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东京考院生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东京迷宫,研究生,日语测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5 14:26
高中的时候读高木直子的漫画《一个人上东京》,那时只觉得“上京”是一件好玩且洋气的事情,没想到故事搬到自己身上上演,才发现一个人迷失在东京迷宫一般的地铁里,前方同时存在着机遇和困难,是一件多么让人忧虑的事。
和去东京寻求职业机会的高木直子不一样,今年7月到9月,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三次从大阪远赴东京,考了一次研。我联系的是位于东京都国立市一桥大学的一藤教授(化名),离我身处的大阪有400公里之遥,所以从最初的接洽到最后向教授报告考试成绩,彼此间唯一的联系就是靠一封接一封的邮件。十几封来往邮件下来,也算是铺成了我的考研之路。
一上东京——申请研究生
To胡澜:
初次见面,感谢您的来信。
您在大学里真的是学了很多领域的东西呢!很高兴有机会能和您交流。但您现在住在大阪吧?最近,如果有计划上京的话,我们可以协商一下见面的时间。
关于研究生,首先,请先向事务所确认一下本大学院是否接收研究生。我记得,研究生相关的资格比较严格,请先确认您是否具有相应资格。但是,如果作为研究生入学是不可能的话,接受院生的考试正式入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可以上京的话,请再和我联系。敬候佳音。
一藤
在日语里,“研究生”这个单词的意思,和中文里的三年学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研究生”指的是非在籍学生,由于被导师认可具有潜力进学,所以提供一个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的机会,共同探讨研究,因此可以看做是旁听生。而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在日本被称为大学院生或是修士。院生的入学需要接受和国内考研一样的专业考试,以及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日语测试。而研究生的条件则比较宽松,如果大学对此没有硬性规定,一般只要教授同意,就可以成为研究生。不过,一桥大学的规定比较奇葩,几乎不招收私费研究生,如我一般既不拿国奖又不属公派的小留学生,只能硬考院生。
而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首先把目标定为了申请研究生。发第一封邮件的时间是一个工作日的早上7点,并且不是周一。原因是,大部分教授有早上查收邮件的习惯,第二天早上发的邮件会比前一天晚上发的邮件出现的位置靠前,更容易被教授注意到。而周一早上教授的邮箱很可能堆满了整个周末的邮件,所以避开这个时间段为好。发完邮件后,我就去语言学校上学了。上午9点,用手机查看邮箱时,就发现收到了教授的回信。
收到可以去和教授面谈的消息,就算成功了一半。这意味着教授对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只要不在面谈的时候表现太糟,比如根本听不懂教授说什么,或者在回答提问时毫无专业性,一般来说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另外一个衡量教授满意度的标准,就是面谈的时长。时间越长,意味着教授对这项研究越有兴趣。而谈话的长度和深度,实际上也是语言能力的一个考量。我和教授的面谈超过一个半小时,内容从我的研究方向——戏剧聊到了小说、电影,甚至动漫。面谈结束后,教授说再过一个小时会有小组讨论,问我要不要参加。我欣然同意。
包括我在内,参加讨论的学生共有7人,其中有2人也是中国留学生。不过大家并不都是文学专业,比如这一天的主讲人就是商学院的大四学生。讨论的气氛很随意,桌子上还放着很多薯片之类的零食,教授是不会介意大家边吃边聊的。讨论的主题是“お笑い”,类似于小品。教授为了让我们对内容感受更深刻,让我们现场观看了一个时下有名的作品。考虑到我的存在,教授在大家讨论的中间,也向我提了几个问题。比如“这类作品和中国的小品有什么不同?”突然被发问,我也没做好准备,只好问了一个很不专业但自己真的很好奇的问题:“在日本,电视播出裸上身的画面真的是ok的么?”没想到大家哈哈一笑,接着真的就由此讨论起中日影视圈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个问题来。整个讨论会起码持续了3个小时,直到晚上7点半,我要赶晚班新干线回大阪时,讨论依然没有结束。
临走前,教授陪我去教务处询问申请研究生的要求。没想到,今年政策发生变化,一桥大学不招收私费研究生。教授再次问了我和邮件里一样的问题,要不要直接考院生。我想,左右也是个机会,就答应下来。而这一天是7月4日,离9月21日的院生考试,不到3个月时间。
二上东京——参考院生笔试
To教授:
感谢您昨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非常高兴获得您的教导。另外,有机会参与小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决定在秋季院生考试之前,努力学习,争取通过考试。今后也希望能得到您的进一步指导,请多关照。
To胡澜:
非常感谢来此共同学习。那天平安到家了吗?讨论开始之后就太投入,没注意时间,不小心结束得太晚,真是不好意思。关于接下来的院生考试,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请尽管开口。非常期待能和您一起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潮湿的季节,请多珍重。
第一次上东京的时候还是梅雨季节,第二次就已经是夏季尾声了。这期间我回国一个月,准备申请报考院生的各项材料,包括毕业证明书和学历认证。前者由毕业大学开具,而后者需要联系就近地区的代理机构,办理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学历认证并不是所有大学院的共同要求,但如果申请材料单里有这一项,一定是越早办理越好。
曾经听语言学校的老师说,有的学生一开始也有申请大学院的打算,但后来因为材料繁杂,嫌麻烦就放弃了。当然这是个坏例子,但也确实说明,准备材料比起真正的考试,其折磨人的程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桥大学的官网上有关于申请的详细信息,我把相关文件打印下来,上面列出需要我出具的各项材料有10项之多。有一项是入学志愿书,要求填写标明年份的就学经历,托数学不好的福,我在填错了4张之后终于填对了1张,看来提前多印几张空白表格的决定是正确的。
从寄出申请表到真正考试的这两个星期里,焦虑和不安不言自明。因为准备时间太短,加上日语能力也还没好到自己的理想水平,所以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仓促做出考院生的决定真的是对的么,甚至想要不放弃算了?
