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海竿钓鲤的几大因素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竿,鲤鱼,水体流速,地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7 15:34
一、水体流速
河水流速大小对鲤鱼觅食活跃程度影响较大,这是很多钓友不曾注意的。刨除天气的影响,一般来说,平稳流动的河水对鲤鱼觅食活跃度的影响不大,但如果水体流速突然增大,鲤鱼就会消耗更多体能以适应流水环境,进而摄食更多的食物以补充体能,因此食欲旺盛。回想笔者之前使用海竿钓鲤的情况,基本都是水流平稳或水流加速时鱼获较可观,河水流速变慢时鱼情不佳。例如,下游的辽河河闸关闭时,闸上十几里长的辽河水体流速都会减慢,离河闸越近的河段流速越慢,这会对顶水游动的鲤鱼产生影响,水体环境变差,鲤鱼食欲就会变差。
去年,辽宁地区遭遇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降水量照比正常年份偏少70%以上,致使辽河水量明显减少,不过辽河下游各地水田灌溉用水还是有保证的,由于水库放水加上各抽水站的灌溉用水,辽河还是有一定流速的。去年9月19日,笔者用海竿钓鲇鱼,水流没有变化,水位平稳;9月20日,笔者用海竿钓辽河鲤鱼,出钓前,我认为当天肯定有收获,甚至有可能碰上大的,但9月20日当天,笔者到原来的钓点后发现,辽河水位比头一天上涨近80厘米,水体几乎无流,各个抽水站也不再用水。后来得知,为了确保来年灌溉用水的需求,辽河河闸被关闭,水流速度减慢很多,结果当天的鲤鱼几乎不开口,仅有一次很轻的吃口。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推断,第二天,笔者特意沿着辽河河闸上游两岸考察了将近100里路,察看其他钓友的钓况。截至下午5点,笔者考察的8处钓场共计25人,103支海竿,笔者只在离河闸最远的上游某钓场(水体流速要比靠近河闸的下游钓场的流速大)观察到两次咬口,但只收获1条鲤鱼。若在以往,103支竿子钓这8处钓场,每处都会有鲤鱼出水。
辽河水的流速改变对鲤鱼觅食路线的影响也较大。流速加快时,鲤鱼特别是大个体的鲤鱼为了减少体能消耗,多在深水区的河坎底部附近顶水觅食游动,不仅便于觅食,还便于游到河坎底部栖息,此时鲤鱼的行动路线是很明显的。但由于下游河闸关闭,各个抽水站不再用水,致使河闸上游流速降低,河闸附近的河水几乎接近于湖库中的静水,所以鲤鱼就会像散兵游勇一样偏离原来的游动路线,导致原有钓点几乎无口,即便有口也不像水流大时那样有力。面对这种水情,钓者若短时间垂钓(12小时之内),效果较差;如果长时间定点守钓(1~2天),很可能会聚来鲤鱼群,但需要很多饵料。
二、地笼的远近及走向
在辽河弯道里,渔民们到处安设地笼,地笼走向和离岸距离各不同,这也会影响鲤鱼的觅食路线。众所周知,鲤鱼是底层鱼,它们习惯到相对固定的地点寻找食物,在栖息水域和觅食水域之间来回游动;鲤鱼摄食时有顶水“拱地”的习性,一旦地笼横在鲤鱼的游动路线上,阻碍“拱地”,鲤鱼就会起浮。此外,地笼会改变水流方向,致使鲤鱼偏离原来的觅食路线。
笔者的一位钓友常在辽河七台子水域用海竿钓鲤鱼,他发现鲤鱼的咬钩时间几乎固定,但自打渔民在钓位下游安设地笼后,鲤鱼咬钩时间就不再规律,甚至根本无口。几次“空军”后,他通过察看地笼的具体位置发现,如果地笼靠近对岸(右岸)且是沿河走向,则鲤鱼咬钩时间照旧;如果地笼是拦河走向,鲤鱼则不咬钩,原因是地笼拦河后,顶水觅食的鲤鱼遇到地笼后会改变原来的觅食路线;如果钓位靠近地笼,即便地笼位于钓位下游,鲤鱼有时也不咬钩。
最后,他将钓位向上游移动30米——大约离地笼50米后,鲤鱼咬钩了。还有一次,他的钓位的上下游都有地笼,而且距离钓位很近(小于20米),鲤鱼根本不咬钩。可见,地笼的走向对鲤鱼的觅食路线影响较大,地笼离钓位越近,对垂钓的影响就越大,所以钓位离地笼越远越好。当然,渔民下地笼的地方往往是鱼集中地方。
三、水温及温差
