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河谷中的古建国宝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考察,历史,国宝
  • 发布时间:2014-10-10 09:09

  梁思成、林徽因四次山西考察之路

  说起中国的古建筑,往往与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伉俪的名字分不开,他们于上世纪30年代进行的四次山西考察,是当年营造学社在华北、西北、江浙地区野外调查的一部分,旨在以最高的学术标准撰写一部中国建筑的历史。从1932年到1937年的6年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达137个,中国建筑史上很多的重要建筑物都是这个时期发现的……

  第1次 1933年9月

  大同古建筑、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调查考察古建:大同华严寺、大同善化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

  代表:应县木塔

  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纯木结构古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甚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第2次 1934年8月

  晋汾古建筑预查考察古建:广胜寺、晋祠

  代表:晋祠圣母殿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北宋建筑中的精华之作。殿高19米,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为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

  晋祠圣母庙的正殿、飞梁、献殿,为宋天圣间重要的遗构,我们也必须去做进一步的研究的……由结构及外形姿势看,较《营造法式》所订的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

  第3次 1936年10月

  第二次晋汾调查

  资料未及整理和发表,抗日战争期间,营造学社的大批资料因水患毁于天津的英资银行。30年后,梁思成先生的未刊手稿和调查日记又遭遇了「文革」浩劫,散失殆尽。

  第4次 1937年7月

  五台山调查

  考察古建:佛光寺、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代表: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当时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唐代木构建筑。日本人之前认为,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确证了佛光寺大殿的年代后,他们高兴极了,这是他们开始野外调查以来最高兴的一天。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前及整个庭院一片霞光,他们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甸鱼、饼干、牛奶、罐头等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

  至此,梁思成对「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存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之后得悉芦沟桥事变爆发,夫妇二人立刻终止调查,取道雁北返回了兵临城下的北平。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营造学社解散……

  梁思成、林徽因没去过的晋东南还有:

  中国仅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平顺天台庵大殿(907年)。其他三座: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芮城广仁王庙大殿(831年);五台山佛光寺大殿(857年),都在山西境内

  中国仅存的几座五代木构建筑有其二:龙门寺西配殿(925年)和平顺大云院弥勒殿(940年)。另外一座:平遥镇国寺(962年)中国唯一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

  个朝代建筑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龙门寺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戏台实物: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正殿前的乐亭(1183年,金代)

  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高平市中庄村的姬氏民居(1294年,元代)

  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府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1285年,元代)

  晋东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占文物大省山西省「国保」总数的28.9%……

  木建篇 唐宋寺庙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西方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那么中国建筑无疑是一部用木头写成的历史。中国的古建,除了台基用石、屋顶叠瓦外,其余部分都以木材为主,大到柱、椽、梁、栋、枋、檩,小到斗拱、榫卯等,全是木材。最神奇的是,这些木构件互相咬合,不用一根钉子、一克水泥就可建成一间屋宇、一座寺庙,即使碰上地震,也有「墙倒屋不塌」的功效,抗震性能极佳。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也说到,中国古建筑的「柱梁构架在唐宋金元为富有机能者」,到了明清则成「单调少趣之组合」。当我们置身于晋东南这些唐宋年间的古建国宝时,怎样欣赏才能发现其中的趣味呢?

  解读1:显示等级的形制

  古代中国等级制度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逾越,在建筑上亦然。比如天子是「九五之尊」,住的地方可以有9个开间,最多的紫禁城太和殿达11个开间,以下依次为诸侯、大夫、士等,不可僭越。同样,在屋顶的形制上,也分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四个不同等级。

  庑殿式

  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名五脊殿。单檐或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应用,造型以中正平和、气派恢宏为尚。代表建筑:佛光寺等。

  庑殿式

  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名五脊殿。单檐或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应用,造型以中正平和、气派恢宏为尚。代表建筑:佛光寺等。

  悬山式

  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因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而得名,有利于防雨,只用于寺庙及民间建筑。代表建筑:平顺县龙门寺西配殿、姬氏民居、高平开化寺观音阁、长子法兴寺、长治观音堂等。

  硬山式

  也是五脊二坡式,与悬山式不同的是,两侧的山墙没有凹进屋顶,有利于防风火,北方民居多用。代表:武乡洪济院东西两侧廊庑、柳氏民居等。

  晋东南何以保存如此多的古建?

  晋东南是北魏孝文帝平城迁都洛阳的交通要道,也是北齐、隋唐佛教大兴时,中原信众前往五台山礼佛朝圣的必经之路,因而出现这么多寺庙不足为奇。然而历经时代变迁、甚至是文化大革命,怎么还会保存下这么多呢?除了地处偏僻,地处「天地之中」的晋东南历史上就有崇佛祀神的传统,即使在破除迷信的年代,人们也只是推倒了神龛佛像,但一般不拆毁寺庙,也忌讳在寺庙的基址上建房居住。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解读二:比拼创意的斗拱

  斗拱是个位于柱子上、屋檐下的组合构件,是中国传统木建筑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一方面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另一方面还具有装饰的作用。

  通过斗拱,可以判断出建筑物兴建的年代。大抵说来,唐朝的斗拱较大,之后结构功能逐步蜕化,变得越来越小,到了明清,主要成了一个装饰的构件。斗拱还是一个展现师傅手艺、创意的舞台,即使是同一时期的建筑,斗拱的样式也完全不同。

  解读三:走投无路的镇邪灵兽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有些数目不等的神仙、走兽,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

