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真乱 汽车品牌间的那些事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众,桑塔纳,保时捷,菲亚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09:19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娱乐圈最乱,其实汽车圈也很乱。娱乐圈好歹是乱在私底下,而汽车圈就明目张胆多了。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奥迪来说,他的创始人叫奥古斯特·霍希,他抛弃了自己的霍希汽车公司,转而自己创建了一个新的品牌奥迪,并且成功和霍希汽车形成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关系。然而随着一战后的经济萧条,奥迪的日子也不好过了,需要银行贷款维系。不过提供贷款的德国萨克森州银行可是有头脑的,它为了保持投资汽车行业的利益,要求以四家公司为基础(奥迪、霍希、DKW小奇迹和漫游者Wanderer),建立汽车联盟。在汽车联盟成立之后,内部的四个品牌有各自的目标市场:霍希继续专注于3升8缸以上的顶级豪华车;奥迪主打2.0~3.3升直列6缸豪华车;漫游者侧重1.6-2.6升的中型汽车;DKW包揽了1.0L排量以下的小型“国民车”和摩托车,并在二战前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就这样,奥古斯特·霍希的两个“亲儿子”再加上两个外来户合体了,它们为这个汽车联盟设计的标志就是象征四个品牌的四环,并将这一设计理念沿用至今,即便后来被大众收购也没有改变。百年岁月,汽车品牌们大都经历过奥迪这样的历程,大浪淘沙各自浮沉,造就了品牌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汽车品牌间的那些事。
大众的确很众
说到乱,大众汽车绝对是三甲之列。由于桑塔纳的缘故,大众应该是目前国内最熟悉的汽车品牌了,不过熟悉归熟悉,它到底有哪些家底估计多数人还不了解,就让我们从头来认识一下。大众是在1937年由纳粹德国建立的品牌。这是因为希特勒提出要生产一款能坐下2个成人、3个儿童,时速能达到100公里/小时的汽车,为“第三帝国”服务,并且要求售价在990马克(合美元396刀)以内。在那个年代,汽车在德国绝对是件奢侈品,平均50个人才拥有1台汽车。虽然众多的私人汽车制造商都瞄准潜在市场进行研发,但要达到希特勒的这个要求还是不太现实的,最后希特勒决定成立国营的汽车制造厂,并于1938年9月16日,正式将工厂更名为“Volkswagenwerk GmbH(大众股份有限公司)”。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让大众初期的路走得很坎坷。由于1939年二战打响,所以大众真正生产的汽车非常少,希特勒所要求的那辆国民汽车虽然由费迪南德·保时捷设计出来,但仅仅生产了几百辆,其中还有一辆送给了希特勒。战争让大众公司转而生成军用车辆。在二战期间,大众公司为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生产了大量军备用车,而希特勒也安排大量的战俘为大众公司工作。
1945年4月1日,盟军攻占德国本土,控制了大众公司总部,随后移交给了英国。英军最初打算把大众作为军用车辆的生产、保养基地,拆分后船运到英国本土。不过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大众是一个政治产物,不是一个商业公司。因此在波兹坦公告问世后,大众总部作为战争基地,得到了修缮。受此影响,英军总部下令大众生产20000辆甲壳虫,这笔订单成了大众的救命稻草。此外,英军的官方报告最后认定“在狼堡(大众所在地)建造商业化汽车公司是一个非常不经济的决定”。就这样,英军把大众公司交还给了西德政府。现在回过头去看,发现英国人真是不靠谱,对了,不靠谱的还有美国人。因为英国对大众兴趣不大,所以英国政府曾试图无偿将大众送给美国福特公司,福特创始人埃德塞尔·福特之子亨利·福特二世前往西德考察,最终在亲信的鼓吹下拒绝了这一馈赠,就这样,大众留在了德国,并更名为“Volkswagen”,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公司诞生了。
在西德政府彻底收回大众公司的经营权后,大众成为西德复兴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开始全力进军商用车领域。不局限于欧洲,大众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1949年,大众第一次出口美国但是销量惨淡。直到1955年,大众才生产出符合美国民众审美趣味的甲壳虫再加上成功的广告营销,大众甲壳虫在美国市场狂卖100万辆。这股甲壳虫热潮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到了1973年,甲壳虫已经卖超1600万辆。
