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关键词】小儿;高热;护理
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按小儿发热的规律可分为三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护士要根据各期的临床特点做好正确护理,以减轻高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的恶化。
1 前驱期
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粘膜可出现费克氏斑。此期的护理重点是密切观察体温及症状体征变化。
2 体温上升期
此期的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致热原进-入机体后改变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使患者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同时由于体内代谢增强,以及因寒冷感觉,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使肌肉群收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在此情况下,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波状热、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1)发热会使小儿体内失去很多水分,为了防止身体脱水,注意给小儿多喝水或果汁,这样既可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助于降温。
(2)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小儿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牛奶、稀饭、蛋羹、面片、面条等,不宜吃油腻、高脂肪或奶油食品等。
3 高温持续期
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体温调节中枢不断加强调节作用。由于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呼吸加强,开始排汗等,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但这时由于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小儿发热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3.1 物理降温是指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枕冰袋
(1)酒精擦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降温方法,常采用75%—90%的酒精,浓度为30%—50%(即水:酒精为2:1两份水一份酒精)温度为32摄氏度,100—200毫升。禁忌部位:a.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b.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c.腹部,以防腹泻。d.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次性动脉收缩。
(2)擦浴时应关好门窗避免着凉体温在38.5℃以下示可用比发热体温高一度的温水擦拭孩子大血管的部位:腋窝、前臂、腹股沟、腘窝处,在孩子能配合的情况下持续15-20分钟。
(3)冷敷时将小毛巾放入冷水盆内,浸湿后,拧干,已不滴水为宜,敷在小儿前额或大血管走行处,10-15分钟更换一次,注意避免冷水将患儿的衣被弄湿和水流入身体的其他部位。
(4)枕冰袋时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头部或颈部两侧大血管处,可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3.2 药物降温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百服宁、扑热息痛、泰诺林,另一种是布洛芬成分如美林、臣功再欣、布洛芬等。因药物性质和用量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两类药相对安全但不宜过量服用。
4 体温下降期
本期是发热的结尾。它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体温恢复正常。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或采取了适当的治疗,使致热原在体内的作用逐渐消失或减弱,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
(1)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
(2)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病人、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发烧时小儿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室温宜保持在20-22度,湿度宜保持在60-65%。发烧期间,体温时高时低是普遍现象,须待病因消除疾病治愈后,体温调定点恢复到原来的设定,这时体温才能恢复到正常。
参考文献
[1]王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2-417.
[2]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3]谢立.关于小儿发热概述[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2):125-126.
朱玲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