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中国股市的“1·19惨案”?
- 来源:中国民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股市,1·19惨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13 12:05
2015年1月19日,中国股市上演了罕见的暴跌行情,而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也首次出现了跌停的走势。纵观全天的走势,其中沪市暴跌7.7%,成为7年来单日最大跌幅,截至收盘,两市超过140家股票出现跌停的走势,酿成“1·19惨案”。
其实,在前两个交易日中,A股市场也并未出现明显的崩盘前征兆。相反,在最近两个交易日中,A股市场的表现却相当亮眼。不可否认,证监会及银监会的联合发声,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市场的投机热情。
对于2000~3404点的这一轮上涨行情,可以定义为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修复性行情。是因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长期丧失,更有银行股出现了集体破净的表现。因此,在经济大转型的环境下,股市直接融资功能的减退并不利于其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前期提振股市,修复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就颇显关键。
但“1·19惨案”表明一个事实,就是A股市场的“政策市”性质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无论股市有多么地狂热,只要有一个政策性文件,则足以把牛市摧毁。
其实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至此,管理层趁机推动注册制推行,加快新股发行的节奏,由此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补充血液。
事实上,纵观过去二十余年的股市发展史,大部分牛市行情都是在政策的组合拳打击下结束的。此外,新股加速发行,市场的扩容压力大幅增大也直接缩短了牛市的运行周期。由此可见,若注册制度得以全面铺开,市场的准入门槛将会大幅降低,也会给未来的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压力。
文/郭施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