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常,业无变——修笔者的坚守之梦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修笔者,坚守之梦,文化用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5 14:56
初起家
张爷爷1930年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张爷爷的父亲一直在北京做文化用品生意,卖各种各样的笔,张爷爷从小就看着父亲在笔店里忙活,耳濡目染,也与钢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张爷爷的话说是“也就爱上这行业了,这也是就业嘛,为生活”。所以在1947年张爷爷17岁的时候就开始和父亲一起工作。起初仅仅只是卖笔,到后来“很多时候,顾客拿来钢笔,说是笔尖摔坏了,或是笔杆断了,扔掉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张爷爷和父亲就和钢笔厂联系各种配件,又增添了一些工具,慢慢做起了修笔行业。当时的修笔行业人数并不多,“也有是转行的,也有是从卖转来的。不过后来也不一样,有些是专修,有些是稍带修一下,主要还是卖笔”。简单的修理技术都是修笔者自己摸索出来,但是“像过去那个点金笔尖的话,北京没有多少人,过不去10个人”,张爷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专门跟人学习的,然后经过自己的不断修理练习,最终练就了一手“绝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钢笔和皮鞋、暖水瓶、痰盂并称“幸福生活四大件”,那时的钢笔价格昂贵,能拥有一支钢笔是很多人的梦想。如果钢笔有损坏,不可能立刻换新的,必须得找修笔的人来修,所以在解放初期修笔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也非常支持。张爷爷说:“自然灾害那时候,什么都很不方便,东西坏了我们给修,修好了人很高兴啊,没花多少钱。那时候物资挺匮乏,粮食缺,商品也缺,修旧利废那可受欢迎了。”
重创
“文革”开始后,全国陷入了动乱之中,学校停课、工人停产闹革命,用张爷爷的话来说就是“极左思潮,整个社会都乱了”。当时个体经营者例如缝衣服的、修表的、修车的都被划成“走资派”,受批判。“街上烧饼店老板都被打成走资派,用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旧报纸包花生米的小贩打成反动分子。”各种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事,在“文革”时期屡屡发生,修笔行业也不例外。张爷爷回忆道:“你自己劳动,这叫走资本主义道路,挖社会主义墙角……做买卖的、个人经营的,这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就不行。想发财,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实这发不了财啊,这做手工业的,能发财么?”当时工人停产闹革命,工资还是照发。群众运动高潮迭起,手工行业的人被迫停止营业,红卫兵在各处小店门上贴大字报,禁止营业。张爷爷的修笔店从那时起也被迫关了。
“文革”不仅给这些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也给从业者带来了灾难。划成走资派的人被要求跟知青一样上山下乡,下放到北京附近或者远处的农村锻炼。有些人没有下放农村,就在城里的造煤场、食堂做点活。张爷爷没有去农村,“后来在安排工作时,临时工都不让你做。后来在煤场搓煤,干了一段时间”。个体手工业者的社会成分也被划成“单干户”,“受人轻视啊,这家里边……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对啊,亲戚朋友都不愿接近你……精神压力可大了”。许多人回忆起“文革”那段时期,都表示物质生活上的困难并不算大事,真正让人崩溃的是精神压力,在身心都遭受过巨大折磨后,多数人会采取选择性遗忘,即便没有遗忘,也是不再提及。
“文革”后期,张爷爷重新开张了修笔店,这是经过了他一番努力争取来的:“我就找到了一个有关部门,我说我问一下,这个体劳动算是什么?他给你的答复就是党的政策不变,这是群众运动。既然党的政策不变,是群众运动,不是反革命,我就继续经营吧。回来我就把门打开了,你们爱随便说我什么就说我什么吧,我这个体劳动,劳动者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什么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张爷爷说起那番经历时,显示出一种特别自豪特别正直的表情,他是那条街上第一个开门营业的,看他开店没啥事,街坊们才敢跟着也开了店门。生活终于正常了。
重振辉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已经开始普及,会识字的人几乎都有一支钢笔,钢笔甚至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标志。随着钢笔地位的上升,修笔者也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张爷爷说1978年到80年代中期是修笔业的顶峰。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得到提倡。整个修补行业受到群众们的欢迎。张爷爷对改革开放政策颇是赞赏,每每说到总是十分欣喜:“政策好了,多种经营,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只要是正当的经营,这不叫资本主义道路了,叫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78年后,在北京成立了一个“饮服修行业协会”,对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进行卫生、经营、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标准来检验。张爷爷也曾经是修理协会的委员,但是后来政府精简机构,认为这个协会没什么存在必要,就撤销了。为此张爷爷感到很惋惜,在他看来“这行业协会很起作用”,它不仅监督北京的饮服修各行业按照规定经营,还对各行业内的优秀从业者进行奖励评定。1984年,经过各界人士的选举,张爷爷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坚守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广泛普及,个体经营得到前所未有的鼓励,许多修笔人员开始从事服装生意等其他行业。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行,张爷爷却仍然坚守在自己这个小店里,爷爷总说自己的顾客都是长时间的顾客,大家都相互认识。“你说北京什么都方便,什么都有,唯独这一行没人做了。无非是嫌挣钱少,收入少,对不对。”“反正这行业来说,对用笔的人来说还是很……说不上重要,反正有总比没有强。”
自1990年代开始,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逐渐占据上风,钢笔使用者数量大为减少。同时钢笔生产厂家的配件对外销售也在减少,许多零件无法买到,修笔业开始进入衰落期。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时,对于修理行业也不再有过多需求,“锅坏了直接买新的了,电器、电脑、手机这些东西,一般的生活上用的东西,很少有修的了。”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电脑成为了必备品,曾经用笔记录的东西现在都可以用电脑完成,甚至曾经用嘴交流的内容现在也被电脑所代替,对于这一点张爷爷有深刻的体会:“你说现在手机是方便,你在美国也方便,在过去我给朋友写封信,见字如见面,那每个字都带着感情啊,那不一样啊……不过现在我感觉人们很少愿意见面聊天了,大家都用电脑聊。过去你说你买什么呀,我买墨水,要什么颜色的。哎,现在你买墨水你就自个儿拿吧,在那呢,拿完柜台收银台交钱。所以往后人说话的机会真少了。”
这是一个对社会转型并不适应的老人的真实感受,他希望传统的东西能继续被人传承下去。修笔这一行业,承载的不仅是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亲密交流的行为与感情。从实体文字书写时代到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有一些人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契机,有些人则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对传统的遗失、对人际交往的冷漠感到失落与不适,他们仍然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重拾过去的记忆、让传统不断延续。
张爷爷现在独自一人经营着小店,他曾经也带过一两个徒弟,但最后都转了行。爷爷说他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干这个。对于修笔这个行业,虽然它的没落让张爷爷倍感无奈,但是爷爷始终认为这个行业不会就此消失,“我不干,可能也有人会干”,“这种修理行业,一般的老百姓还离不开”。这是一个老手艺人对自己坚守了一辈子事业的信心与期待,是他毕生之追求。修笔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梦想。
文/文学院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