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输掉未来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不要 输掉 未来
  • 发布时间:2010-04-26 11:08
  “同一起跑线”说了三十年

  搞新能源车,坊间有个流行的说法:传统汽车,中国和世界有几十年差距;新能源,我们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纯电动车研发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动车取代传统汽车似乎指日可待,难怪连电力公司们也吵吵着要在大城市建设充电站了。

  放眼全球所有大厂商,近年来在新能源方面,电动车、天然气车、生物柴油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的百花齐放。越是注重传统汽车优化的企业,越对新能源车积极推进,保持着小批量试探,全局观望的状态。

  同虽然,在中国电动车忽悠的动静最大。实事求是地说,在电动车的关键构成,包括电池、电控、电机、车身平台等方面,除了电池等局部技术,电动车的研发,我们还是“小学生”。

  系统解决方案迎接新能源

  日前,奔驰和奥迪先后在国内举办了“科技日”,展示了即将上市的多种新能源车型和概念车。让我们知道人家从“起跑线”已经跑出了有多远。奔驰的环保战略称为“蓝色效能(BlueEFFICIENCY)”系统,科学而务实。研发路径依次为:进一步优化内燃机和有效降低行车阻力;完善混合动力车,开发锂电池纯电动车;以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车作为长远解决方案。奔驰S400混合动力车已经是世界上最节能的高档豪华车,商业化的Smart电动车,续航可达200公里,而奔驰研发氢燃料电池车已近20年。

  奥迪推出的方案是“绿色高效模块”。奥迪认为,汽车的节能环保绝不仅仅是指动力总成,而是要包括车身轻量化、空气动力学优化、减少轮胎滚动阻力、电气设备智能化和能量回收等综合解决方案。奥迪以其28年的全铝车身技术在业内遥遥领先,车重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升;如果应用在电动车上,则能增加7.5%的续航能力。科技日上,奥迪推出混合动力的Q5和纯电动的四驱跑车e-tron供媒体试乘。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新能源车研发思路清晰,有丰富技术储备,只不过在蓄势待发,等待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形势明朗。

  “取代”之路还很漫长

  全球汽车业的一个共识是,尽管新能源车研发风起云涌,燃油发动机汽车依然是今后二三十年的绝对主流。即使新能源车有重大突破,受相关消费环境的制约,在汽车总产量中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说到电动车,它的问世比汽车还要早半个世纪。但是因续航能力低,安全性差、价格昂贵而被汽车届所淘汰。即使锂电池的发明,尤其节能减排的压力,引发一轮新的电动车热。然而直到今天,这些弊端依然没有根本的突破。

  日前采访奔驰主管研发的董事韦伯,他说,世界所有电池厂商我们都有接触和交流,包括中国的比亚迪。我们更关注谁能在中期取得电池技术的实质性突破。比如能量储存,现在汽车和电动车之比是100:1,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到10:1,这样的水平才有实用性。

  还应该看到,电动车即使全面 “取代”传统汽车,能源结构的战略选择,恐怕更是超越产业、甚至超越一个国家的世界性问题。问及电动车的能源——电从哪里来。电动车研发人士的答案最石破天惊:“我国目前每天有超过9亿度的低谷电,完全可以满足5000万辆电动车充电。”

  5000万辆,相当全球汽车一年的产量,仅仅用中国的低谷电就全养活了,真是天上掉馅饼。细细一想,此话实在不靠谱。大城市每逢夏季高温,晚上家家开空调,城市电网就往往不堪重负,如果再加上几百万辆电动车彻夜用增强电流同时充电,电网能够扛得住吗?

  立足与探索,是圆汽车强国梦的两条腿

  新能源车研发和传统汽车的优化,是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新能源车研发是迈出去的一条腿,是抢占明天科技制高点而布下的几粒棋子;传统汽车技术优化对眼下节能减排最立竿见影,是中国汽车业在当前全球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如果三五年内依靠燃油直喷+涡轮增压等系列技术使中国汽车的油耗降低20%;以年产1000万辆计,不就等于中国每年生产了200万辆零能耗、零排放的汽车吗!?真理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

  外交家吴建民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怕大灾大难,怕的就是头脑发昏。”

  把新能源车,尤其电动车的研发放到“一枝独秀”的地位,在技术关注和资金投向方面势必忽视传统汽车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把能源战略的宝全压在电动车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真假“李逵”遍神州。一旦国外厂商新一代低成本、低油耗的汽车主流产品称雄全球市场,没有应对之力的中国自主品牌将难以与之竞争。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