正是有了甲壳虫的热销,大众才有足够的资本进行扩张。1969年,大众成功收购奥迪品牌。有了亲民的甲壳虫,奥迪自然被定位为奢侈品牌,纵观大众的历史,对奥迪的成功收购可谓意义重大,并购所带来的技术为大众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潮涨终有潮落时,甲壳虫经历了这样的高峰,迎来的肯定是深深的谷底,这时收购奥迪所带来的新技术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前置式驱动,水冷发动机这些技术被大众用于新车型的开发。从1973年到1975年,短短三年间,帕萨特(Passat),尚酷(Scirocco),高尔夫(Golf)和Polo四款车型相继诞生。相信这四款车型的意义,咱就不用多说了,直至今日,它们还是大众所倚重的冠军级产品。由这四款车型开始,大众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毫不夸张地说,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大众在汽车市场是风声水起。就算偶尔碰上地头蛇,也能用手上的Money去解决,比如来自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品牌和西班牙的西亚特品牌,就这样被大众收入囊中。除了对这类经济适用型品牌进行收购,大众还积极开拓高端市场,90年代末大众一口气收购兰博基尼、宾利和劳斯莱斯三大豪车品牌。虽然由于宝马的原因,大众和劳斯莱斯的合作最终是昙花一现,但大众最后买来了布加迪(Bugatti)品牌。所以要是你在这些汽车上感觉到相同的基因并不是什么灵异事件,这不过是一个集团下各自的资源共享罢了……
当然,大众最乱的,莫过于它和保时捷的关系了。很多人都说保时捷和奥迪、斯柯达一样是大众的收购的品牌,但实际情况还真不是,不过这事过于曲折,咱就简单点来说。还记得设计甲壳虫那人的名字吗?费迪南德·保时捷!他死后家族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现在的保时捷家族,可以说是他的直系后代,另外一派是皮耶希家族,是他的女儿这边,可算是旁系。一直以来保时捷家族控制着保时捷品牌,并努力完成费迪南德·保时捷的梦想,重新控制大众汽车,不过大众汽车却一直在皮耶希家族的掌控之内。两家人的关系是亲非亲、是敌非敌,双方就这样一直纠缠。直到保时捷家族开始慢慢收购大众的股份,这样一来大众就坐不住了,开始反收购。不过保时捷将自己一分为二,成为了两家公司,一家保时捷控股(Porsche SE)和一家保时捷汽车(Porsche AG)。大众成功收购了保时捷汽车,可手握大众50.7%股份的确是保时捷控股。也就是说,大众收购了保时捷汽车是没错,但说是大众收购了保时捷那恐怕是大错特错。这次重组实际上可以说是保时捷控股通过把保时捷汽车出售给大众,从而获得了对大众汽车的更大程度上的控制权。皮耶希家族被自己的表亲给涮了一把。
不靠谱的意大利,很靠谱的菲亚特
每当我们说起可乐就会想到可口和百事;说起包包就会想到LV、Prada;说起网络会想到Google;说起手表会想到江诗丹顿;说起打火机会想到S.T.Dupont;说起酒杯会想到Riedel;而说到汽车,人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三宝ABB。等等,能不能说点普罗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普通品牌呢?没问题,大众、菲亚特。大众嘛还不错,不过菲亚特就……,看吧,这就是咱们对菲亚特的直观感受。对菲亚特,咱们有太多的偏见,其实这家汽车史上的百年老店可不简单,让我们去掉有色眼镜来看看这段历经百年的传奇。
现在的意大利人喜欢咖啡,19世纪生活在亚平宁半岛上的人们更是无法抵御咖啡的诱惑的,特别是在都灵布瑞洛咖啡馆。这里是当时都灵市时尚和精英人士的聚会场所,作为新生事物的汽车是当时这里的人显摆和讨论的一个重要对象。别看这些富二代一天游手好闲的,可是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人的求知欲还是挺强的。他们的讨论逐渐深入:何种品牌的汽车具有生命力?是应该向少数富人提供豪华型汽车,还是应该发展大众型汽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组织这种生产呢?后来这群人发现光靠嘴吧说已经过不了瘾了,干脆自己干,于是在1899年7月1日,布瑞洛咖啡馆里的八位扯谈人士决定共同组建一个公司—都灵汽车设计和销售公司,不久后他们嫌这名字不够洋气,于是将公司名称改为“都灵意大利汽车制造公司”(Fabbrica Italiana Automobili Torino)简称FIAT—菲亚特。有意思的是,菲亚特的正式成立时间比福特汽车公司还早四年,菲亚特的初始资本金额为80万里拉,比福特的1万美元(当时约合5万里拉)多出很多。
