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在指尖上的面试传奇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岁时广记,面试,传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0 09:34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面名
擦蝌蚪
擦蝌蚪也叫「擦尖」、「擦面蝌蚪」,因用擦子擦出的面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犹如蝌蚪在池中嬉戏而得名,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所用的原料可以是纯小麦粉,也可以在小麦粉中掺入玉米面、高粱面,或豆面、榆皮面等各种杂粮粉,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易于消化吸收,是养生的最佳饭食。
河漏
河漏也叫个餎、河捞,是山西人的家常面食,类似日本的乌冬面。制作时,需要有特制的河漏牀,面和好后,一段段的放入河漏牀中间的圆洞内,通过杠杆的原理,将面段从河漏下方的孔内均匀的压出,下到锅里煮熟后即可食用。河漏面操作简便,吃着很爽口,尤其适宜办喜事或宴席上食用。清朝蒲松龄的小说内都有相关的描述。
不烂子
不烂子,本名拌子,山西传统面食,山西方言里把「拌」这个字拆成「不」和「烂」两个音来读,谐音就成了「不烂子」,有些地方也叫「馈垒」。制作时将土豆、茄子、豆角等蔬菜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槐花做食材。白菜叶子也可用来做不烂子,但是不需要蒸煮,直接翻炒即可。
灌肠
灌肠也叫荞面灌肠,是风靡山西的一种面食,与以猪大肠为原料的北京灌肠没有任何关系。也有人说荞面有清理肠道的作用,故名灌肠。制作时,先将荞面拌水揉和,形成粘稠的荞麦精糊,然后盛入碗中,上蒸笼蒸30分钟,出笼后放凉即可食用,凉拌、热炒都可以。灌肠主要由粗粮精做而成,是现代都市白领和爱美女性追捧的素食。
栲栳栳
栲栳栳也叫蓧面栲栳栳或蓧面窝窝,因形似用柳条编成的容器「栲栳」而得名,也有传说在山西太原起兵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曾用它犒劳三军,最后夺得天下。制作时,将和好的蓧面用手掌在光滑的面板上一推一卷即成,然后并排在蒸笼内,蒸熟后,加上羊肉臊子台蘑(五台山蘑菇)汤之类的蘸料即可食用,据说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猫耳朵
猫耳朵外形酷似猫的耳朵,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西人招待女婿的面食。做猫耳朵不用任何工具,全凭巧手制作。过去相亲时,未过门的媳妇通常用猫耳朵显示自己的手艺,同时也提醒未来的丈夫以后要听老婆的话。猫耳朵的原料多为白面、蓧面或高粱面,吃起来有韧性、口感好,再配上羊肉哨子、香菜、油辣子萝卜丝,味道更美。
抿尖
抿尖又叫抿圪抖儿,山西传统面食之一。「抿」表示面的制法,「尖」则指其出锅后的形状。传统的抿尖多用豆面,也有用玉米面、高粱面掺上白面(普通小麦粉)为原料的。制作时,将面粉加水和至较稀的程度,然后在沸水锅上放上抿尖牀,使面从抿尖牀的孔眼中穿过、成型,煮熟后浇上卤汁即可食用。抿尖口感独特,易于入口且容易消化。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也叫油炸糕,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山西面食,多在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食用。泡泡油糕的原料为用黍子碾成的黄米面,制作时,将黄米面用水和好后上笼屉蒸熟,然后切成小块,里面包上豆馅、糖馅、菜馅等馅料,放进滚开后的大豆油或胡麻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即可食用。炸好的泡泡油糕里香外脆。
「面面」俱到
粗粮细做 五谷杂粮皆入面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大米)、白面(小麦粉)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乾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其实也就是北方常说的小杂粮,中国号称「世界小杂粮王国」,山西的小杂粮产量更占全国的10%以上,堪称王国中的王国。因而山西人一直就有吃杂粮的习惯和传统,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便有「只有蓧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的描述。现在的都市人多面临营养过剩等健康问题,杂粮这种温饱年代的「象征物」、口感粗糙的「淘汰食品」,因其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高钙、低糖、高纤维、低脂肪等特点,再次被人们认识,变成一种时代的营养新宠。不过,在做法上,更讲究粗粮细做,在保证健康的同时,在卖相和口感上也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杂粮的3大优势
维生素B1的含量高,有助于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本来水稻、麦子的维生素B1含量并不比粗杂粮少,但是加工成精米后维生素B1就有大量损失。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称为人体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营养素」,有降糖、降脂、减肥、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中和人体酸硷度。杂粮食物偏硷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增加体能。