  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的是鸱吻,据说它是龙的第九子,因属水性,所以被安排在屋顶镇邪避火。檐角上则通常是肌肉饱满、动态十足的力士,因为这里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非力士不足以挡之。

  解读四:石窟造像尾声的巅峰之作

  晋东南石窟造像很多,有北魏至唐朝的羊头山石窟、南北朝至宋的南涅水石刻,以及明朝的金灯寺石窟。其中的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弘治十七年,历时60余年,堪称中国石窟造像尾声的巅峰之作。金灯寺海拔1,700米,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建筑群依崖布列,有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解读五:媲美敦煌的壁画

  壁画是寺观装饰中最重要的类型,早在东汉,蔡愔从西域求法归来带回佛像画本,汉明帝令画工绘「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于白马寺壁上,揭开了中国佛教壁画史的篇章。晋东南诸多的寺观壁画中,尤以平顺大云院和高平开化寺内的壁画最为珍贵。大云院大佛殿内东壁墙上绘有「维摩变相」,扇面墙下面绘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扇面墙背面绘「西方净土变」,整组壁画人物形象飘逸,其中的飞天更是神韵十足,是中国境内除敦煌外唯一的五代寺观壁画。大云院保存的壁画面积约有21平方米,令人担忧的是,壁画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直接裸露在空气中。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壁则保存有宋代壁画,人物冠饰及建筑物上大量施用沥粉贴金,画面辉煌灿烂,为宋代壁画中的精品,也是中国境内除敦煌外唯一一处有明确纪年的北宋寺观壁画,其中东壁的残损较为严重。

  解读六:绝无仅有的彩塑、悬塑

  寺观塑像中,以泽州青莲寺的唐代塑像、长子法兴寺、长子崇庆寺的宋代彩塑、晋城玉皇庙的元朝彩塑以及长治观音堂的明代悬塑为珍品。青莲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而得名,正殿内所存的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中的一处,不可多得。法兴寺的宋代彩绘十二圆觉菩萨塑像、崇庆寺的宋代彩绘十八罗汉塑像,都是难得的彩塑艺术品。玉皇庙有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260余尊,其中尤以元代艺术大师刘銮的二十八宿泥塑像最为珍贵,这是中国首次以人物和动物结合的形象雕塑二十八宿神像。观音堂有塑像五百多尊,正中塑有儒释道三教祖师,殿内彩塑或置于坛上,或悬于半空,为罕见的明代悬塑艺术珍品。

  解读七:一寺庙集六朝建筑

  龙门寺是中国古建中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极具历史价值。西配殿建于五代时期的925年,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其悬山式木构建筑在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漫步在这东西长144米、南北长144米的寺庙内,轻轻走几步,便似跨越了千年;随便触摸一个木建构,便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很有光阴似箭的感觉。

  石建篇 明清城堡

  除了动辄上千年的古建寺观,在晋东南经济发达、文教昌盛的沁水流域,还密布着很多半军事、半居住的明清城堡,这些城堡多为当地官僚、富商为抵御明末流民起义而建,大多依山傍水,极富防御功能,同时由于位置、家族背景的不同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目前,这些城堡有的已开发成旅游景点,有的还保存着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游走其间,很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解读一:皇城相府

  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在沁水沿岸的54座明清城堡群中,皇城相府无疑是最显赫的一座。这里原名「中道庄」,是《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帝师、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府邸,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建筑年代:1632-1703

  城主:陈廷敬

  院落/房屋:16/640

  面积:36,580㎡

  城墙长/高/宽:780/12/2.5-3m

  特色:御书

  皇城相府:门票¥120/人。迎圣驾(开城仪式):09:30(周一到周五);08:30、15:30(周六到周日)。网址:www.hcxf.cn

  解读二:砥洎城

  铁水灌注的「蜂窝城墙」

  砥洎城位于皇城相府以南5公里处,一面背山,三面环水,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而得名。也有城内的居民表示,整个砥洎城就是建造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因而里面所有的旧房子都不用打根基。

  与其他明清城堡相比,砥洎城的防御性更加鲜明。城堡外围是山水相依的天然屏障,要出入城堡,只能通过陆路的南城门和水路的北城门。陆路的城墙高十米,临河处高二十米,上设城垛、炮台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城内多为丁字街口,巷深墙高,道路狭窄,住宅之间常有过街楼相通,便于巷战时转移或反击。民房多为双层或多层,呈阁楼式,为明代民居的代表。城内目前仍住着70户左右人家,很多菜地位于20米左右高的城墙边缘,很是惊险。

  门票:免费开放

  解读三:柳氏民居

  文人隐居的世外桃源

  柳氏民居位于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后裔于明清时期所建。当年,力主革新政治的柳宗元因触动权贵利益,病亡于贬嫡任上。其后裔遂变卖家产,逐步东迁至此隐居起来,后由明朝出任通判的柳遇春修建了这座府第。在完全开发为旅游景点之前,这里一直居住着柳氏后人,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柳氏民居东靠沁河的支流西文兴河,南临山谷,也有陡峭的护坡和高大的外墙,但在山外却不容易被发现。难怪当地人流传一句话: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见山水美如画;站在山外向内看,不见深山有人家。

  民居内原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均为封闭型四合院,尤以司马第院最具代表性。走进柳氏民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木雕、石雕和众多的文人墨宝。

  柳氏民居还有朱熹、文征明、王阳明等名人碑刻手迹40多通,以及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墨迹画碑,堪称绝世之作,在北方更为罕见。

  门票:¥48。开放时间:08:00~18: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