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野钓“冷门问题”
- 来源:垂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灵敏度,钓鱼,子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8 07:53
大鱼与灵敏度
一次,笔者和网友闲侃钓大鱼的经验,侃到了灵敏度的问题时,我说钓大鱼的时候灵敏度可以忽略一些,不用太较真。
这哥儿们回答:“呸!钓大鱼还要啥灵敏度啊!”给我呛得够呛。
一细品,人家说得也有道理,我眼里的大鱼不过三五斤或者十来斤重,而那哥儿们说,他钓30斤以下的鱼从来不遛,他的淡水鱼个体目标是100斤重。
钓这种体型的鱼还用灵敏度吗?
当然不用。
子线长短的调整
子线盒是玩手竿的必备,出钓前,钓友们都早早地绑好钩,整整齐齐地挂在子线盒里,随用随取,方便快捷。大家都这么做,这里面有问题吗?
预先绑好的子线,长短是固定的,钩距也是固定的,这就把钓技的发挥限制在了固定的范围内。鱼情是复杂的,存在诸多变数,在水边钓鱼时,钓组首先要适应具体情况,这就需要临时调整,子线就是调整中的重要一环。例如,鱼儿活性不高或钓截口时,我们可以延长子线,增加二次摆幅的时间和幅度;当钓钝且双钩都钝时,可缩小钩距。那些事先绑好的子线显然不适合调整,不仅打了结,挂扣处的硬弯更决定了子线失去了再次利用的价值。于是,现场绑钩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毕竟很多钓况是无法预见的,但这样做毕竟消耗时间,像我这种在水边争分夺秒的人显然是不愿意接受的,怎么办?
一种变通方法应运而生了,同样是事先绑钩,我的做法是按自己可能使用的最长的子线来绑,绑后既不打结,也不挂在子线盒内,而是缠在线轴上;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钩距及子线的长度,因为绑钩时预留的子线足够长,所以不必担心子线不够长。如果过长,可在最理想的长度处打两个死结,剪掉长出的部分即可。这样的半成品子线不用准备太多,几副就够。
“断线切钩”何时了
玩过几年野钓的人都经历过断线切钩,鱼竿弹回的瞬间,遗憾得人心都要碎了,于是在有大鱼出没的水域,粗线大钩就合情合理地粉墨登场了。可是,小鱼常有,大鱼并不常有,于是为了消遣寂寞,人们通常会再使一支小钩细线的竿子,鼓捣小鱼玩,可钓着钓着冷不丁一口,抬不起竿子叫人措手不及,切你没商量,一旁的大鱼钓组却静若处子,无鱼问津。
这种现象在野钓中并非偶然,而是普遍现象。对此,有人解释为:大鱼狡猾。
很显然,这种解释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鱼其实没那么高的智商,即使是大鱼也没有,否则它一定连小钩细线钓组都不去触碰,因为再小的鱼钩扎到嘴上也疼啊。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小钩细线隐蔽性强。
钓小鱼的钓组更容易遇到大鱼,新问题便来了——细线小钩的强度很难和大鱼较量,这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其实,应对的办法有很多——可遛鱼的失手绳、有目的地使用矶钓竿或前打竿、橡皮筋钓法等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操作起来有些麻烦,但可以大小兼顾。单纯地使用拉力强悍的钓组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走出海竿误区
现在,海竿的使用虽然已经很普及了,但相对于手竿来说关注度仍不算高,钓技的发展和整体水平也较手竿逊色,许多海竿钓友的技术仍停留在简单的钓组变化上。水库边上常见的一幕是:一字长蛇阵排开,一大排海竿剑指苍穹,场面宏大壮观。实际上,这种钓法效率特别低。
辽宁省有一群玩海竿的神人,他们若干年前玩的送线钓法和铁岭地区流行的老玉米钓法,收获之惊人令人膜拜。笔者在同辽宁的一些钓友交流时得知,他们早就发现海竿立式架竿法上鱼率最低,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原因虽然不甚清楚,但这绝对是事实。当竿梢和鱼线的夹角达到160°~170°时,上鱼率会显著提高,虽然此时竿梢的灵敏度特别低。
另外,铁岭高手们打的窝子也比较高效。据我观察,那种“一字长蛇阵”钓法完全是照葫芦画瓢模仿铁岭的单钩老玉米钓法,虽然也打窝子,但却是一条宽数米、长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饵料带,窝子非常散,面积可达上百平方米甚至数百平方米。这么大的区域,鱼即便进了窝子也很难发现那一粒小小的钓饵。铁岭钓友的做法却不是这样,他们将三把竿子分为一组,每人最多三组,每组竿子共用一个窝子,窝料不多,一把老玉米而已,进窝的鱼很容易发现钓饵。另外,这种钓法善钓大鱼,大鱼上钩后好穿线,不至于数把竿子搅在一起。
还有一种技术型的钓法,只用三到四支竿子,不用划船下水打窝,而是靠精准的抛投把数千克糟食接二连三砸进钓点,形成如手竿竞技状态下的窝子,窝子做成后,适当延长等待的时间即可。这种集中在深水处的糟食重窝发窝快,鱼集中,诱鱼效果好。
海竿钓鱼不能靠竿子的数量取胜,钓者要尽量做到有诱有钓。相对集中的窝料会使鱼儿相对集中,如果整片水域都是窝子,那就意味着整片水域都不是窝子了,而且密布整片水域的鱼线也会使鱼儿望而却步。
文/吉林·姜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