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有味、有趣是好文章标准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好文章,贾平凹
  • 发布时间:2015-05-14 16:00

  与很多朋友一样,自幼喜爱文学。虽说疏懒成性,没写过几篇像样的东西,但文章倒是读了不少。看得多了,对文章的好赖也就有了自己的判别标准。

  我衡量好文章的标准有三,即有料、有味、有趣。

  有料。

  文章要有干货。要么是新材料的披露,要么是不为天下人所知的典型情节,要么是新的见解。在这方面,中西文章没有差别。我在《文无新意等于谋财害命》一文中说过,作者如果拿出的是没有新意、似是而非、拾人牙慧的东西,耽误了读者的宝贵时光,无异于谋财害命。可惜,这样的文章又比比皆是,躺着中枪的读者也就不计其数。

  有料文章举例。陈传席,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人有傲骨,文有奇气,其《悔晚斋臆语》是坊间罕见的一本奇书,笔者曾多次向朋友们推荐。该书开篇一文为《大商人、大文人、大英雄、大流氓》,文仅四句话:“大商人必无商人气,大文人必无文人气。大英雄必有流氓气,大流氓必有豪杰气。”虽属干巴巴的结论性表述方式,但是能言他人所不能言,痛快淋漓,是真正的干货,有料的典范。

  有味。

  文章要有韵味。韵味是指作者没有把话说满、说实,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三条标准中,这条最难达到。作者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人生情怀,很难传导出韵味。在这方面,中文胜于西文。原因在于中国的历代文人无不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体现在文章上,就是讲究虚灵冲淡;而西人受科学思想的影响,文章多从实处着力,多无韵味。韵味虽说有些玄妙,但草蛇灰线,还是有迹可寻。

  已故作家孙犁先生晚年的作品,更见风骨和学养。选一则《书衣文录》中的文章(注:孙先生乃整洁之人,在为发还的书籍包上书皮时,随手在上面写点感受,辑录成书):“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一日,灯下装(注:包书皮)。时只闻壶水沸声,其他情景,不可知也。”字面意思无须解释,但韵味直彻心底,令人悲凉心痛,先生晚年孤寂落寞的形象如在眼前。每每读此,总是心绪起伏,泪湿眼帘。我在给党校学员讲这则文字时说,如果大家能够体会到这则平淡无华短文的精彩,就算步入文学的门坎了。

  有趣。

  作者不是扳着面孔说话,而是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思想。在这方面,相对而言,西长中短。风趣幽默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尤其迎合了当下职场斗士们希望放松愉悦的心理。以影视剧为例,西方影视对白中的幽默元素就明显比国产多。根本的原因,是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后,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尊卑有序的影响无论是在政坛、文坛,还是民间仍然处处可寻,故难产生轻松自然格调的幽默,有也是以调侃、挖苦、自嘲居多。冯小刚导演只是比其他导演多了点平民视角,叙事相对轻松一些,就广受欢迎,道理在此。相反,他的《1942》被高大上阴魂附体,不具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性,却想与那段历史一样不朽,结果就是成了一部看过的说苦、没看的不想苦、影片本身命运悲苦的一部“苦”片。

  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有些散文符合趣味的标准。我给其他人讲的《笑口常开》是比较典型的一篇。该文在诙谐中,写活了一个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的穷酸模样,笑中带泪,值得一观。建议朋友们找贾先生的散文集看看。

  三条标准都符合的文章甚少。常常是有一项突出就会被人们推崇。陈伟席先生的《大商人、大文人、大英雄、大流氓》胜在有料;孙犁先生的那则短文,胜在有味;贾平凹先生的《笑口常开》胜在有趣。本想最后选篇三者齐备的文章,给大家看看绝好的文章是什么样。脑袋搜索了半天,那些经常在脑海中飘来荡去的文章,竟然吓得不见了一丝踪影,连个泡都没冒上来。难道是我们凡人的眼睛,不配享用这样的美文吗?

  作者:朱兴国

  (摘自:微信公众号sipozhuxingguo)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