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饵料那些事儿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野钓,饲料,养殖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7 16:20
颗粒饵的取舍
野钓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饵料,同时它也一直是困扰钓友们的一道难题。钓鱼人对饵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总会发现一山还比一山高,每次到水边一试,就发现自己的饵料并不完美。而对于新手来说,如何在花花绿绿的渔具店柜台里选几款称心如意的饵料则更是一头雾水了。
野钓的对象鱼是在没有人工投喂饲料的环境下生长的,在食性上和精养池中的鱼存在很大区别。垂钓养殖鱼的制胜法宝是原糖饲料,即使弄不到原糖的,用其他颗粒饲料效果也不错。由于颗粒饵料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加上部分钓场大量放流商品鱼,于是形成了一种误导——有的人在垂钓纯粹的野生鱼时也会大量使用颗粒以及颗粒粉。
同样都是鱼,养殖鱼爱吃,野生鱼也应该爱吃吧!这个理由看似合理,却忽略了对象鱼的生长环境造成的食性差异。
养殖鱼之所以对颗粒饲料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们吃颗粒长大,习惯了这种饲料,于是食性偏执单一,这与人类截然不同。人对食物的选择往往是吃得越多越有厌烦心理。前几年笔者去海边,在渔船上对着成盆的海鲜大快朵颐,并羡慕渔民每天都有吃不完的海鲜,可常年漂在海上的老渔民却说:“我还羡慕你们内陆人呢,顿顿都有青菜,我们吃海鲜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这就是人的特点,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只要吃多了就会腻。于是,人们用这样的思维去对待鱼饵也就不难理解了,可是结果却很糟糕。对于鱼而言,如果某种食物从始至终满足了它的胃口,那么它终身都会以此作为主要食物。只有在食物无法满足需求时,它们才会尝试其他食物。所以,野钓时要慎用颗粒饵料。
那什么时候可以用颗粒饵呢?有些钓场为了维持水域内可供垂钓的对象鱼的密度,会不定期地投放一定数量的商品鱼,即养殖鱼,投放后不再投喂饲料,任其自然生长,于是,钓场便出现了幸存的野生鱼和养殖鱼共存的局面,我们且把这种水域称为“半野生钓场”吧。
在最初投放商品鱼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半野生钓场”里的鱼还算好钓,用饵无非两种,一种针对原塘野生鱼,另一种以颗粒为主,针对新增的养殖鱼,窝料的选用也是如此。然而,正是这个窝料,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对鱼的食性将产生重大影响,水面越小,影响越大。
在这种水域垂钓时,主攻养殖鱼的钓友会投颗粒饵打窝,以原塘鱼为目标鱼的钓友则更多地投喂一些更接近原生态的窝料。尽管他们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但鱼是活的,窝料也是交叉重叠的,养殖鱼和原塘鱼决不会因为窝料不同而形成独立的群体,固守自己的领地,而是会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到处游荡,对陌生食物也会逐渐从排斥变成接受,陌生食物接触得越多,这个过程越明显。于是在一段时间后,两种鱼的食性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小水面,增放的养殖鱼的食性已经有了野化的迹象,一成不变地用纯粹的颗粒饵,效果已经不像最初那样明显,饵料中应增加其他谷物粉或者商品饵的成分;与此同时,少许只吃原生态饵料的原塘鱼也开始接受颗粒饵,两种鱼的食性逐步趋于一致。
在鱼儿的食性转变期钓这种半野生的小池塘,老鱼比较难钓,似乎什么饵都好使,什么饵又都不好使,处理的办法就是调整饵料的成分结构,如果依然死板地沿用颗粒饵或纯颗粒粉,而忽略环境对鱼的食性的影响,结果可想而知。
在大的水域,这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只不过因为水面面积大,原塘鱼受人工投喂饲料影响较小,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养殖鱼的食性则迅速向原塘鱼靠拢。这个时候,曾经非常灵验的颗粒饵开始失色不少。有些钓友认为,颗粒饵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鱼的密度逐渐变小,或者变得狡猾。这种原因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换一种饵料,即把颗粒粉在饵料中的浓度降低,效果就大不同了,例如将颗粒粉的浓度低到五分之一以下,则可兼钓原塘鱼。
饵料的调配其实特别简单,笔者的做法是:颗粒粉少许,约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配其他腥香或谷香型的商品饵,调整到合适状态即可,其中偏腥的效果似乎更好些。这样的饵料同样适用于小水面。至于用哪种商品饵则不必太较真,只要是纯天然的,没有夸张的味道就可以,国内的几个大的品牌都能满足需求。另外,原生态饵料如玉米粒也可以钓到增投的养殖鱼。
在纯野生水域,也有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颗粒饵,虽然偶尔有收获,但总体效果很糟糕。原因很简单,在野生鱼的食谱中从来没出现过人工痕迹特别明显的东西,所以它们不认。比如闹小鱼严重的时候,使用耐泡的颗粒饵几乎等同于浪费时间,鲜嫩的玉米粒应该是首选,在没有嫩玉米的季节也可以用小豆饼块。
小豆饼块不受季节限制,对野生鱼尤其是对闹小鱼严重的水域中的成年鲤鱼、草鱼有特别强的诱惑力,对已经野化一段时间的养殖鱼效果也很好,原因很简单,养殖鱼此前所吃的饲料中都有一定比例的豆制品,所以在它们的食性野化的过渡期会很自然地接受小豆饼块,钓者应该常备。
配方,没那么神奇
在野钓用饵方面,很多人存在另一个误区,那就是配方。必须承认的是,笔者在野钓时也会酌情在钓饵中添加一些成分,但我并不赞同把配方搞得神乎其神。举例来说,笔者当地比较流行的一个野钓方子是——某品牌的4#、6#鱼饵加“钢弹”,相当一部分钓友都这么用,只要买鱼饵,肯定买这三样,缺一不可。其实,4#、6#鱼饵和“钢弹”单独使用效果都不错,但加在一起并不会产生1+1+1=3的效果。因为4#、6#鱼饵都是浓腥型的,其营养成分、味型、比重、颜色、状态都很相似,如果不看包装,没人能分清哪个是4#哪个是6#,试问它俩加在一起有什么意义?或者干脆使用两份4#或者两份6#不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吗?
