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有道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低碳有道
  • 发布时间:2010-04-26 10:43
  低碳生活的呼声已由远及近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但“低碳”突然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比“寂寞”和“纠结”还时髦。这个词空前地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电动车、混动车真正产业化了。但是低碳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产业应该如何理性地面对?每个公民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

  “低碳”生产 杯水车薪

  二氧化碳三大来源是火力发电(41%左右)、汽车尾气排放(25%)、建筑废气(27%)。所以,要实现“低碳”社会,减少火力发电比重,提高火力发电效能是最重要的手段。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定》,大家围绕的中心点一直包括“发达国家以资金和先进能源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13年来,《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的风力发电站带来重大的发展,但面对没有太大改善的煤炭发电效率问题,它的成效可谓杯水车薪。一些基本数据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由于“富煤、少气、缺油”,所以火力发电约占发电量的77%;我国综合能效比发达国家低10%,要想提高能效不仅需要金钱和技术,更需要长时间才能初见成效。因此,中国要实现“低碳”生产特别是“低碳”的能源生产难度非常大。

  汽车尾气排放又如何呢?过去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产销两旺直至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业作为经济龙头,其强有力的带动作用非一般产业可比,这条产业魔棒迅速提升生产总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产销各方面的负面影响。生产这头我们不再说了,光论这一年1300多万的销量,每年将增加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管我国用税务政策扶持小排量汽车的发展,但这些小排量汽车大多使用着排放水平并不优秀的“落后”发动机,小排量不等于小排放,这类经济适用型汽车比起真正意义的低碳环保汽车仍相当遥远。由此意味着,来自汽车尾管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石油消耗在我国仍然非常巨大,增长速度也仍然迅猛。实现“低碳”的尾气排放看来同样艰巨。

  但是,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气馁。低碳的核心应该是对环境负责,对未来负责,碳排放并非唯一指标。

  尽“低碳”责任的用车公民

  汽车作为碳排放最大的根源之一,早已背负减排重任多年。越来越严格的废排标准不断收紧,各大车厂也努力推出各种低碳解决方案,混合动力车、柴油车、氢动力车、电动车等层出不穷。甚至有车厂每销售一辆车就向环保基金捐献一定年限的碳排放费用,以弥补车主和车厂用车的“罪过”。

  低碳是一个综合体系化的过程,应该是上游企业到消费者的一条链,而非仅仅盯住汽车的排气口。众多的普通人虽然对让汽车产品“低碳”爱莫能助,但依然大有可为。早在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已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economy”——戒除嗜好!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嗜好。因此,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效果会比科学家的努力更快捷且事半功倍。

  我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享受更多电气化、自动化带来的便利”,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高能耗的动力系统。试问,我们每次出门必须开车几率是多少?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私家车年均行驶里程1.8万公里,日本东京则为3000-5000公里。但日本的私车普及率达80%,远高于中国。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鼓励汽车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公交系统。而日本民众也形成共识: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中国许多人正在实现私车的梦想,有的则正在实现晋级豪华私车的梦想。大家都习惯于享受有车(豪车)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荣耀”,但实际的需要却比较少。所以,每次驱车出行前请三思,一人出行基本不开车、能使用公交到达的不开车、距离小于3公里的步行或骑自行车、预期会堵车的尽量不开车……

  除了开车与否外,我们还可以在车上检讨更多的高碳不良嗜好。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在车上少放纸巾、出行少喝瓶装水;可以减少使用消耗性的服务,如减少为汽车美容的次数,洗车尽量少用水;可以减少能耗大的用车习惯,如尽可能少开空调、停车等候超过一分钟熄火……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将直接减少因生产这些产品带来的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围绕汽车使用你可以想到更多的低碳行为,并付诸实施。

  车展上各大车厂以它们的诚意展示力所能及的低碳努力,环保车型我们看得高兴,也将用得高兴,但如果片面地依赖汽车硬件的“低碳”只能是杯水车薪,真正具变革能力的仍然是使用汽车的每一个人的“低碳”意识。我们既然懂得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也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用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低碳行为,做一名尽责的社会公民、尽责的用车公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