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灶港的弄潮儿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东灶港,海钓
  • 发布时间:2015-04-07 15:26

  “船长”的故乡南通面江靠海——往南20公里是长江,往东50公里可见海。

  南通与上海隔海相望,中间只隔一个崇明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船长”小小年纪就有机会置身上海的弄堂小巷,聆听别具一格的吴侬软语,又见得到南通的丰富海产——著名的东灶港就在那里。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如此靠近海边却一直没玩过海钓,直到去年国庆节。

  他的第一次海钓就发生在东灶港,和他一起玩的也都是新手,一众新手在故乡的海边戏鱼弄潮,度过了一段别样的与海亲近的时光。事后他们发现,故乡才是真正的心灵港湾,它离你最近,却时常受到你的冷落,而当你受到冷落的时候,它却始终敞开胸怀等待你的依靠;故乡也是最美的,它的旧光景是最美的生活美学。

  用“船长”的话说:“那个能让你释放的地方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从未在意过。”

  当我最后一次为卡布奇诺拉花失败之后,我决定还是来杯家常版的咖啡吧。我似乎很喜欢精致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想得很完美,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好在我做事情时总能保持一份好心情,这倒也不赖。

  我最初爱上咖啡是在大学的时候,当年一直很崇拜身边那些“洋味儿十足”的哥儿们,他们听着CD,唱着英文歌,喝着咖啡,抖着拖鞋。抖着抖着,姑娘就到手了。理所当然,你可能认为我低俗了点,但我想每个男人当年都梦想有一个“董小姐”般的女友,我也不例外。可是到了后来,我的英文不怎么样,歌儿也没唱顺溜,姑娘自然就别说了。后来的后来,我倒是成为了一名“伪小资”:爱上了咖啡。

  要说咖啡与这篇文章的关系,那就是我喝完这杯家常版的咖啡之后,写下了故事的开头。或许是家乡独特的气息,造就了我的小资情怀。

  我的家乡南通与上海之间只隔了一不要乱跑。他说很多石头的表皮都覆个崇明岛,我在10岁的时候就经常往返于南通和上海,但对于10岁左右的孩童来说,是不会懂得南京路弄堂的真正意义的。上海给人的印象是“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弄堂小楼间,充满了老照片式的小资情调。而我的家乡南通虽然与上海隔江相望,但却有很多的不同。家乡的海总和“黄泥水”脱不了干系,我小时候总听电视里介绍家乡说:“她北枕黄海……”当时我的理解就是,家乡北面的海都是黄色的。我们这里与其他滨海城市确有不同,缺少了细腻的沙滩,更多的是黄色的滩涂。但是,家乡的东灶港在我的印象中有着别样的美。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我的家乡往南20公里就是长江,往东50公里就能见到海,是真正的“面江靠海”,而我之前却连一次海钓都没尝试过。家乡的东灶港本是一个普通的港口,却因为有了一座会随潮起落的活化石岛——蛎蚜山而被周边城市所熟知,进而开发成一个旅游项目。蛎蚜山被誉为东方第一神岛是有其道理的。顾名思义,蛎蚜山是由蛎蚜化石历经岁月变化堆积而成的,它在很多时候像神秘岛一样沉入深海之中,而在特定的时节又会突然浮出海面。之所以要说这么多,是因为我的第一次海钓就是在东灶港进行的。

  我一直认为海钓是“土豪阶级”才能玩得起的活动,每次包船出海都要千八百块。后来,我听钓友“胖纸”说岸边也能钓鱼,便欣然邀请他同去海边。我们在渔具店购置了几支我从未见过的浮标,听胖纸说这叫石斑标,小号的可以用来钓淡水草洞,大号的能随波逐流,可直接用于海钓。

  购置完装备之后,我们就驱车上路了。胖纸说东灶港不远,开车半小时就能到,可是我们足足开了一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时逢国庆长假,东灶港已是人山人海。开车进港后,我便闻到了那熟悉的海味儿。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去年途经舟山时,一路都有年轻靓丽的导游不停地念叨:“白天普陀山,夜晚沈家门……”

