因为这里有已故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的“大运河遗产小道”路碑,它是大运河通州段遗产小道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来到北运河畔,周良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大运河和皇城”的故事。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周良老师告诉我们,不论是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还是精致宏伟的天坛,就连故宫那庞大的建筑群,都是通过大运河一砖一瓦地运输过来的。“从大运河不仅送来了北京城的建筑材料,建城后供应北京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可以说,没有大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北京城。”听到这里,志愿者小玄不禁感慨道:“如果能有机会,我真想回到过去看看当时的漕运景象!”
在考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由于这里面的很多景观(潞河督运图雕塑、漕运码头、密符扇等)都是近年来仿建的,有悖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公园里的骑行路线不能被并入到遗产小道体系内;但公园里风景迷人,而且这些景观都与通州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却是一条很好的公众体验线路。该不该将其作为遗产小道的一部分呢?在之后和齐欣老师的讨论中,我渐渐明白了,考察必须要坚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所以,这条公园内部的骑行路线只能作为一条体验大运河文化的主题线路,而不能成为遗产小道的一部分。这也让我们对骑行考察有了新的认识,考察不是郊游,在原则问题上一定不能妥协。
在活动最后大家汇总考察数据时,又出现了一个难题:手机上GPS软件记录的考察路线不能导出到电脑上。如果考察路线没有被记录下来,那后期制作“通州运河文化主题路线示意图”也就成了泡影,队员们为此心急如焚。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对比着手机上的路线信息在电脑(谷歌地图)上进行测绘,通过这种方式“曲线救国”。虽然得出的数据可能会有所偏差,但至少保住了大家这次骑行考察的心血结晶。
白浮泉与绣漪闸
9月21日上午11点,我们在齐欣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从白浮泉到绣漪闸段的勘察活动。白浮泉和九龙池都在北京城北昌平县龙山东麓。白浮泉又名龙泉,它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也是为九龙池注入生命的“心脏”。北大学者侯仁之认为:“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因此,对它的考察,意义非凡。
此时的北京已经入秋,但中午仍然酷热难耐。经过清幽的林荫小道,鸟声寂然,队员们来到山中的九龙池边,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九个龙头中已没有水流出,但水面偶尔会出现一两个涟漪;微风拂面,风里带来泥土和池水的气息。白浮泉就这样默默地在山中沉睡了几百年,它见证了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兴衰。在考察过程中,众人尽量保持安静,生怕破坏了这份静谧。
齐欣老师指着斑驳的碑文,给我们讲述了白浮泉的故事:“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于是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一直到元29年(1292年)白浮堰建成。白浮泉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所以叫九龙池。”队员杭舟感叹:“如今池水干涸,九龙戏水的景象虽已不再,但是它昔日的盛景已经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
队员们拿着纪念罗哲文老先生的文化衫与白浮泉的石碑一一合影,勘察活动就以这样的仪式开始了。从白浮泉出发,我们沿着京密引水渠骑行了41公里,沿途遇到美丽的河堤小路、翠绿的荷花池、以及路标指示牌时,考察队就会放慢速度,或是停下来的拍照留念。路程虽长,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不虚此行。
“为什么这段遗产小道要沿着京密引水渠走呢?抢答!”齐老师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地向后面的队员提问。“因为引水渠和当年大运河河道的走向基本一致。”大家齐声回答。“Bingo!”骑行3小时后,大伙终于来到颐和园。终点绣漪闸展现的是另外一种魅力,颐和园的兼容并蓄,把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游人络绎不绝的聒噪都收容在内。白浮泉内敛,绣漪闸大气,这是大多数队友得到的最直观感受。光这两个地方就能带来如此震撼,可见遗产小道整个路段的魅力不可估量。
在绘制线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网络地图上,人们可以轻松地找到附近的餐厅、银行和医院,为何不能自动筛选出附近的文化遗产呢?于是,我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和谷歌地图、百度地图结合起来,希望将来能在电子地图上创建一个专门图层来标注文化遗产体验线路,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文/厦门大学 谭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