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应变战鲢鳙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水库,鲢鳙
  • 发布时间:2015-02-13 14:46

  去年,趁着回老家过中秋节的机会,我早早就约好了两位儿时的好友,大家商定在假期的第二天去老家附近的水库钓大鱼。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驱车出发了。早晨山间的雾气很重,但是空气特别清新,耳畔萦绕着悦耳的鸟鸣声,使人心情格外舒畅。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好不容易才走到水库边。此行的目的地是老家附近的一座刚刚开竿的山间水库,我听朋友说里面有不少鲫鱼、鲤鱼和鲢鳙。这座水库虽然不大,但根据水库四周陡峭的山势一眼就能看出库中的水位一定很深。水面上不时有大鱼翻出水花,看得我心里直痒痒。由于我们背着钓具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抵达水边时都已经很疲惫了,就先在岸边坐了下来。大家一边整理装备,一边讨论哪个钓位最好,但是意见并未达成一致。在他们俩各抒己见的时候,我抽出一支6.3米手竿,挂好线组后试起水深来。我把浮标调到4米深的位置,从大坝处开始试水,结果发现这座山间水库的水下地势跟我预想的一样,是“V”字形的。我拿着6.3米的手竿围着水库不停抛投,可是每次钩饵一入水,浮标就被拉黑。我转了一圈之后发现6.3米的竿子能打到的地方水深都超过5米,而且水下全是斜坡地势,并不平整。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水深在3.5米左右的水域,无奈之下,我们决定在这里下竿。但是,这处钓位并不宽敞,刚好挤下我们三个,钓台之间的距离仅有四五米远。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甩了两竿,发现钓位前方也是个斜坡,但是坡度比5米深的地方缓了许多。因为我今天是奔着大鲤鱼来的,所以直接使用刚才试水用的6.3米手竿,搭配4号主线、3.5号子线和9号钩。我选用的浮标是吃铅量较大的3号鲤鱼标,窝料是商品饵加鲜玉米粒,钓饵是我自己发酵的,主要成分是麸皮、玉米面和花生饼,这款钓饵在夏、秋两季钓草鱼和鲤鱼十分好用。我最开始采取的是“钓钝”的调钓方式,即调平水钓4目。调好浮标后,我向钓点抛了几团窝料,然后就起身溜达去了,准备半小时之后再回来钓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悄悄地走到朋友的钓位旁,看看他们都用的是什么饵料。他们两人恰好在打窝、开饵,我走近一看,发现其中一位直接拿养鱼用的颗粒饲料来打窝,另一位则用商品窝料打窝,他们开的钓饵都是清一色的经典野钓商品饵。

  我溜达了一圈之后,感觉窝子发得差不多了,就回到钓位上开始认真施钓。可是,在钓鱼的过程中,我总是感觉浮标在忽上忽下地动,幅度不是很大,也就是一目半目。我总感觉有鱼在水下吃饵,但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咬口。说这是小鱼闹钩吧,可我已经将钓组调得非常钝了,小鱼闹钩不可能造成这种标相。我尝试着抓了几次咬口,但都放了空枪。正当我考虑是什么原因时,浮标突然微微下顿一下,我习惯性地提竿,本以为又要放空枪,可钓线突然发出了嗞嗞的切水声。一股强劲的爆发力通过竿梢传递而来,我一不留神险些与之形成拔河之势。还好我的反应很快,我迅速将竿子倒向一边,牵着中钩之鱼迫使其回头。几分钟之后,一条大鲢鱼被我拉出水面。钓上来一尾鲢鱼之后,我才开始认真观察远处的水面。我发现钓点附近的水面上经常会浮现出大鲢鱼的背鳍,由此看来,这座小水库中的鲢鱼个体要比我预想的大很多。我当时心想,我们仨一定是在鲢鱼窝里打了窝子。果不其然,不到两个小时,我们仨就收获了好几条鲢鱼,而且这期间浮标并未出现正儿八经的标相,几乎是一直在忽上忽下地浮沉。既然这里的鲢鱼如此之多,我们仨一致决定开始钓鲢鱼!

  虽说用手竿钓鲢鳙非常刺激,但是在扬竿刺鱼时反应一定要快,抓咬口一定要准。在我看来,手竿钓鲢鳙主要得注意两点:一是饵料的雾化状态(鲢鳙的口腔结构决定它们非常喜欢雾化的饵料),二是要找对鲢鳙所在的水层。如果能准确做到上述两点,定能吸引大量鲢鳙前来就饵。

  针对水库中的鲢鳙,我开始调整起自己的装备。我先把竿架提高,这样更方便刺鱼,然后单开了一份鲢鳙饵料,在其中加了些尺上以加强雾化。调标的时候,我让鱼钩保持在离底30厘米左右的水层,直接调10目,而我的两个朋友却都选择钓2米左右的水深。我觉得钓点下方有窝料,鲢鳙肯定会潜下去觅食,所以我在上饵的时候刻意将饵团搓得很实,以防钓饵还没到达目标水层就雾化没了。

  惊喜总是来得那么突然,我抛出第一竿没多久,浮标突然下顿4目。我迅速提竿刺鱼,瞬间感受到了深水鲢鱼的冲击力。鲢鱼的爆发力还是很强的,如果不是正口中鱼,很有可能切线。我小心翼翼地挺竿遛鱼,慢慢将这条鲢鱼拉到水面,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起鱼上岸。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我连中两条鲢鱼,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浮标总是被缓缓拉黑,而后又缓慢地顶上来,紧接着又黑标,而我在提竿时总是放空枪,连续十几竿都是这样。正当我疑惑之际,浮标突然又沉了下去,我随手提竿,挂上来一条麦穗。

  如果一个水层中有很多小鱼闹钩,就说明大鱼已经离开了。我赶快调整浮标,开始向上找鱼层,可是浮标连续上调了1米多,上钩的还是麦穗。就在这时,我的两个朋友好像商量好了一样,突然一起扬竿刺鱼,同时拉起了两条鲢鱼。我瞬间意识到他们俩钓的都是2米左右的水深,此刻鱼群很可能上移到了2米深的水层。于是,我迅速将浮标调整到2米的位置,搓饵的力道也减轻了许多。没过多久,熟悉的标相再次出现。只见浮标微微下顿,我猛然起竿,可竿子只立到一半就拉不动了。直觉告诉我一定是碰到大家伙了,果然,几秒钟之后,中钩之鱼发起了第一轮冲击,我也被迫起身离开钓位,开始边走边遛。5分钟后,我将一条10多斤重的花鲢拉出水面。

  到了下午,鲢鱼所处的水层变化得更快了,我们三个人只好合作找鱼层。一旦谁发现哪个水层有咬口,其他人就赶快调整钓组去钓那个水层;一旦停口了,大家就开始分工协作,一个人上调浮标,一人下调浮标,一人在原来的水层继续等鱼。经过两天的不懈努力,我们三个人一共钓获了将近200斤鲢鳙。最后,我们仨各取所需,每个人只留了几条大鱼,其余的小鱼全部放生。

  通过这次出钓经历,我总结出了对付鲢鳙的最关键一点,那就是“随机应变”。鲢鳙所处的水层总是在不断变化,鲢鳙吃钩的标相也是千变万化。只有我们在实战的过程中勤于总结并勇于尝试,方可出奇制胜。

  文/图 山东·马国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