每年3月份,辽河盘锦河段开始融化,水温开始缓慢升高;4月初“清明”前后,最低水温基本在5℃以上,饥饿一冬的鲤鱼开始摄食,但由于水温没到10℃以上,因此摄食量偏少,但对食物的质量要求高,以荤食为主。钓者应使用海竿,拴单钩或串钩,以红虫、蚯蚓、小虾作饵施钓。进入5月后,随着气温的升高,辽河最低水温升至10℃以上,鲤鱼摄食量增加,且逐渐以素食为主,此时钓者可以使用海竿糟食施钓。
需要注意的是,夏初是大鲤鱼的交尾期,此时虽然天气好、气温高、水温高,但鱼获并不一定好,钓者若盲目下竿,很可能收获寥寥。去年5月末,辽宁盘锦地区首次出现连续4天最低气温在18℃以上的天气,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垂钓,可笔者的钓友小李、老刘却没钓到像样的大鲤鱼。6月14日(气温20℃~30℃)、15日(气温21℃~31℃),小李、老刘两次在辽河七台子钓鲤鱼,各钓获3条未过斤的小鲤鱼。此后的几天,其他钓友也都没钓到大鲤鱼,他们猜测大鲤鱼被渔民挂走了,实际上,大鲤鱼是因为忙着“谈恋爱”才不思饮食。
科学研究表明,性成熟的鲤鱼(包括草鱼)的产卵条件是自然水温达到18℃~20℃,特别是水温首次上升到16℃~17℃后的2~3天。水温迅速上升,是鲤鱼首次产卵的有力信号。夏初时节的最低气温一般要比底层水温高出1℃~2℃,据此推算,小李、老刘垂钓辽河鲤鱼的两天,水底温度不低于18℃,这正是刺激鲤鱼产卵的水温。就盘锦地区来讲,6月中下旬最有可能首次出现刺激鲤鱼产卵的天气,因此钓获大鲤鱼的把握不大,所以这期间钓者要多关注天气预报。一旦鲤鱼产卵完毕,摄食欲望就会变得旺盛。但进入7月,辽河进入主汛期,如果赶上河水大幅度上涨,沿岸的一些树枝、杂草、飘落到河里的柳絮、杨絮极易缠住钓线,垂钓几乎无法进行,就算钓到了也很难拉到岸上来。
资料显示,鲤鱼摄食最活跃的水温是20℃~27℃,整个七八月包括9月中上旬,辽河水温都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垂钓鲤鱼效果最好。这期间唯一的缺陷就是洪水大涨,无法下竿,但8月中旬洪水过后就好钓鱼了。
近年来的钓鲤记录表明,当最低温度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7℃时,辽河鲤鱼摄食量最旺,入秋后昼夜温差加大,鲤鱼的摄食欲望明显减弱。一年当中对鲤鱼食欲影响最大的是5月初、9月下旬,10月以后尤甚。当最低气温降到10℃以下,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时,鲤鱼的摄食将受到强烈影响,它们会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间在水面翻花跳跃,因为该时段上层水温高;夜间八九点钟时,上层水温没有底层水温高,鲤鱼又会游到底层,因此夜间垂钓往往比白天效果好。特别是接近立冬时,辽河下游水温一般在10℃上下,中午升温幅度也不大,大鲤鱼都在水温最高的深水底层活动,喜食荤饵,钓者用蚯蚓、小虾皆可钓获。这期间,笔者在用海竿挂大土蚯蚓、小虾垂钓鲇鱼时曾几次碰到鲤鱼,例如2013年11月5日,临近立冬,辽河水温已经接近鲇鱼摄食的最低水温,笔者决定最后一次夜钓鲇鱼。夜晚将近9点时,我已经收获4条1斤多的小鲇鱼,本想马上收竿,但发现最西侧的海竿正在上下点头,幅度不是很大,但提竿感觉鱼很大,起初我以为是巨鲇,可挣扎状态不像鲇鱼,直到鱼被遛至近岸水边才看清,那是条至少7斤重的大鲤鱼。
四、风的大小以及风向转变
笔者在实战中发现,初秋、中秋时节,风力连续几天稳定在4级以下时,鲤鱼摄食活跃正常,是钓鲤的最好时期。不过,如果这期间出现天气交接,则不宜钓鲤,因为鲤鱼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天气突变时往往龟缩不动,比如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时,鲤鱼都不吃钩;连续数日偏南风,突然变成偏北风,鲤鱼也很少摄食,一般过三天后才会正常摄食;北风转南风的当天也很少摄食,一般要一天以后才恢复正常。暮秋以后,白天风力在4级以上时,鲤鱼摄食明显减弱,夜晚风力减弱甚至无风时才恢复正常,鱼情要明显好于白天。
文/图 辽宁·郭全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