虽然菲亚特创立时的股东有八个,但成立这个公司不过这些纨绔子弟心血来潮的后果,他们可没那个心思来经营,工厂的实际管理权就落在了股东之一的乔瓦尼·阿涅利一世手上。说起这个乔瓦尼还有段故事。这家伙1866年出生于意大利小镇菲拉佩洛莎的一个很有名望的农场主家庭,他放着富二代的生活不过,从摩那德军事学院毕业后建立了一个小工作室研制发动机。说来也巧,就让他在都灵咖啡馆里遇到了几个人傻钱多的主,硬是让他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在短短几年里,菲亚特公司顺应汽车发展的潮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员工人数由150人增加到2500人,并推出了好几款畅销车型。与此同时,菲亚特开始生产公共汽车、轮船和飞机发动机,产品更是远销到美国和澳大利亚。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TVB的感觉了,乔瓦尼一世开始不满于仅仅是股东之一,他要强化自己对公司的控制。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年,随着乔瓦尼一世几进几出,终于独揽菲亚特大权。不过这时的菲亚特开始有点不务正业了,没事就山寨个坦克,制造个飞机什么的。不过意大利人天生懒惰的属性让这些设备没怎么在战场上发威,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政府要为这些军备买单,而菲亚特既赚足了Money又积累了技术。
二战后,意大利经济走上了复苏的道路,本来菲亚特就没在战争中损失什么,在复苏的浪潮中自然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菲亚特在政府建议下开始收购那些还陷入泥潭的企业,以帮助他们走出亏损。菲亚特开始兼并国内的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在1969年,菲亚特兼并了蓝旗亚汽车厂并购买了法拉利车厂50%的股份,把世界跑车业的第一品牌法拉利归到了自己旗下。1984年收购了阿尔法·罗密欧,1993年收购了玛莎拉蒂,成为一个拥有多个品牌的汽车公司。可以说这一系列收购是菲亚特日后笑傲车坛的资本。
蓝旗亚在国内几乎见不到,不过这不等于它没名气,在欧洲人的眼中有贵族血统的蓝旗亚汽车保持一种高雅、尊贵的格调。不说别的,蓝旗亚第一次将涡轮增压器与机械增压器用于同一个引擎,第一次将V6发动机用于民用车,第一次使用5速变速器,第一次用风洞设计汽车,第一次销售承载式车身的汽车,第一次使用电动扰流板,第一次使用前轮独立悬挂,就凭这些,我们就知道这家伙是个狠角色。一看见罗密欧这个名字,咱们自然会想起莎翁笔下那位情圣。同样使用这名字的阿尔法·罗密欧汽车,则是爱车一族眼中的梦中情人。至于玛莎拉蒂和法拉利,还需要我们浪费笔墨来介绍吗?
通过收购这些汽车品牌,菲亚特收获的是众多业界驰名的技术。比如可变正时气门技术,菲亚特早在1980年代就用在了旗下阿尔法·罗密欧的汽车上,并且还拥有专利权。菲亚特也是最早普及电脑控制自动手排(也就是AMT变速箱)的车厂。此外,现在市面众多柴油越野车上的高压共轨发动机,最早也是菲亚特发明的专利技术,只不过菲亚特觉得自己是玩小型车的,做这玩意儿没啥意思,于是就将此技术卖给了德国Bosch,再由Bosch转卖给其他车厂使用。到了2009年菲亚特又发明Multi Air全电脑控制进气门系统,让发动机不再需要使用凸轮轴来控制进气门,进气门正时与扬程全由发动机电脑程序透过电子液压机构精确调整控制,让汽油发动机的性能与省油性大幅提升。这里面牵涉的发动机电脑程序设计相当复杂困难,是汽车界突破性的科技。正是由于菲亚特技术多得令人发指,以至于专门用了一个品牌—Magneti Marelli(玛涅蒂-马瑞利),基本上可以这样形容它的业务范围,把一辆车拆开,除了车架和发动机之外,剩下的玛涅蒂-马瑞利都要做。时光飞逝,历史在不断地重复。前几年的金融风暴搞得汽车厂商们死的死伤的伤,菲亚特也不例外。就拿在国内来说吧,经历了和南汽不太成功的合作之后,菲亚特已经和广汽达成合作协议,再战中国市场。同时逆境也意味着机会,菲亚特趁着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凭借厚实的身家并购克莱斯勒,估计以后克莱斯勒旗下的道奇和Jeep离国产的日子也不远了。
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怎么样,够乱的吧?虽然像大众和菲亚特这样乱得如此奇葩的不多,可是品牌间各自抱团、内斗、再抱团的事可真不少。咱们来试试还原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看看现今市面上我们常见那些汽车品牌到底Who owns who?
