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女汉子与时代同行
- 来源: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记者,媒体,女汉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1 16:20
熬得了夜,写得了稿,采得到大佬,搜得到资料。
她们是一群战斗在一线的媒体女汉子,体味人间冷暖,阅遍时代春秋。
白天奔波挖线索,和明星大家谈笑风生,晚上挑灯敲键盘,与标点文字共话桑麻。
不管是偏头痛犯了,还是拖延症犯了,不管是男朋友跑了,还是家里的水管爆了,deadline就是一条不能说抱歉的终点线。
头可断,文章逻辑不能乱,血可流,采访录音不能丢。
本月8日,正值国际记者节,在这个北风呼啸而暖气迟迟不来的季节里,让我们向这群进可气吞山河,退可娇俏妩媚的姑娘们击节三下并脱帽致意。
媒体女汉子,痛并美丽着。
她们始终与时代并肩同行。
【盘点】
向战地玫瑰们致敬
整理/Helen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而那些穿越火线的战地玫瑰们会告诉你:战争,从来都不只是男人们的事。为报道而生、为人性而战,直至在战火中得到永生,世界上从未缺乏优秀的战地女记者,她们穿越死亡,报道事实。在不惑之年,仍奔赴前线采访,以女性特有的亲和与视角关注战乱中的人与事,除此之外,她们与男性同行,毫无区别。
“独眼女记者”
——玛丽·科尔文(Marie Colvin,1956-2012)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在过去的30年里报道过数场战争,包括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阿拉伯地区的动乱等,总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场合。虽然其间获奖无数,却无法拥有正常的爱情和生活。为了钟爱的事业,科尔文甚至把一只眼睛也搭上了,但仍未能阻止她重返更危险的地区,她的独眼形象几乎成为新闻界的一面招牌。从斯里兰卡到前南,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2011年她甚至成为最后一位采访卡扎菲的记者。凭借在车臣和科索沃的报道,科尔文赢得了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的“勇气奖”,此前,她还曾凭借在前南斯拉夫的报道获得了英国“最佳驻外记者奖”。
小编点评:2010年在一场纪念殉职战地记者的纪念仪式上,科尔文道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报道战争的决心:“我们的使命是准确客观地报道战争和灾难,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险?”“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女记者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08-1998)
作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伦敦每日电讯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她去世后,新闻界设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过5部长篇小说、14个短篇小说,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1958年获得过著名的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小编点评:她曾是海明威的妻子,她的光芒总是被更著名更优秀的海明威所掩盖,她不幸成为世界大文豪的陪衬和祭奠品。而事实上,从出生到在伦敦公寓里自杀,长长的九十岁的生命里,她没有一天成为海明威的附属品!她一直是她自己,骄傲,朝气蓬勃,充满野心。
第一位工业摄影女记者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 White,1904-1971)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摄影记者,也是一个把自己嫁给照相机的女人。她发展了“照片散文”,一种照片比文字更重要的文学形式。她以工厂、水坝和人物为题材的感人照片常刊登在《财富》、《生活》等杂志上。二战期间,她是第一位获得授权的女性战事通讯员,负责欧洲战事的报道。在她充满传奇色彩的采访生涯中,这位女性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并且成为当时能采访斯大林的唯一西方记者,冷战时期又亲赴朝鲜战场。而她在美国国内所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也同样能看出一位新闻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
小编点评:怀特是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女摄影记者,特殊的身份让她拥有了特别“倔强”的性格。如果有人想对她说:“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他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当我在拍摄照片时,如果突然有人跳出来挡住我的镜头,我会为此发疯——甚至会气得立刻把他杀掉!”正因为这样的执着,才使怀特成为《纳粹空军夜袭莫斯科》的作者,也使得她成为当时唯一被允许给斯大林拍照的西方记者。
朝鲜战场上唯一的随军女记者
——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2-1966)
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通过深入朝鲜战地,记录了她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并将其汇总撰写了《韩国战争》(Warin Korea),凭借此书,希金斯获得了普利策奖,成为首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女记者。自1942年加入《纽约先驱论坛报》之后,希金斯主动请缨去欧洲报道战争,但遭到编辑的坚决拒绝。经过两年多的不懈争取,到1944年编辑才同意派她到伦敦。拥有玛丽莲·梦露般美丽容貌的希金斯,还当过烟草公司的广告模特。在美丽的容貌上,以泥土代替化妆品的女记者通过新闻和此书向全世界介绍了守住自由的战争意义。
小编点评:采访韩国战争时,希金斯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危险和饥苦。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美军和同事特派员总是提出的“为什么女人参与战争?”的问题给她添加了不少压力。希金斯乘坐的飞机到达水原机场时,美军上校向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嘿!年轻姑娘!这里不是像你这种女人来的地方。”当长官们以“这里没有女厕所”的话嘲笑希金斯的时候,她总是回答说:“韩国不缺树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