特色杂粮,特色营养
黑米:黑米外表纯黑,是中国稻米中的珍品,其营养价值比一般白米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锌、铁、钼、硒等微量元素。
黑芝麻:黑芝麻含有的维生素E居植物性食品之首,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推迟细胞衰老,去除人体内的「自由基」。
小米: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含量居所有粮食之首,并有一般粮食中不含的胡萝卜素。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
玉米:脂肪、磷元素、维生素B2的含量居谷类食物之首,其中脂肪含量为面粉、大米的一倍多,胡萝卜素的含量更为面粉、大米望尘莫及。
高粱:高粱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健脾,养胃,止泻,特别适用于儿童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大便稀溏。
燕麦: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都比较丰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均居首位。
菜面结合 爱上蔬菜的面
蘸片子也叫菜疙瘩、蘸尖尖、拖叶子,是以各种蔬菜蘸面煮制而成,是菜面结合的一种面食,极具山西特色。蘸片子做法简便快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为农家夏季的家常饭。时至今日,各种蔬菜一年四季应有尽有,蘸片子便突破了季节的限制,成为人们想吃就吃的特色主食,品种更多达30多种。蘸片子所用的面食,多为小麦面或高粱面加豆面,所用的蔬菜,多为玉谷叶(野菜)、豆角、茄子、土豆、白菜叶、菠菜叶等。制作时,先将面粉加鸡蛋搅拌成糊状,再将各种叶子蘸上面糊,在沸水中煮熟即可食用。要让面和蔬菜始终都能「蘸」在一起,是要讲究技巧的,有的菜可以直接蘸了面糊煮,有的菜如四季豆则需先煮到八九成熟再裹面糊。做好的蘸片子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食用时蘸上番茄酱和醋,并加上蒜泥、辣椒等辅料更佳。
面塑 可食用的艺术品
山西人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的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就是面塑,也叫「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山西人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因而很多地方都有「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说法。如「枣山」馍寓意「早生贵子」;清明扫墓时用的「飞燕」花馍,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七月十五祭祀先祖的中元节,更是展示面塑手艺的大舞台;到了红白喜事的时候,主家大多会定制各种面塑,为庆典助兴。制作上,面塑多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揉面、造型、笼蒸、点色等工序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富有雅拙的美感,更有些面塑直接登堂入室,成为专门的艺术收藏品。
一面百做
削
刀削面是山西面食的代表,可谓面食之王。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元朝时,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将民间的金属制品全部没收,并严格规定10户共用一把厨刀,用完收回。有天中午,一位老汉取刀时发现已被别人取走,便试着用捡到的一块薄铁皮「砍」面,没想到「砍」出的面居然很好吃,于是便流传开来。刀削面的窍门在于一个削字,用力要匀,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中厚边薄,形似柳叶。据说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而且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拉
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独具特色的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清末的《素食说略》中已有相关记载。根据粗细、形状的不同,拉面可分为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空心面等不同类型,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拉的次数较少,典型的有一根面,即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山西很多大的面馆都有一根面表演,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根面记录为1,918米,相当于标准跑道的5圈左右。龙须面也是拉面表演的重头戏,只见厨师将一段麻花形的长条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数扣之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宛如瀑布一般,这便是龙须面的标准了。