但等到准考证寄到邮箱的时候,我已经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做赴京赶考的准备了。定酒店、买车票,然后把上次去一桥大学时在教务处抄下的往年试题再看一遍。能抱的佛脚都抱了,接下里就看自己平日积累的实力了。
上午首先考日语。试题不多,只有两篇长文章,题目都是理解性的,没有一定的正确答案,但就像高考语文一样,得有能够得分的“点”。下午则是专业考试,考生可以从将近20道论述题里任选一道作答。由于之前看过往年试题,所以我对出题模式有一定把握,大部分都是结合作家作品,对某一文学概念进行分析阐述,比如“请选择英语圈的任意作家或作品,分析其中的隐喻及意义”。由于考生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以题目大致分了英美、德国、法国、日本、华语文学等等范围,我当然是选了自己最熟悉的中国文学。考试结果4天后揭晓,我的准考证号出现在了合格名单里。
三上东京——与教授重逢在面试考场
To教授:
上周,感谢您在面试时对我的指导。
我刚刚确认,我已通过院生入学考试,我感到非常高兴。从今往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日语,为能够今后在大学院的课程中积极参与而努力。
今后,也请多多关照。
To胡澜:
谢谢您的来信。
首先祝贺您通过了考试。面试的时候,您的表现非常好呢。
请注意身体,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美和快乐。想到今后可以一起探讨学习,我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面试紧接在笔试的下一个星期,我甚至来不及重新看一遍专业书,只能匆匆把自己的研究计划书背下来,事实证明,这很有必要。面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计划书的框架和大致内容。一般来说,研究计划书分为四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因为一上来很紧张,我甚至忘记了研究内容中的一项,好在问这个问题的教授,正是我之前联系的教授,她对我的研究计划书很熟悉,反过来还提醒了我下。
实际上,在考场上重逢教授,是我不曾想到的。但这是件好事,因为之前有过交流,所以我在心底确定教授对我有期待,所以就算紧张,也有了一点底气。同时面试我的还有另一位专攻中国文学的教授,他主要就我之前笔试的论述题“文学艺术的革新性与政治的正确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问。这有些超出我的预料,因为我几乎都快把笔试的内容忘光了。加之教授问了一题“你认为政治是什么”,我匆忙之下没有回想起自己笔试中的内容,答得很狭窄,只是差强人意。
后来话题转回到我的研究计划上,由于我在这方面准备比较充分,加上因为喜欢所以很有激情,气氛变得非常活络。我们甚至岔开话题聊了聊部分作品在文学史和文学价值上的不同意义,因为这个说法是两位教授之前比较少接触的,所以显得新奇又有趣。最后,40分钟的面试即将结束,教授问我最近看过的话剧是什么,我回答是新近在中国上演的孟京辉导演的《希特勒的肚子》。因为聊到兴之所至,我甚至恳求教授延长几分钟,听我说完我对这部话剧的观感。
面试结束,坐在回程的车上,我回想自己的做法,其实有些冒险。不过好在两位教授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没有因为我最后的任性而降低对我的评价。事实上,我再一次通过了面试,正式成为了准院生。
考上一桥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在考完笔试后,我甚至没有考虑买下一次上京车票的事情,因为我想,反正希望不大,如果买了票还要退票岂不更麻烦。但结果我不得不在接到合格通知的当天,火急火燎地去订票,差点就来不及。在这不到3个月的准备里,我发现,在做任何一件困难的事情之前,放弃都是最容易的选择。但幸好,我选择了坚持。经历过这么一回我总算是知道,输给别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不输给自己。
文/胡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