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控:虾业高烧背景下的“拨乱反正”

  生态防控技术也好,鱼虾混养也罢,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正是和合理念在养殖行业的一种外化。其通过不同养殖品种之间的相克相生,以自然生态的方式,达成了另一种和谐与共赢。本质上来说,它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回归,是对自然与环保理念的一种重申。

  时至八月,全国第一造虾基本收成,从各地反馈的收成率来看,今年第一造虾养殖成功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各大虾料企业饲料销量佐证,上半年对虾饲料销量同比增长20%以上。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当前对虾养殖成功率依然较低,个别地区对虾养成率不足3成。整体上,鱼虾混养成功率高于对虾精养。

  “对虾产业是永远的产业”

  “对虾产业是永远的产业,没有一种病害可以摧毁这个行业。”今年2月份,在广东湛江举行的首届华南地区虾王大会上,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董事长郑石轩如是说道。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为133万吨,海水与淡水对虾养殖产量均下跌,同比下跌幅度超过13%,这是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其罪魁祸首是“对虾偷死病”。

  中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已有30多年发展历程,仔细梳理不难看出,当前面临的“偷死病”并不是行业的第一次困惑,诸如对虾白斑综合症、桃拉病毒和黄头病等病害,也曾一度让对虾行业惶恐。事实上,我国对虾养殖模式和技术也正是在与这些病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

  近两三年,持续低迷的养成率,让发展大跃进中的对虾业界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哪种模式更适合当前对虾养殖环境?未来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近些年,广西被业内称为“中国对虾养殖状况最好的地方”,仔细剖析当地对虾养殖特点不难发现,其成功也绝非偶然。广西对虾养殖与华南其他地方不同,当地养殖投苗密度较低,鱼虾混养是主流养殖模式,高位池只有10万尾/亩,土塘仅有4—5万尾/亩,远低于广东、福建等地区的高位池数十万尾/亩、土塘10多万尾/亩。此外,在其余地方,养殖效益好的冬棚虾都在快速增长,而广西地区,全省冬棚虾都不超过千亩,多数养殖户只养两造虾。不盲目追求产量与效益,低密度鱼虾混养,让对虾养殖回归原生态,一年只养两造或一造,降低环境负荷,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就是广西成功养殖模式的全部。

  广西模式对虾亩产量1000斤左右居多,亩利润约1万元,相对于前些年某些地方亩产量破万斤,亩利润高达10-20万元的高位池对虾养殖神话来说,确实逊色很多。毕竟神话不是行业的全部,高投入、高产出,盲目追求产量和养殖效益的对虾养殖模式或许已成为过去时,转变养殖观念,让行业回归理性,因地制宜,方可确保我国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层面给予支持

  对虾曾是中国农产品少有的出口创汇明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2008年底,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共设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虾产业就是其中一员。

  据悉,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下简称“虾体系”)由1个国家虾产业技术研发中心、4个功能研究室、20个综合实验站组成。体系设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团队15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团队20个。4个功能研究室包括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健康养殖与环境功能研究室、病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和加工与综合功能研究室。根据我国对虾主产区和主要养殖对虾种类,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天津、山东、辽宁等沿海10个省市建立了20个综合试验站。

  虾体系是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而设立的,旨在通过聚集国内产业科技与技术推广方面人才的优势,将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解决产业发展的科技与应用推广关键问题,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虾体系成立之初,我国对虾产业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对虾肝胰脏坏死症(HPNS,俗称“偷死病”)。HPNS发生后,虾体系组织相关人员从种苗、病原、水质、饲料、养殖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HPNS研究,经不懈努力和反复试验,找出了HPNS的病因,确定了“HPNS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对虾养殖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这一结论,得到行业广泛认可。2014年4月,虾体系正式发布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HPNS防控技术手册。

  生态防控:

  民间智慧与科学实证的结合

  HPNS生态防控技术核心通俗理解是低密度鱼虾混养,强调的是池塘环境容纳量内的科学养殖。这里的“生态防控”有别于传统“鱼虾混养”,前者突出病害防控,混养鱼类品种、规格和密度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后确定的;后者突出养殖效益的稳定,混养模式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带有一定盲目性。

  事实上,鱼虾混养伴随对虾产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的鱼虾混养无从考证,在对虾精养成功率难保障的前提下,其以稳定的养殖效益日益受到追捧,效益最大化的鱼虾混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中。

  中国自古倡导所谓“和合文化”。所谓“和”,取和谐之意;“合”,则指融合与合作。和合,就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生态防控技术也好,鱼虾混养也罢,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正是和合文化的在养殖行业中的一种外化。其通过不同养殖品种之间的相克相生,以自然生态的方式,达成了另一种和谐与共赢。本质上来说,它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回归,是对自然与环保理念的一种重申,更是对当前饱受盲目高密度养殖之苦的对虾行业的“拨乱反正”。

  客观地说,生态防控不同于鱼虾混养,但前者与后者却有着直接的联系,虾体系的加入,让传统鱼虾混养有了更加严谨的科学思维,不得不承认这是民间智慧与科学实证的强有力结合,让科学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在生态防控数十种常见鱼类中,虾体系根据鱼类摄食习性、摄食能力、摄食方式、活动能力以及获得的容易程度,6年多时间,经过成千上万次科学实验,确定了罗非鱼、革胡子鲶(埃及塘鲺)、草鱼、美国红鱼、军曹鱼和石斑鱼等品种作为对虾病害生态防控优势鱼类,建立了4套肝胰腺坏死症生态防控技术体系和13套适合不同对虾种类和养殖地区的对虾与鱼类、贝类、蟹类耦合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有效阻止了肝胰腺坏死症的进一步蔓延。

  与此同时,虾体系还系统论证了对虾低密度养殖的科学性,即对虾养殖量不得超过环境容纳量,让对虾行业回归理性,生态防控从行业中来又回归行业中去,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