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春运,时间,慢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4-07 14:57

  2015年3月15日,为期40天的2015年全国春运落下帷幕。春运期间,全国有超过28亿人次集中出行,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95亿人次。春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员迁徙,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踏上回家的路。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点中国人始终未变。

  市场经济大潮带动了全国规模的人员流动,大批农民工及毕业大学生选择在异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了妻儿老小,实现了就业梦。只是一路走来,他们回家的路却似乎越来越漫长。有人无奈地说:“算下来,我的一生其实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过年,一次是父母过世。”话虽残酷,却真实。眼下,人们愈发强烈的故乡情结,恰恰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忙,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2014年的央视春晚上,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听者为之落泪。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时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始终按照固定的节奏从容地流淌着,可它为什么越走越快?其实歌中已经道出了答案——“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答案就在于“感受”二字。时间的流逝其实是有痕迹的,你看厨房瓷砖上的油渍、铁壶里的水垢、鱼缸里的绿苔、茶几上的灰尘,都是一天天厚起来的;孩童的成长、父母的老去、花草的生发、宠物的长大,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如果你可以静下心来感受这些变化,就像父亲用相机记录女儿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年的变化,你会发现,时间其实哪儿都没去,它通通留在了你用心感受的事物上面。可是,“放眼看那座座高楼如同那稻麦,看眼前是人的海洋和交通的堵塞”,现实中的人们已经很难静心去感受某一个事物的细微变化了,有时甚至连星期几都记不住,时间也就不知道去哪儿了,就像忙碌的上班族,最期盼的是发工资、发奖金的日子,于是盼着开资,盼着过节,原本漫长的365天就被简化成了13个等分——12次发工资和年底的一次回家。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年就这么匆匆而去。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其终极结果是使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变得不再去思考、求索和感知。以愈发智能化的移动电话为例,你会发现人们在选购时唯一不去关注的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作“电话”的电话功能,它最根本的属性已经沦为最廉价的陪衬,于是移动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一部占用你相当多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掌上机器,尽管它的很多功能你并不需要,甚至从未使用过,你却不得不照单全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又被动接受了多少并非我们需要的信息,并因此耗费掉大量时间和精力?崔永元在一档节目中这样回顾过去的一年:“2014年,我要感谢朋友圈,它每天帮我‘节省’了3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对于这种短平快的生活状态,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进而愈发怀念从前的慢生活。

  其实,人生只不过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生活中有多少被动接受的东西,就有多少可以主动放弃的东西。就像本刊策划的“故乡的海”中的几位主人公,他们并没有跟随人潮远走他乡,而是选择留在故乡,守望着家乡的海,在那里快乐地成长,乐观地生活,随性地钓鱼,安详地老去;他们随遇而安,却依然很幸福。

  李敖说:“幸福是一个人的时候,内心也会平静。”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呵护一朵花开。

  心安之处即故乡,从这个角度讲,故乡既在远方,也在心里。

  文/本刊编辑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