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代人扫墓祭祖变冷谈起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以说是典型的“清明诗”了,诗人笔下的意象和情境,无不把清明时节人们缅怀亲人的撕心裂肺的悲痛不堪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清明时节祭拜先人,表达感恩之情,历来是中国的人的文化传统。可是前几年互联网上出现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商家,制作网站,专门提供代人扫墓祭祖的业务,服务内容大致有:客户支出一些数额不等的费用,公司可以到客户指定的陵园代客户现场扫墓、祭拜先人,并且提供“现场直播”光盘。

  催生这一新兴行业的缘由大致是以下这些原因: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在享受着通过自己辛勤努力带来的丰硕的劳动成果之时,住则是豪宅大屋,行则是价值不菲的豪车,吃的是山珍海味,当清明时节来临,这才知道要祭奠先人。可是为了偷懒,不愿意跋山涉水,或不愿意耽误公司生意,基于这样情况才给洞察商机的商家以可乘之机。

  后来这项很奇葩的业务遭受人们的冷遇。我们从清明时节代人扫墓祭祖这项业务遇冷,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清明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清明扫墓的缘由,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每当清明时节,人们大多扶老携幼,手持鲜花、捧着食盒、美酒来到先人的墓地前虔诚地祭奠亡灵,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文/ 陈家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