  在我的印象中,海港最壮观的景象应该是船队出海的那一刻,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可惜我们去的并不是时候,渔船都停靠在港内,没有要出发的迹象。我们将车停妥之后,带着装备走上了堤坝。一入堤坝,心情澎湃,我想每个不常看海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要说城市因海港而繁荣,这话不假。早在3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小镇,如今却建起了高尔夫球场。我站在大海边,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问胖纸:“这海水怎么是蓝色的啊?我明明记得这里是黄泥水啊!”胖纸笑而不答,想必是我太久没来看故乡的海了。

  在我举目远眺的时候,胖纸已经组装好了钓具。他提醒我别分神,然后取出活虾和蛤蜊教我如何挂钩。胖纸是个细心的人,他一边挂饵,一边嘱咐我不要乱跑。他说很多石头的表皮都覆盖着一层硬贝壳,在那上面摔倒的话十有八九要挂彩。

  胖纸挂好饵后,开始为我示范如何施钓。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胖纸就是个“二把刀”,他根本没玩过几次海钓。当周围的人频频上鱼之后,胖纸那里依然没有动静。他默默地伫立在海风之中,俨然一尊石化的雕像。

  胖纸对我说:“高手,就是要不断地处于学习之中!”话音刚落,一尾黑鲷就咬钩了。不得不承认,胖纸还是有点三脚猫功夫的。我沿着岸边走了几圈,发现别人在平潮时的钓法十分简单:在主线上挂一个大坠子,坠子下面绑上双钩,也没看见有浮标。用海竿将钩饵打出去之后,慢摇几下渔轮再停顿一会儿,然后再摇轮,如此反复。我按照这个方法抛投了几竿,然后对胖纸说道:“这种钓法有点类似传统的拖钓。”可胖纸却连连摇头,他非说把竿子绑到船屁股上,让钩饵随着船走才叫拖钓。我很无奈,告诉他这只是一个比喻。

  我成为了东灶港的弄潮儿,头一次感觉看着别人上鱼也是一种享受。我第一次直面黑鲷,还钓获了“尖沙鱼”(虾虎鱼),这种鱼的肉质鲜嫩,我们这边常常将其与雪菜一起翻炒,是家乡的一道绝美佳肴。

  钓鱼人都说,当你狂拉鱼获的时候绝对不会累;当你一旦空闲下来的时候,你就会累趴下。时至中午,我和小伙伴们都处于“累趴下”的状态,于是开始收竿转移。我们美其名曰“探路”,实则杀到小饭馆祭五脏庙去了。

  酒足饭饱之后,我发现海水开始涨潮了。涨潮时的大海是最美的,这句话不假,我也是第一次发现涨潮与落潮的区别。换而言之,我终于知道我们这里的海也可以是蓝色的。涨潮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快,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胖纸却告诉我说潮水也有瞬间爆发的时候,估计是和潮汛有关。

  今天的涨潮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待远处的蓝色海水向近岸处推进,而近岸处的黄色海水全部消失之后,涨潮也结束了。我身为东灶港的弄潮儿,有时也会很矛盾。如果我带上单反,那我一定可以记录下涨潮时的美景。但是,我毕竟是来钓鱼的,如果再背上一块“砖头”,显然很不方便。

  后来,同行的钓友黑哥告诉我说,东灶港的黑鲷有往石头缝里钻的习性,所以涨潮的时候在近岸处的石头边缘下竿一定会有收获。现在想来,在这潮起潮落间,随机应变地转换钓法确实是一门学问。涨潮之后,我们换了一种钓法,挂上石斑标之后,我们开始在岸边钓起浮来。此时海浪拍打着礁石,石斑标也随着海浪起起伏伏。突然,石斑标有了动作,我很快就擒上来一条黑鲷。

  我又试着抛了几竿,可浮标每次都是越漂越远,当我试着往回收线的时候,黑哥制止了我。黑哥说:“不要管它,让浮标随波漂流就好了。让浮标保持动态的话,钩子上的虾也就有了动作,海里的肉食性鱼类就喜欢会动的食物。”

  我们当天的鱼获虽然没有爆箱的惊喜,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份宝贵的记忆。整个国庆节期间,我去了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比这次海钓来得更畅快。要说那种感觉,就好比做销售的我,每每一到月底,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突然的放松带来的却是难以言表的疲惫。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缺少的就是一个能瞬间释放的空间,而这次东灶港海钓之行让我感慨颇深。也许,那个能让你释放的地方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从未在意过!

  文/江苏·船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