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网络搭平台 广电谋划三网融合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13 13:48
3月25日,有“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广播影视技术设备展览会”之称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 2010)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次展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参展企业和机构,以及数十万观众。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展会打破了CCBN侧重有线网络技术的惯例,三网融合、双向互动、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业态等成了本届CCBN 的流行词。融合的新网络、融合的新设备、融合的新业务是展览的重头戏,国家广电总局在本届展会上特别设立的“三网融合新业态展”更成了观众最集中的展台。
而在CCBN的各论坛上,从机顶盒企业到高清电视厂商,再到有线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增值服务商的代表,也是张口必提三网融合、NGB。“这有点超出论坛的话题限制,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讲讲自己对三网融合的理解。”在一个关于电视设备的论坛上,一位发言人打破了原定的演讲计划,临时谈起了三网融合。而台下的听众并不反对,反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或许是“三网融合试点公布”迫近的步伐,点燃了参展企业畅想未来的激情。可是,在三网融合盛宴将启之际,有太多变化、选择、挑战要面对的广电行业,应如何练好内功?
修路:改造?还是重建?
“三网融合给我国有线网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在CCBN的主题报告大会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三网融合将打破广播影视传统的层级分割和分散格局,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方式方法、业务形态和体制机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据了解,由于缺乏国家投入,各地广电部门一直处于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也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仍处于割裂状态。尽管目前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74亿,但其中近2/3仍是模拟网络用户,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另外,截至去年底,有线网络的宽带接入用户也只有300多万户,在全国超过1亿的宽带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且,有线网络也还不能提供IP电话等话音服务。
由此来看,“目前的广电网络还不足以承担三网融合后的全业务”,业内人士指出。而没有基础网络,广电的新业态、广电行业的战略转型也就无法实现。
“实现三网融合,建设广电新业态,我们要做先‘修路’,后‘筑巢’,然后再‘引凤入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标准管理处处长盛志凡把网络建设、搭建业务支撑平台和引入新业务形象地比喻为“修路”、“筑巢”、“引凤入巢”。他指出,广电行业要实现三网融合,必须在技术层面、机制层面和业务层面做重要调整。
其中,网络建设是最首要的问题。而对于如何“修路”,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位外资企业代表建议,要实现网络整合,让全业务支撑一步到位,可以整套照搬欧美、日韩的网络体系,重建我国的广电网络。“第一,国际上‘三网合一’的标准、技术和经验,已经在各国的多年实践中被证实可行;第二,重建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广电和电信网络功能的统一,还可以解决各地网络割据的问题。”他说。
但在大多数国内广电企业代表看来,“重建”不现实,更没必要。“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网络在某些方面与电信行业的网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的网络也有很大优势。而且经过改造,在三网融合后,广电的网络不仅能‘跑起来’,还能‘跑得快’。”在CCBN“有线网络双向改造论坛”上,深圳赛瑞琪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明指出,广电的铜轴电缆,现阶段就可以“跑高清”、“跑VOD”,数字化以后,频道压缩,还可以传输更多高清节目,这是电信网络无法比拟的。而现有铜轴电缆经过改造,数据传输能力也将接近光纤传输的水平,比“光纤到户”能节省很大成本。
“目前很多地方电信运营商已经和开始广电运营商合作,利用广电的网络搞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LAN(本地局域网)。而我们广电现在已经能轻松做到千兆EPON+百兆EoC(以太数据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的双向网络改造,未来还会有万兆EPON+千兆EoC标准。成本、效率都比电信网络具有优势。”廖明建议,广电企业可以在NGB标准未出台前,先按照国际标准完成双向改造。
尽管廖明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但也有人担心,NGB标准出台后,提前改造的网络会面临标准过渡的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NGB不应凭空出现,通行的国际标准应该包含其中。
筑巢:一统割据平台
“修好了‘路’不等于就能跑业务,没有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全国范围的广电网转型还是不能实现。”盛志凡认为,“筑巢”比“修路”更关键。“中国有6千万数字电视用户,跟美国有线电视用户总量差不多。但问题是,我们是支离破碎的,比如,在北京市歌华使用的机顶盒,拿到湖南长沙就用不了。网络不能互联互通,就谈不上跨地域的交互新业务。”
对此张海涛指出,着力推进三网融合,要加强技术、体制和服务创新,促进有线电视网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他建议,要加强体制创新,加快有线网络整合和“事转企”步伐,让用户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
事实上,早在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已颁布了《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加快网络中心事转企的步伐,加快推进省级网络整合,在2010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一省一网的目标。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3个省份基本完成了网络整合,北京、陕西、湖南和深圳的网络公司已经上市。
张海涛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按照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提出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方案,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股份制改造等市场手段,尽快形成有线电视网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提高有线网络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联合发展的新格局。甚至,张海涛还建议,广电网的市场化和整合可以借鉴电信行业的经验。
然而,各地广电网割据的局面已是多年顽疾,并非一日即可化解。眼看着三网融合实施在即,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给广电的新业态找个合适的平台呢?
对此,杭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据该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助理张卫介绍,华数把融合阶段分为:业务、网络分离阶段;网络分离业务融合阶段;网络融合阶段。而在华数看来,融合不只是简单地合并物理网络,更主要的是业务融合。这不仅适用于传统广电业务与电信业务的融合,也适用于广电网内的融合。因此,现阶段应实现“不同运营商的不同业务,通过统一的接口”。
而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CEO励怡青更建议,广电运营企业要抱团取暖,突破体制和地域上的局限,成立以NGB为导向的紧密型业务发展联盟,变“小网”为“大网”。
引凤:广电也做App Store
“筑好巢,支撑业务井喷式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具备了,但并不代表新业态就能建立起来。”盛志凡认为,发展构建广电新业态还要建立“引凤入巢”的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业务。
有竞争力的业务,是运营商生存的根本。对此,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运营企业加强开发服务新业态,推动融合创新和本地化服务。比如,加强对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技术的融合研发,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银行支付、民生信息、电视通话、宽带接入、家庭智能化等多种新业务,使有线数字电视真正成为家家户户人人可享用的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那么,这些业务又从哪来呢?
在国家广电总局特别设立的“三网融合新业态”展台,记者看到了基于“全媒体互动电视”的“生活/政务/医保/社区服务”、基于“直播交互融合数字电视”的“关联购物”、基于“互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的“华数淘宝互动电视新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的“智能家庭”等众多广电新业务。
而这些服务大多隶属华数。联想起前不久国家广电总局领导视察华数,并对华数的融合业务给予肯定,业内人士表示,华数很可能不仅将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它的融合业务更会成为广电三网融合业务的“标杆”。
然而,励怡青则认为,“新业务不能靠一家企业独自开发。”要广泛联合内容供应商、设备厂商、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强化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而在展会上,记者也多次看到有增值服务商找华数等运营企业洽谈,寻求合作机会。对此,盛志凡表示:“如果运营商按照目前的模式,自己投钱开发业务,自己分发给用户。一旦运营商不知道或者不是非常肯定某项业务能否挣钱,能否为用户喜欢,他们会很犹豫。而这可能使整个产业链失去发展的机会。”因此,他认为,广电运营商倒是可以学学苹果公司,建立类似App Stroe的分成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