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拙政园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地飞花,寻找快乐,鸳鸯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6 12:52
来苏州行程匆匆,仍然想去拙政园走走。
我坐上一部的士,向司机说:「我要去拙政园。」车开了,司机开腔跟我说:「拙政园没有甚么好看的,不如我带您到另外一个地方,有游乐,有商城,更加好逛好玩。」我坚持说:「还是拙政园吧。」司机不再哼声了,专心开他的车。
来到拙政园,已经快到关门的时间。太阳西斜,灿烂且温暖,光线美妙,这正是游园的最佳时机,我买票进园。
黄昏时分,游人甚少,园内一片难得的宁静。深冬的夕阳,斜照着园内的景物,树木凋零,阳光将树上的黄叶以及亭台楼阁都染成金色。我沿着碎石子铺成的小路,漫步走着。万籁俱寂,园外园内是两个世界。小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一路经行处,风光似是无尽。四周渗透出一种古建筑特有的气息,深沉,清幽,静谧。
我突然感到,脚下轻踏着不只是一条石子路,映入眼帘不只是园林风景,我是在浏览着几百年的岁月。以前的园主人,也该是这样,在这石子路上漫步,度过他隐世的日日夜夜罢?
穿过「卅六鸳鸯馆」,里面沉寂如谷,当年主人与宾客饮宴听曲的热闹不再,浅唱低吟,曲终人已散,那古雅的情调彷佛还缭绕在梁柱之间。站在「宜两亭」,看不厌两边的风景,浓淡粉黛总相宜,如诗似梦,恍若是绝美的水墨画。「远香堂」外,荷叶已枯折,但荷香竟然还在,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浮翠阁」与周边的山影融汇在一起,天高云淡,更显典雅如画。
其实看园林,是要有一份投入和浪漫的心境。古人的优雅,文化的韵味,历史的痕迹,只能用心来应受。也难怪那个的士司机说没有甚么好看的,中国的风景名胜从来不只是用眼看,也需要用心来感受。
「雪香云蔚亭」,好美的名字,这应是文徵明的杰作吧。文徵明作为拙政园的设计者,不单在园林设计上,显示了美学的心思,在这里也体现了他的人生修养。「见山楼」,「小飞虹」,「梧竹幽居」等等,要有多高的学识,多深的修养,才想得出如此高雅的名字来?
更令人赞叹,是王籍作的,文徵明书的这幅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世事纷扰而自心不为所扰,人事纷乱而自心不乱。这是中国文人的情怀。乱世之中,多少起跌,多少得失?能在逆境中保持一分优雅气度,就是人生的境界。不知道园主人能否在这寓意深长的园林之中,领略到这份文人精神的心意?能否在这方寸山水之中洗涤心灵?
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文人精神,尽然体现在这句说话之中。
孟子是说,当抱负未能发挥,当人生处于低潮时,要照顾好自己身心,要默默自强。当有机会发挥自己才华抱负时,则要帮助社会,帮助天下老百姓。以往的社会,文人知书识理,备受重用,社会上很多要职都是由文人担任。但是政坛险恶,世事多变,有受重用的机会也有被贬黜的危机。当政治有动乱变革时,很多文人就会受到打压,经历人生起跌。这些时候,坚定而又达观的精神信念,使中国的文人能够承担起人生的挫折,不论任何处境,都可以怡然自得,过着与世无争的退隐生活。拙政园就是基于这种文化而出现。园主王献臣是当朝御史,被朝廷贬黜之后返乡而造出这个名园来。名利场的退出,反而是生命的更大扩展。陶渊明有一名句「守拙归园田」传诵千古,道出了文人精神的实质。
我更加敬佩是那些在穷困之中,仍能活出精彩的文人——例如苏轼。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非常穷困。朋友在黄州东郊的山坡上为他开了一块地,使其可以种点蔬菜帮补生计。苏轼因此为自己起了个外号「东坡居士」。他住的破屋,躺在牀上可以望见星光,而苏轼将这间破屋称为「雪堂」。后世的人,知道「苏东坡」这个如此潇洒的名号,知道他居于幽雅的雪堂,而未必知道这些优雅的名字后面,却隐藏着一段坎坷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隐藏着一种无比旷达的生命勇气。
记得齐白石在早年,生活穷困,在乡间租了一间屋居住。屋子地处偏僻的山边,在屋内也可以见到遥遥青山,他称这间屋为「借山吟馆」,在这僻静简陋的屋子内,作了很多画。不为困境所困,不为贫苦所苦,借来的山水,成就出伟大的一代巨匠。
夕阳依依,归鸟在枝头细语。拙政园的小径把我带回出口处,要离去了。重返尘世,扑面而来是车水马龙的闹市,闲情不再。
但,不会忘却,前人留给我们这如诗似画的园林。
更加珍惜的是,在一草一木里面所领略到的文人精神。
谭宝硕
谭氏是国际知名的洞箫演奏家,曾任香港中乐团乐师多年。其艺术活动跨越多种媒界,亦从事书画和摄影活动。
谭氏出版有《天地飞花》等六辑镭射唱片。着作有散文集《叶落天地间》、《香港故事》,书画文集《笔墨自在》及摄影集《寻找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