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直都在用?其实是人们的心理在作祟。因为有人在开春时将这三种饵混合在一起钓鲫鱼效果很好,春天嘛,浓腥为主的饵料肯定不会叫人失望,于是众人纷纷效仿,这个方子就流传开了,使用的人也就多了。在接下来的夏天和秋天,又有人用这个方子在野钓或抠黑坑时表现不俗,于是这种组合就被很多人列为出钓的唯一钓饵。产生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之后,他们自然对其他钓饵失去信心,用其他饵料十几分钟不咬钩,就会念叨:“不行不行,这饵不好使,白搭工夫。”对配方的过度迷信必然导致对浮标动作、抛竿频率等关键因素的轻视,试想一个心不在焉的人能有好的收获吗?其结果只有一个——愈发加重对某种配方的迷信和依赖。而据笔者观察,在同一钓场施钓时,往往是用其他饵料的钓友钓得更多,“老三样”并不那么神奇。
实际上,每一袋商品饵料都完全可以独立使用(拉丝粉、雪花粉之类的状态调整剂或添加剂除外),在出厂之前,它的营养成分、基本状态、适口性就已经确定了,并且适用于大多数水域,广谱性很强,正是因为广谱性强,所以针对性就稍差,于是在垂钓的过程中,钓鱼人须根据具体的鱼情水情适当添加少量其他成分,以使鱼饵达到最佳的适口性和最理想的状态,这种调整是野钓者必备的思路和技能,它和死板地迷信某个配方完全不是一码事。
通常,需要调整时无非是遇到以下配方就是调节饵料的成分和状态,大可不必搞得复杂化,有时一款饵料就足够用两种情况,一种是现有鱼饵的成分影响了适口性,比如全素或半素的饵料满足不了钓点内鱼对荤腥的需要,这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虾粉、茧蛹粉之类的添加剂,具体加哪种、加多少则需要钓者自己逐步摸索,通常是浓度由低向高,逐渐加量;另一种情况是状态不理想,需要加减拉丝粉或雪花粉调整状态。在同一水域,钓者一旦找到并且确定了最佳的搭配比例,就会少走弯路,直接搭配,这就是传说中的配方。很显然,这种配方换另外一个钓场就未必灵光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少见,即改变现有钓饵的比重,这一点只有少数专业钓手才会涉及,野钓中很少见。也就是说,这种搭配并不需要太多种饵料参与进来,充其量两到三种;成分越多,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低,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小。
夸张的小药
小药是叫人一头雾水的东西。现在的鱼越来越难钓,于是越来越多的钓友对鱼饵产生迷信,小药就适时登上了“神坛”。
小药效果到底怎么样?用它钓到鱼的人自然说它好,钓不到鱼的人肯定说它不好,这和鱼饵的配方一样。
笔者曾有一次特别的经历,这个经历使我对小药有了基本的认识。那次,我们一个小摩托车队杀向一座水库,由于人多钓位少,大家又相互熟识,于是两人共用一个钓位,共钓一个窝子,一下午虽然没出现爆连的场面,但也都有些收获。没想到到了傍晚,我临近的两个钓友就开锅了,他们每人一把竿,此起彼落不停地上鱼,我和另一个哥儿们却依旧保持下午的频率,稀稀拉拉地上鱼。
我们看那俩伙计用的是嫩玉米粒,于是也改用玉米粒,结果我俩还是观众。天黑后,那俩家伙势头依然不减,咋回事?得到的答案是:小药。人家热情地送了点,并嘱咐了用法——挂上玉米粒在小药中轻轻一蘸即可,我俩赶紧如法炮制,结果依然如故。到后半夜的时候,我俩的鱼获至少被落下20斤。小药用光后,大家继续用下午的鱼饵,没过多久,爆连的隔壁逐渐停口了,我们这儿却迎来了高峰,天亮的时候,我们追平了他们。
野钓不同于黑坑,鱼的活动范围很大,只要窝内有鱼,用面包渣一样咬钩;如果没有鱼,任何灵丹妙药都没用。所以,小药对于野钓来说可有可无,不必依赖。
鱼饵越贵越好?
野钓用饵还有另一个误区,即越贵的鱼饵越好,最不济也得是商品饵吧!于是,钓友们选购鱼饵时总是离不开渔具店,对渔具店外价格低廉的,甚至唾手可得的零成本鱼饵则弃之不用。事实上,从网络以及垂钓杂志上获得的信息是:大鱼,尤其是超级大鱼,只有极少数是用商品饵钓获的,而一穗青玉米、水边石块下捉的几只螺蛳,往往能成就一个大鱼梦。
实际上,只要留心,鱼饵无处不在——饲料商店内的饲料就是很好用的窝料,麸皮、豆粕类可以通杀鲫鱼、鳊鱼、鲤鱼、草鱼、青鱼;农贸市场卖的活泥鳅能钓所有肉食性鱼类;水族馆内的冷冻红虫是春钓鲫鱼挖不到蚯蚓时最理想的饵料……它们不仅有效,而且廉价。
柜台上的商品饵可以不断地更新换代,鱼的口味也可能越来越刁,但无论何时,纯天然的原生态饵料都会在野生鱼类的食谱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且无可替代。
文/图 辽宁·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