拨
刀拨面也是山西一绝,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重约2.5公斤,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带「鼓肚」。拨面时,先将擀好的面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叠六至七层,约5厘米厚,然后由远而近倒着下刀,一切一拨,可以直接拨到锅里,每根面长约半米,粗细一致。高手每分钟可拨一百多刀,六百多根面,5公斤以上的面团瞬间即完,令人眼花缭乱。有词赞曰:「拥云堆雪、卷玉脂长条,轻扑粉、叠数遭,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摇,刀声咚咚千浪翻,手影闪闪白帘。」
剔
剔尖又称拨鱼、拔姑、八姑,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叔妹八姑所创。剔尖的原料,可用白面也可用杂粮,先将面和成胶状,然后放入盘中或特制的拨板,用特别的三棱竹筷,转着拨出。但见叭叭作响,面鱼儿飞入锅中,恰似鲜活小鱼儿,在水中游动。锅中有鱼(余)也应和了老百姓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高手拨出的剔尖中间圆、两头尖,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拨板二至三倍长的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出锅后的剔尖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非常可口。
擀 手擀
切 手切
抿 抿尖
擦 擦蝌蚪
压 河漏
剪 剪刀面
扯 扯面
吹 面气球
琳琅满目的面伴侣
山西面食一面百做,花样繁多,在烹制上,更有煮、蒸、烤、烙、煎、焖等不同方式,有「一面百吃,一面百味」之说,一年365天,天天吃都可以不重样。而山西面食之美还在于其三大伴侣:浇头、菜码、小料。不同的面,讲究用不同的浇头,不同的时令,讲究不同的菜码和小料,有时一碗面的配料会多达十几种,口感、营养绝对与众不同。
去哪儿吃:晋韵楼
老板早年靠卖灌肠起家,现在在太原有三家分店,五层高的晋韵楼大酒店极具山西风格,每层都有不同的山西文化展示,还有专门的面艺表演。
特色面食:韩记灌肠、深海鱼头蘸片子等,还有独创的鱼翅卤、双花卤、鲍汁卤等风味迥异的各式浇头。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体育西路中段188号
菜码
菜码是一边吃面一边吃的时令小菜,既可丰富面的色彩,增进食欲、调节味道,又讲究合理的营养比例。菜码的制作讲究四季新鲜、保持蔬菜的原汁原味,有种淡淡的清香。春季通常用白菜丝、香椿豆腐、小葱拌豆腐、菠菜梗、糖醋水萝卜丝、榨菜丝等;夏秋季有:黄瓜丝、莴笋丝、油菜丝、圆白菜丝、豆角丝、葫芦丝等;隆冬季节有萝卜、蒜泥茄子等。不管是甚么季节,大体追求的是甜淡爽脆的效果。不过菜码不宜多过面,喧宾夺主,毕竟君臣名分已定,不能僭越。
浇头
浇头指浇在面条上的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在山西面伴侣中最为讲究。不同的面在什么季节配甚么浇头,都有一定的规律。每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或者是婚丧嫁娶,打卤面便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夏天到来之后,清凉的麻酱面又为人们带来爽意;秋天到来时,炸酱面的清香从千家万户飘出;到了冬天,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面便为人们送来温暖。
浇头有素卤、荤卤与荤素卤之分。素卤不加任何肉类,也忌用动物油,加鸡蛋的叫全素卤。素卤讲求清淡、味鲜,以不同季节的蔬菜为主,配料都先用油炸过后再使用,如油炸豆腐以及水浸粉丝、黄花菜、木耳、香菇、豆腐乾、酱和酱油、香油等。各种肉类配以四季鲜菜为荤素卤,如蔬菜加俗称二荤的猪油和海米、三样海味加蔬菜的净三鲜、以猪肉、韭菜、鸡蛋和海米为原料的半三鲜等都是荤素卤。全肉的则为荤卤,制作时需绞成肉末或切丁,再经锅煸熟。制荤炸酱一般用肉末,打卤用片或丝。做好的浇头味美鲜香,因而民间有「让你多吃一碗面,不让多喝一勺卤」的说法。
小料
小料是吃面时所配带的各式调味,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味全,酸、甜、辣、咸、鲜均有;二是味纯,大多小料均以单一的基本味为主,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多种口味和喜好。山西面的小料通常有山西醋、辣椒油、芝麻酱、腐乳、韭菜花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醋,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着称于世。山西人之所以爱吃醋,一方面是因为山西的「水硬」,即碱性强,吃醋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其次,便因为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喜欢吃面,而高粱、蓧面等都不大好消化,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因此吃山西面,享誉中外的山西的老陈醋是必不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