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市场与企业“替代关系”的假说,本文通过反证法对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互补”的推动关系,并以此证明了市场机制的改革对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变化的中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不断推进。然而,改革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的度上仍需要平衡。
【关键词】价格机制 预算约束 公司治理
一、市场与企业关系的演进
关于企业性质问题,早在古典经济思想占统治时期就有所阐释。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斯从分工与合作的角度对企业性质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企业是为获得“合作剩余”而形成的集体协作。然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的价格机制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假说,再次将有关企业的问题推向高潮。既然资源可以以价格机制的形式进行有效配置,那企业为什么存在?对此,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对市场运行机制零成本的假设提出质疑,并提出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关系,而这种替代基于资源所有者对交易费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与管理费用(企业配置资源的成本)的权衡。
依照科斯的假说,我们可以做出如下两种假定:如果将市场替代物的标准定性为是否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则市场替代物将不止企业一种。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网络技术的运用等制度安排都将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而缩小市场范围。然而这些在价格机制不断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际是作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而推进其发展的。另外,如果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成立,意味着一个社会市场价格机制越完善,市场范围越广,那替代效应必将导致企业数量的减少及规模的缩小。然而市场演进的现实证明,市场的完善与企业的扩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并非体现在数量上的反方向运动上,而是,市场价格的变动最终会促进企业的所有制变化。本文通过论证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推动,来解释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自行变化的所有制结构,从而推导市场中国企业的改革方向。
二、市场价格机制下的国有企业
吴敬琏定义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市场关系的总和”。如果把投入生产的要素价格看作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那么市场价格不仅具有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具有收入分配的功能。要素所有者通过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将部分收入用作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并转化成对企业的投资.而这种投资通过企业,形成新的生产,从而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这种从市场价格经由收入、储蓄、投资最后连接到企业所有制的链条足以说明,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入,为生产要素私有的存在提供了保证,形成的部分居民收入,在消费需求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更多的用在私人储蓄上。而储蓄的私有化必然会导致国有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方面,国企也需要资本,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较之中小企业更多更雄厚的资本;另一方面,国家自身并没有资本,国家的作用只能是国企与居民的融资中介。然而要获得居民手上的储蓄并非易事,国家必须提供更具诱惑力的“报酬”,这种报酬就是这笔储蓄的机会成本。这就意味着,无论国家以何种方式进行融资,居民的养老、医疗等未来消费项目及耐用消费品项目都需要国家提供资金保证。而即便如此,居民完全可以直接投资于非国有中小企业获取更多利润。此外国家“无力偿债”越来越成为可能,因为国企作为一个融合企业、国家财政与银行的整体,使得任一部门出现问题都会联系到整个企业。由此,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开始硬化,只能通过缩减国有经济控制范围、国家适度退出企业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国企改革进程与新出路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国企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改革分别经历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放权让利调整到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再到实行“抓大放小”的战略性调整政策,国企逐步取得了摆脱经营困境、实现经济效益的成果。然而,国企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它仅仅如民营企业一样获得可观收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全民所有的经济体,人民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国企能为他们谋多少福利。然而,改革的进程一方面推动国企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般性企业转变,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平衡其“实惠于民”的双重身份,两者似乎相互矛盾。归根结底,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的度量仍是难题。
企业所有制调整后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公司治理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存在三大矛盾:首先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企业受内部人的控制;其二,大股东的存在将企业所有者划分为控制性股东与非控制性股东,这极有可能导致大股东谋取个人私利;其三,有限责任制引发债务人钻空子。一方面,管理层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性对股东进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事实证明在国有企业中委托人的数量越多,公有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对代理人的监督积极性越弱,从而导致最终代理人工作成果的下降或者牟取私利的可能性的提高。因此,在目前的战略性企业中,在国家尽可能退出企业的情况下应该保证国家控制的局面,同时实现多个大股东的局面,以实现对权益的保护。当然为了保护非控制性股东的权益,防止控制权的过度集中,应该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国有企业的独特性质,国企改革必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将其置身于市场这个大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张春霖.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经济研究.2000.6.
[2]黄桂田.李全正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经济研究
[3]杨其静.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世界经济之海2008.01.
[4]金碚.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10.04.
曾韵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