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下来,去看悬空寺。
悬空寺修在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面朝恒山,底下是五十多米深的峡谷,要不是河道淤泥抬高,最初的落差应该更大,它不像是深山古,倒像是为了避乱隐世修的。原本从恒山S203公路就能眺望对面的悬空寺,摄影人常常翘起大拇指:嗨,真棒!不知道甚么时候,也不知道甚么原因,在公路边砌了一堵墙,如同照壁硬生生地把悬空寺给遮住了。悬空寺门票设计的图片,估计是在这里拍摄的,那时没有围墙,捏在手上像绝版邮票似的,看了又看。
进门检票,一名五十多岁男子嘴上叼着香烟从我手中撕下票根,我顺便问:为何砌这堵墙?他一愣,将撕下的票根拧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手指挟住香烟往地上弹了弹烟灰:叹,怎么跟你说呢,要是没有这围墙,不少人在外面拍几张照片就走,世界最险峻的古寺庙,老远来一趟为省几个门票钱不上去,你说傻不傻?到了门口不上去?我很诧异。这种傻逼多了去,旅游不就是拍几张照片回去显罢显罢……话匣子打开,他来劲了,这堵墙避免了司机开车分神出事……听他的意思,这堵墙让屌丝捞不到便宜,同时拯救了司机的生命。
悬空寺,最初叫玄空寺。易学上玄空是指宇宙空间,相对应的便是人的内心,而悬空则是指建筑形式,一字之差,形而上变成形而下。佛教《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形色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色。改名悬空寺是写实,看了一辈子记住。悬空寺建于北魏晚期,鲜卑人开凿了大同石窟,金龙峡是大同去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路,初衷是给朝圣者中途有个休息的地方。为了避开山洪侵袭,悬空寺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将整个寺庙悬挂到绝壁凹处,以半插飞梁为基础,建筑重心落在石窝上,避免了风雨侵袭与落石损毁。仰头看去,凌空的栈道像岩茸般把一间间「空中楼阁」连接起来,立柱横梁极细,这些横梁俗称「铁扁担」,用当地铁杉木插进岩石与柱子构成三角支撑,柱子横梁桐油浸泡,防水防蛀耐腐蚀。
悬空寺的殿宇很小,木结构外挑跨度有限,不少楼阁像石窟一样开凿,形成窟中有楼,楼中有窟,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坦然说,悬空寺大多屋檐门楼只是装饰而已。咯吱咯吱踏着栈道一间间殿宇看去,屋檐低,开间小,进深浅,走廊窄,楼梯陡。前面游客还没看完,后面一拨拨上来,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过,转弯侧身扶壁险临临的,想停下来多看两眼,背后立刻有人嚷嚷,调头大逆不道甭想。
最高层是三教殿,供奉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儒释道三教合一。秦汉以前,中国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墨、道三家。汉代佛教传入,影响很大,到唐代换成了儒、释、道三家。简单说,儒家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哲学。道家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的出世哲学。佛家则是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三教合一,最大程度满足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凡是遇到健康、婚姻、生育……诸多不确定的事,许多人便去寺庙烧香拜佛,转身又去求签问卜,请神灵示意。佛道两家也是如此,敦煌莫高窟曾由一位叫王圆籙的道士当家,结果可想而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有两篇名「记」:《岳阳楼记》与《严先生祠堂记》,前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很入世的儒家思想,几乎成了中国知识份子的宣言,千载传诵;后篇最后四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如此敬仰的辞章来称颂严子陵这样出世的隐士,中国知识份子天生有立功与隐逸两种思想。
三位「教父」同居一室,有点PK的意思,蹊跷的是释迦牟尼只比孔子大十五岁,孔子曾问礼老子,仨都是同时代的。如果说,三教殿是人为安排,那么两千多年前三位奠基性的思想家同时出现—世上最大的约定,我想人类自己是没法操纵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