北汽集团虽然没有一汽那样显山露水,但旗下也不乏精兵强将。除了我们熟悉的北京奔驰、北京现代之外,还收购了昌河、萨博9-5以及萨博9-3,在商用车市场上还有北京福田。当然,还有以山寨为主的BAW,想想当初的BJ212,再看看现在,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宝马在豪华品牌里算是单纯的了。除了当初收购回来的MINI和劳斯莱斯,就再也没有其他品牌了。当然,在这个混乱的圈子里不合群始终不太好,所以才有了与PSA(标致雪铁龙)合作生产发动机(就是上一代MINI上使用的),以及最近和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合作。
比亚迪一直以来都是剑走偏锋,技术不断追求最新,但外型就显得马马虎虎。不过它规模生产电池的能力还是应该肯定的。不然大众不会找上门来合作,戴姆勒奔驰甚至跟它合资新建了一个品牌DENZA(腾势)专门生产电动车,有了戴姆勒的加入,相信比亚迪造出来的车应该不会有丰田味了。
长安汽车这几年一直在飞速发展,铃木、福特、马自达和DS四个合资品牌虽然没有全部爆发,但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一个是卖得风生水起的。旗下江铃汽车的陆风品牌越野车在圈子里口碑还不差,而长安和哈飞这两个回本神器更是没得说,客货两相宜、便宜又经济。
虽然当初QQ6的造型着实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但奇瑞这牌子还是挺有原则的,宁肯自己慢慢研发,也不走某些自主品牌逆向山寨的道路。既然这么有原则,那合作的品牌肯定就少,以前几乎没有,现在突然搭上了路虎捷豹,看来奇瑞和印度塔塔很有共同语言嘛。
东风汽车也就是俗称的“二汽”,当年以东风卡车闻名于世。近来和日产、裕隆、标致、雪铁龙、本田、起亚以及印度塔塔都有合资或合作关系。一直以来,东风就被人诟病说造出来的车不能细看,其实这也不怪东风,看看这些合资的对象,哪个是以做工精细文明于江湖的?
能号称“第一”的自然不会是弱角色,看看这些和一汽合作的品牌,从通用、马自达、奥迪到大众、丰田、大发都是响当当的字头。再加上一汽自有的,奔腾、海马、夏利、红旗以及解放品牌,不想在国内当老大也不行啊。看看二汽和一汽的对比,不得不说血统真的很管用。
其实吉利汽车曾经特别不靠谱过,销量口碑都不咋地的时候一股脑推出了好些个品牌,到头来没一个能让人记住。好在吉利醒悟得还算及时,取消几个子品牌,回归一个吉利品牌。当然,高端部分吉利收购来了沃尔沃,不过沃尔沃是独立运营的,跟吉利汽车没啥关系的。
通用绝对是一个品牌收集者,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霍顿和欧宝等都是它的,要是算上部分控股的就更多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国内买到的车角色都很混乱,比如挂着别克标志的车,它既可能来自欧宝也可能来自霍顿,甚至会是韩国大宇。
别看图上关系貌似很复杂,其实福特跟丰田一样,简单,它旗下就只有三个品牌:福特、林肯和野马。其他的都叫做关系户。所以你可以看到近年来福特的车都像极了阿斯顿马丁的风格,或者你在其他车型上也看得到福特的发动机。
戴姆勒绝对算得上是豪华阵营里的带头大哥了,奔驰、迈巴赫、Smart、AMG、乌尼莫克和迈凯伦都是它家的。此外,它还与日产、雷诺、比亚迪、北汽、特斯拉和阿斯顿马丁都有合作。除了这些乘用车,戴姆勒在商用车领域更是龙头,奔驰各种重载卡车都是它的得意之作。
丰田作为当今世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品牌方面却相对单一,除了丰田、雷克萨斯、Scion以及大发外,就只有控股的斯巴鲁和ISUZU了,数量上比起大众来差了不少。不过丰田显然是走实在路线的,这从它和其他众多品牌建立技术合作上这点就能看出来。
要说到法国人简直是傲慢顽固再加自我感觉良好的代表了,PSA更是个中翘楚,本来产品很有个性的,可偏偏到了国内就改得四不像。PSA品牌相对好认,标致、雪铁龙和DS三足鼎立。其他的都是各种技术联盟,比如跟宝马合作制造小排量涡轮发动机,和三菱共享底盘技术之类的。
文+图=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