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和永动机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山寨 永动机
  • 发布时间:2010-04-26 11:25
  飞机刚落地,就接到同事的短信,谓某友媒同仁为本期增刊撰文,核心观点是“新能源车太多香水味了,是不是该有些山寨味?”起初,我看到这个观点不由火起,新能源新动力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经过缜密的规划、系统的设计、高精度的制造工艺还有完整的市场运作方案才能登上台面,岂可以随便山寨?再深入想想,却也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大多数发明创造都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靠灵感和毅力搞出来的。而且大部分都失败了,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青史留名,这期的《低碳大事记》就是一部幸运儿的花名册。当然,更多人不那么走运,还有些尚未成功。

  说起山寨,不由让我想起工业革命前17世纪的欧洲,那是个今天看来很山寨的时代。当时发明家最热衷的就是永动机。永动机是一种想象中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仅有一个热源)便能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历史上很多人曾经立志研制各种类型的永动机,包括达·芬奇、焦耳这样的大家,还包括一些希望以永动机出名和获利的骗子。在热力学体系建立后,人们通过严谨的逻辑证明永动机是违反热力学基本原理的设想,从此鲜有永动机研究者了。1775年,法国巴黎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永动机。现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严禁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人类对永动机的热情以及制造永动机的种种实践,推动了热力学体系的建立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比如,今天我们在发动机里常用的飞轮,就是一个来自永动机的部件,它的作用是储存发动机的运转惯性,从而节能。正如炼金术推动了化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样,那些我们今天看来愚蠢的、受鄙视的甚至是禁止的行为,事实上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底还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错误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可能出成果,也可能一场空。永动机是一个典型,山寨可能也是一个典型。纵然可歌可泣,纵然自我伟大,但实际的社会成本浪费真不值得。工业革命就是结束了永动机和炼金术这类在黑暗中的探索,让发明创造体系化和科学化,让其知识产权和产品市场化。

  今天,如果让我们面对新能源和低碳事业再次举起大旗,我们可以秉承山寨的探索精神,但不能接受让这种精神流于山寨的事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